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5 04:05:00

導語: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探討論文

進入90年代,盡管北美和西歐無論是從客源產生量還是從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據著國際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隨著國際旅游重心東移意,亞太地空旅游業一枝獨秀,其持續、高速增長令人矚目,國際旅游業正在逐步形成歐、美、亞太地區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從接待游客人次來看,雖然區內各部分呈現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總體增長勢頭卻是十分強勁(見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間,亞太地區旅游接待人次增長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萬增至1992年的5800萬,年均增長8.9%,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從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額來看,1960年,亞太地區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國際游客總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從國際旅游收入來看,1980年,亞太地區旅游總收入為80億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為430億美元,占全球15.5%;從區內客源產生能力看,傳統的單一歐美區際長程國際客源市場地位有所下降,區內各旅游目的地之間互訪游客人次急劇上升,1967年,亞太地區國際游客人次56%是區外客源,44%是區內國際客源,至1992年,區內國際客源比重上升為73%預計在2000年會增至85%。

亞太地區旅游業迅速發展,區內各國或地區因此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匯收入高達600億港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8%。亞太地區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與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亞太地區經濟穩步增長。過去20多年時間里,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區,亞洲“四小龍”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世界旅游組織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時間內,亞洲整體經濟增長率為5.5%,是世界平均增長率2.2%的兩倍半多,90年代以來增長率也一直維持在4%的水平上。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崛起和不斷發展,一方面,人們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增加,將有更多的區內國際客源產生,另一方面,亞太地區旅游業不斷走向成熟,旅游產品日趨多樣化和標準化,也會吸引更多的區外旅游者來訪。

其二,旅游環境改善。旅游環境改善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指亞太地區各國或地區旅游管制逐步寬松,例如,日本不斷地放寬居民出國旅游簽證管制,臺灣當局亦于1989年放松簽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進入性”提高,這主要又是指區內、區外航空運力增大,對區內、區外國際客

源市場而言,亞太地區航空“可進入性”得以改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指出,1990年,亞太地區國際航空客運量達8700萬乘客人次,預計1995年將會達到1.32億人次,2000年達到1.89億人次,到2010年,亞太地區區內、外國際航空客運量預計會占到全球航空客運總量的51.1%。

其三,主要競爭對手徘徊不前。歐美是世界上國際旅游最集中、國際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1986年共接待全球國際旅游客總人次的72%,而傳統上,歐美地區的國際旅游客源市場主要是區內對流客源,即各國、地區互為主要客源,因此,歐美始終是亞太地區旅游業在國際市場上擴大占有份額的主要競爭對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來,歐美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國—德國居民的出國旅游市場規模已接近“封頂”程度,因而各國、特別是德國出境旅游人次規模和增長速度已是強弩之末,很難提高,作為旅游目的地,歐美各國在接待國際游客(多數是歐美本土居民)人次不會有太大起色,亞太地區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機,在國際旅游的市場上大顯身手。

其四,亞太地區旅游業具有“比較優勢”。如前所述,歐洲旅游業接待游客人次總量規模難以提高,與此同時,歐洲區內國際旅游者對本區各主要旅游目的地旺季時的擁擠和人滿為患感到不滿和失望,加上他們對新旅游勝地向往,流失于歐洲之外的國際客源與日俱增,而亞太旅游區作為新興的旅游目的地,既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又是各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國家的混和體,既有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又有新興工業化國家,具有很強的旅游吸引力,因此,歐洲流失的本土客源將可能有部分作長距離旅游,前赴亞太地區,近幾年歐洲赴亞太出國遠程旅游呈增長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就證實了這一點。就北美而言,由于美元對歐洲主要貨幣持續疲軟,美國游客在歐洲的購買力下降,美國客源對歐洲旅游目的地需求受到抑制,必須尋找轉移地區,相反,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貨幣匯率都同美元直接掛鉤,美元的價值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相對而言又較為堅挺和穩妥,因此,美游客選擇亞太地區為旅游目的地的人逐年上升。以中國大陸為例,1990年赴華美國游客為233193人次,僅兩年時間,1992年就達到346303人次。

