承接產業轉移的目標與戰略

時間:2022-12-26 12:58:00

導語:承接產業轉移的目標與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承接產業轉移的目標與戰略

在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下,中國長三角地區面臨土地、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突出和外部需求的減弱,其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產業轉移的進程加快,給安徽等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帶來了機遇。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準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皖江城市帶作為距離東部省份最近的區域之一,連接東中西部的地帶,有承接產業轉移的現實基礎。皖江城市帶的批準不僅能促進安徽省的經濟發展,也有利于實現中部崛起的新突破,還有利于縮小區域的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一、安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現實基礎和外部機遇

(一)政府的意愿

政府是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對經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安徽省一直都在積極加入長三角經濟圈,爭取參與泛長三角的分工和合作。1990年7月,安徽做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戰略決策,成為全國第一個響應浦東開發的省份。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安徽省代表團提出了《關于將泛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確定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建議》。2008年5月,安徽省政協舉辦了“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論壇”。2008年10月,安徽省政府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積極推進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的請示》。國務院批準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無疑給安徽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二)區位優勢

安徽地處華東腹地,東與經濟發達的蘇、浙、滬三省相鄰,西與遼闊的鄂、豫相接,北與資源豐富的山東相連,是沿海地區向西部過度的中間地帶。安徽地跨長江、淮河、錢塘江三大流域,境內有隴海線、京滬、京九等多條鐵路。水運方面,安徽目前內河運力居全國前列。全省鐵路通車里程達2849公里。合寧、合武、銅九線3條區域性大“動脈”相繼落成,形成“123”的態勢,合肥至南京1小時,至武漢2小時,至上海3小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900公里,居全國12位。合肥機場已于北京、上海等42個大中城市直航。

(三)土地、勞動力優勢

安徽土地資源豐富,土地價格遠遠低于長三角地區的土地價格。安徽省是農業大省,也是人口大省。2010年安徽總人口為59500510人,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村富余勞動力眾多。2009年安徽省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9658元,而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2736元。而長三角地區的年平均工資都要大大超過全國的平均工資,安徽的勞動力有成本優勢。

(四)自然資源、環境的優勢

安徽的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2010年底全省發現的礦種為158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2種。此外安徽的非金屬礦產明礬石、石灰石與煤、鐵、銅構成安徽的五大礦產優勢。近年來的“皖煤東運”、“皖電東送”是長三角地區的原煤、電力供應的有效保障。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安徽作為長三角的能源供應與原材料供應和安徽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全省的生態環境、水壞境等方面的環境質量良好。2010年底已經建成自然保護區38個。2010年安徽監測的17個城市中,有16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3.4%。

(五)農業資源,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

安徽是農業大省,具有各具特色的地方農產品、農產品的產量大的特點。安徽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供應及畜牧水產養殖基地,是全國7個商品糧調出省之一。安徽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多元。人類文明進程中,安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流派,其中最深遠的就有徽州文化和“桐城派”。黃梅戲是中國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安徽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薈萃,旅游資源豐富。安徽省共有A級景區246家,其中4A級景區51家,5A級景區2家。安徽與長三角相近,安徽以成為長三角地區的首選旅游地。

(六)教育資源豐富

2010年安徽有普通高校100所,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8個,科研機構2078個。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國家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9個,省級實驗室92個,部屬實驗室35個。豐富的教育資源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為安徽的發展提供了科研支持和人才的支撐。

(七)市場優勢

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經濟轉型迫的步伐加快,由原來的外向經濟驅動轉向外向需求和國內需求雙輪驅動,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占領市場,擴大市場是企業跨地區投資的目的。安徽近年來的經濟發展迅速,全年全省生產總值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2010年GDP達12263.4億元,創歷史新高。發展中的安徽,市場前景廣闊。安徽與魯、蘇、浙、贛、鄂、湘六省相接壤,以安徽為中心,向周邊省份涵蓋土地面積約為107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領土面積的11%,以安徽為跳板更容易打開中西部市場。總之,對安徽投資實際上也是打開中西部市場的有效手段,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選擇。