(二)

傳統上,現代化都市一直都是亞太地區旅游目的地,亞太地區接待的國際游客,66%是為了一睹亞太區現代化都市如香港、東京、新加坡等城市風貌,旅游消費結構中購物和美食占有相當比重。進入90年代,由于國際客源旅游消費偏好改變,亞太地區熱點旅游目的地發生轉移,度假旅游地取代現代化都市成為國際游客出訪亞太地區的首先目的地,其中以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旅游基礎設施、雇員短缺以及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基礎設施方面:亞太地區過去20多年的產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東亞、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引起了道路、電訊、公交系統等公共設施的老化和短缺現象,據預測,本世紀內更新亞洲基礎設施需耗2.5萬億美元巨資。在旅游業中,民航客機是亞太地區區內、區外國際客源的主要輸送渠道,盡管航空運力不斷提高,但在香港、孟買、東京、漢城和新加坡等地,國際機場都幾近或已達到飽和的警誡線。據資料統計,香港啟德機場每年最多能處理13.4萬航班和2400萬人次乘客,而1994年機場接待乘客人次高達2609萬,僅在1993年,因機場無法容納飛機頻繁的升降,6700個航班被機場當局拒降,造成140萬客源流失。在機場趨于飽和的同時,亞太地區新機場建設項目數量有限,依據對供求雙方的估測,只有新加坡、臺北等地新機場落成啟用后能滿足游客的增長;而老機場擴建、改建工程進展又不順利,在日本、納里它機場已趨飽和,但其擴建工程因當地農戶拒售農田而受阻,在南朝鮮,由于資金難以落實到位,漢城附近擴建機場計劃亦被無期限地擱置起來。

亞太地區地面,尤其是城鎮區交通有較大改觀、由于區內各國(如中越兩國)相互開放邊境地區,區內長距離公路、鐵路網絡覆蓋面得以擴展。盡管如此,亞太地區內仍有不少地方過度使用原有陳舊老化的基礎設施,導致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擠等問題產生,泰國政府正是迫于交通壓力,才在公路出口建設尚未全部竣工的情況下,在曼谷開放其新建的公交系統。

二、環境方面:環境是旅游業的“生財之源”,它和旅游設施、旅游服務共同構筑旅游產品的整體框架。綜觀整個亞太地區,環境質量卻是每況愈下,對旅游業構成了極強的殺傷力,歐洲旅行團就曾因污染嚴重而取消赴曼谷的旅游計劃。雖然工業化一般被公認是亞太地區環境質量惡化的罪魁禍首,但旅游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是人所皆知的。亞太地區開發資金奇缺、開發技術落后,過度砍伐樹木、大量侵占土地、破壞野生動物棲息之地,所有這些掠奪性開發無一不加劇環境質量惡化,引起生態系統失衡。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亞太地區度假旅游目的地成批量開發,度假地中必不可少的高爾夫球場也相應迅速增加,整個亞太地區高爾夫球場泛濫。新加坡是全球面積較小的國家,而其高爾夫球場密度卻是全球最高。1992年,泰國高爾夫球場多達200個,朝鮮也已超過178個。預計到2000年,亞太地區將有3000個高爾夫球場。這些高爾夫球場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工程宏大的高爾夫球場不僅會占用大量土地,用水量大(僅一個高爾夫球場耗水量就可供2000戶人家使用),而且污染嚴重,隨著高爾夫球場的大量入侵,泰國主要農作物用水受到威肋,大米產量因缺水而不斷下降。在馬尼拉的海濱地區,高爾夫球場

產生的污水和工業廢水結合形成“紅潮”,嚴重危及海洋生物資源。

三、人力資源方面:亞太地區旅游業的永續發展取決于諸多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人力資源開發。然而目前亞太地區旅游業人力資源開發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以旅游企業員工利用效率較低最為突出,在飯店方面,員工利用效率低表現于飯店具有較高的員工——客房比率

資料來源:東盟飯店業人力資源調查報告1991年

其原因是亞太地區多數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富裕,價格低廉,飯店雇傭員工邊際成本很低,人浮于事自不見怪。與此相反,少數大都市卻出現員工短缺現象,香港飯店業平均空缺約為4000人,且香港雇員流動性很強,飯店業雇員年更換率達30—40%,飯店業唯有以高薪相聘才能留住老雇員,吸引新雇員,進而加重工資成本。

亞太地區多是經濟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旅游業人力資源的培訓設施、培訓人員質量和數量都不夠理想,有的國家甚至一片空白,象越南就根本沒有正式的接待服務管理培訓機構或單位。旅游培訓不完善、不規范直接接導致旅游從業人員較低的素質(見表三)、表三顯示,東盟各國飯店業中熟練雇員僅占34.4%,低于40%的國際通行標準,而半熟練雇員和非熟練雇員比重高達48.31%,表明就業人員專業服務水準不高,從而直接影響服務質量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旅游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三)

相對于西歐、北美的衰退而言,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前景較為樂觀,歐美、亞太可望在21世紀三分國際旅游市場,但從目前來看,卻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擾的現象:其一、亞太地區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同日本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有直接聯系,然而,步入90年代,作為地區經濟發展主要起動機的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又面臨各種結構性問題,亞太地區旅游業增長速度可能因此放緩,盡管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悄然興起的中國居民出境旅游市場成熟尚需一些時日;其二,隨著冷戰結束,和平成為全球政治、經濟生活的主旅律,大洋洲各島國的戰略地位相對下降,從西方國家獲取的各種援助減少,直接影響其未來經濟增長和旅游業發展;其三,亞太地區局部(如菲濟、泰國、柬埔寨)政局動蕩,種族矛盾、宗教矛盾、階級矛盾相互交錯,不時釀成軍事沖突,脆弱的旅游業經濟受到沖擊。亞太地區未來旅游業要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早日成為三強之一,至少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完善旅游供給體系。亞太地區各國政府應致力于改善旅游環境、擴建機場、道路和通訊設施,鼓勵各界人士投資興建酒店和新的旅游景點,逐步形成一個現代化的完整旅游供給體系,并使之成龍配套。例如,香港政府為緩解啟德機場壓力,耗資1582億港元在90年代后半期開展新機場核心項目建設。由于旅游基礎設施耗資巨大,各國政府難以承擔全部項目建設成本,因此可同私營部門展開合作,共同建設基礎設施;同時,對建成基礎設施嚴加管理,合理使用,為避免對基礎設施造成過大壓力,印尼政府就曾暫時凍結過巴厘的飯店開發項目。

二、開展區域合作和聯合促銷。隨著國際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單一旅游目的地很難在競爭中占有優勢,許多國家在發展旅游業過程中認識到區域合作的意義,積極開展旅游協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典型的有東盟五國的“整體一位旅游”。因此,亞太地區各國應形成一種有意識的、共同拓展旅游市場的伙伴關系,借助優勢疊加和資源互補,充實旅游活動內容。同時,開展地區整體目的地營銷和聯合促銷。亞太地區應是一個地理位置的相關性和資源的互補性組成的聯合區域,在共同開發國際旅游市場和聯合宣傳促銷時必將產生吸引“合力”,從而強化亞太地區旅游形象并豐富其內涵。

三、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旅游作為一種肩負環境責任、具備環境論理的旅游活動,是近年來國際休閑旅游新的發展趨勢。因此,亞太地區旅游業要在未來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必須迎合旅游新潮流,講究完善的整體規劃與經營,加強各個國家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關索,妥善維護環境資源,使之能永續利用。在這方面,已有一些國家或地區作了表率,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均已成功地阻止了一些有損于生態的高爾夫球場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