(八)工業體系健全,聚群發展的產業優勢

2010年4月安徽有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有86個省級開發區,擁有較健全的工業體系。規模工業涉及國民經濟40大類中38個行業大類,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類產品。有以合肥、蕪湖、馬鞍山等為主的汽車產業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細化工、沿淮煤化工為主的化工產業集群,沿江金屬材料深加工產業集群,以合肥、蕪湖、滁州等為主的家電產業集群,以安慶、淮北、銅陵、阜陽等為主的服裝產業集群,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中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等。安徽的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產業集聚力不斷提高,是全省的主導產業。安徽的工業體系健全,產業集聚明顯,有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

二、安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思路和對策

安徽如何在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參與泛長三區域分工合作中獲得先機,這對于安徽的整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安徽省政府、企業、商會行業協會等方面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宏觀方面:政府

1、政府轉變觀念,深化體制改革,優化政策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安徽要適應市場經濟、全球化,要求轉變觀念,增強競爭、開放、效率等觀念。打破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觀念,打破官本位的思想,樹立市場競爭、政府服務型的觀念。深化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的職能。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政府要提供制度環境,即提供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政府提高其行政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制定一些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等。對于轉移的產業要給予一定政策上優惠,如在稅收方面給予減免,疏通金融體系。加快誠信建設,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完善園區配套,培育集群。對于安徽的整個區域,尤其對皖江城市帶的發展要制定統一的產業規劃,準確定位產業的發展重點,提高配套協作能力,使之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基地。在承接產業轉移中以產業鏈來“選商選資”。在承接的同時要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走集約化的道路。完善園區的配套,優化城市的布局,提升產業的發展水平,積極培育產業集群,推進產業的縱向延伸和橫向配套,高起點、高水平的承接產業轉移,形成體系完整和品牌效應強的產業集群。

3、政府構建合作平臺,促進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政府取消政策差別和市場的保護,構建合作平臺,實現雙贏。加快與長三角共享的信息的通道建設,建立聯合長三角地區的信息互聯網絡,實現與長三角地區的信息共享。政府要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寬領域的區域合作,完善合作機制,如建立區域協調機制。政府合作共辦工業園,促進產業的轉移。構建相互開放市場,統一技術標準,相互承認各類技術資格證書,推進資本和金融服務一體化,旅游營銷一體化發展,促進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

4、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培養創新人才,加強創新性企業家隊伍建設,推動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完善人才培養、使用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以優惠的政策、豐厚的待遇,營造尊重科學、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留住人才和引進人才,為安徽跨越式的發展做貢獻。

(二)微觀方面:企業

企業作為市場的微觀主體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承擔者。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要學會在競爭中生存,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加大企業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方面培養,是企業提高自主創新的必備條件。加大前期的研發投入,開發新的產品使企業搶占市場制高點,在市場競爭中取勝。企業要發展,技術是關鍵,技術要進步,人才是關鍵。企業要注重人才的培養。一方面要建立系統化的培訓體系;另一方面要有人才的激勵方式。人才計劃的實施,讓企業的研發工作注入了活力,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完善企業的信息化。信息化是獲取市場信息、增強銷售能力和加強內部管理有效途徑之一。企業信息化的有利于發現更多的客戶,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規模,購買或者研發管理軟件,建立自己的網站,在網上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推廣及宣傳產品,與固定合作伙伴建立網絡聯系。

3、以發展差異化產品為戰略,錯位承接。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中,實行產業的錯位發展,產品的差異化戰略。如果安徽的企業與長三角地區企業生產產品相同,安徽的企業必將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因為產業高端已在長三角了。在承接轉移過程中,安徽的企業需要正確定位,發展差異化產品的戰略,提高自己在激烈競爭中的地位,占領市場。

(三)中觀方面:行業協會商會

商會主要是以親緣、地緣或者宗族組織在一起的組織形態,具有濃重的地域色彩和習俗色彩如徽商商會。行業協會是同一行業的企業法人、相關的事業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自愿組成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團體,是聯系企業與政府的橋梁、紐帶,在行業內企業間發揮服務、自律、協調、監督的作用。行業協會、商會推動企業的合作,提高企業的集聚度,實現集群發展。

1、完善商會、行業協會的服務體系。商會、行業協會是政府的幫手,是政府工作的支持者,它服務于政府,服務于企業,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發揮著無以替代的中介作用,它們扮演著“服務”的角色。一個好的商會、行業協會必然要完善其服務體系,不僅要完善行業的信息庫,而且要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

2、提高行業協會的人員素質建設。商會、行業協會要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人才是關鍵。行業協會要有自己的專家人才庫,協會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建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修養和專業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