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低碳生活論文

時間:2022-07-24 09:10:26

導語:馬克思主義低碳生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低碳生活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水平的進步與科技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綠色美好生活方式的倡導,已然成為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的題中之義。在人與自然這個生命共同體的大環境中,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建設良好的生態文明,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勢在必行,亦是積極踐行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時代之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綠色發展;美好生活

人,是一個特殊且復雜的生物物種。人生在世,除了像其他物種一樣有基本生存的自然需求外,還以類的形式展開,并在社會交往中構建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特殊性。人類所形成的在世方式獨樹一幟,因為它不僅停留于對類的一個物種保存,與自然規律保持一致;且有意識地通過采用各種手段,改造外部環境以更好的適應自身的發展。當人類正在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瘋狂掠奪大自然時,殊不知,自然正悄然反抗著,它讓人類生存有機體里的每個細胞漸漸被侵蝕,人類生存環境陷入困境。

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

馬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界定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1]同時馬恩格斯著手創造物質財富、共同協作、社會相處、所有制變革等人類社會發展活動的闡釋。對馬恩格斯來說,人類進步史是勞動、分工、社會往來、所有制、科學手段的變化史。馬恩格斯人的科學發展的主旨、方向在于完成人的進步,但人的發展受生態、環境、資源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離不開對資源、環境、生態的利用,若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需要實現人對資源、環境、生態的友善利用和永續循環。“自然界,就它本身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依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所以,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與綠色發展在學理上和目的歸屬上具有極大的契合點。2012年,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頂層設計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最基本直觀的體現在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福祉,讓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當然,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本內涵和時代訴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一定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3]

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

生活方式是一個歷史范疇,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它是人“社會化”的關鍵內容之一,主張個人社會化性質、標準和對象。隨著經濟水平質的飛躍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征服自然的手段日益精進,對世界的改造速度也不斷加快,進而,人類的生活質量得到巨大改善,物質需求也日益高漲,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形式變得紛繁復雜,人們的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誠然,我們享受到科技高度發達所帶來的各種“福利”,但不可否認,在這種繁花似錦中,我們的生活方式其實遭受著“侵蝕”,要警惕隨困境而來的危機和焦躁不安。(一)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生活方式涵蓋的方面比較普遍,主要指人們日常衣、食、住、用、行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此相關的方方面面。換言之,它是在特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所有民族、社會團體相互交往、生活需求、物質財富消耗的一種模式。人類在農耕文明時期,呈現一種“黃色”生活方式。因為“人們形象的說,農業發展走一條‘黃色道路’,而導致水土嚴重流失。農業文明是一種以常識、習俗、經驗和天然情感等構成的自然主義、經驗主義為主導的文化模式”。[4]這一歷史時期形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的生活奠基于前期的經驗和常識,亦即“靠天吃飯”,保護這片養活自身、孕育子孫的土地本身就是人的一種本能。盡管各式各樣的生產活動不免會對自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但不能忽視人們對大自然的依賴,破壞實則存在最基本的底線,底線意味著對生存環境的維護與保持。與此同時,基于經濟水平低下、技術水平的局限,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這一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然”的和諧。在工業文明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實現第一次“顏色轉變”呈現為“灰色”。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成為人們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利器,科技轉化成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們的物質需求極大的豐富,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方式的巨大革新。“就像馬克思闡述的,資產階級如同巫師,變出巨大的生產力和豐富的消費品,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極大的改變,并且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飛躍。”[5]人們不再停留于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而是力主高消費,食品種類的多樣化讓人瞠目結舌,櫥窗中琳瑯滿目的、形形色色的衣物讓人眼花繚亂,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樓大廈讓人為之震撼,發達的交通網布滿城市的每個角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范圍越來越廣……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請人們在欣喜之余回頭望望自己的生存環境,糟糕透頂,一塌糊涂,“灰色”便是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對大自然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最好寫照和最真實的印記。我們不禁反思:人與自然真的和諧嗎?(二)生活方式的困境。不言而喻,人與自然的關系貌合神離,人向大自然的索取速度已然遠遠超出自然循環更新的力度,在不斷超額掠奪大自然的基礎上,人們自身的生存樣式和生活方式得以創新。各種消費品的更新速度是人們難以想象的,一些產品的出現幾乎是“稍縱即逝”,也許部分人根本還沒來得及體驗某些產品,抑或還在對很多東西一知半解、半信半疑的觀望時,鋪天蓋地、五彩紛呈的所謂新興產品早已如洪水猛獸般席卷而來,致使許多遲鈍之人驚慌失措。弗洛姆曾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已變成一臺僅用作消費的機器,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消費者”,它唯一的目標就是擁有和使用很多東西,僅此而已。人異化成商品的奴隸,最終,人真正成了“單向度的人”[6]。潘多拉的盒子已打開,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消費和享受背后,已經隱隱地長出丑陋的“毒瘤”,充滿陽光的生活方式也漸漸蒙上了一層細細的黑紗。天空已不再蔚藍,青山綠水已經破爛不堪,大自然已發出深深的怒吼來反抗這一切,期望可以警醒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類。如何修復因人與自然之間對立所造成的巨大“鴻溝”呢?綠色化的生活方式正是當下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的最好選擇。

三、綠色生活,美麗共享

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是建立在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基礎之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這種發展理念不僅停留于環境的保護,更重要的是深刻認識到環境惡化背后的社會原因,從根基處著手,展現它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那么,在綠色發展的視域中,我們的生活方式應該如何去革新呢?(一)樹立綠色理念,提高思想認識。轉變生活方式,需要理念先行,要想形成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應是題中之義。一方面,使人們真正認識到綠色發展理念和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將綠色發展理念真正融入行為規范中,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人文效益兼顧。現今,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漸惡化,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成員都應該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有諺語說的好“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屬于大家的綠水青山會長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加強宣傳力度,推廣普及綠色發展理念知識,讓人們更多地認識到生存環境處在怎樣的狀態中,更全面地關注整個人類在保護美好家園的行動中有多少人在努力,從思想觀念上認識到這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只有在觀念上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才能更好地解決生活方式異化的現象,從本質上去構建綠色生活方式。如果沒有理念的指導,沒有提高思想認識,沒有理清綠色發展的內涵及重要意義,便只是停留于表面,隨便“喊口號”,走走形式,那么,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轉變,綠色文明的建設更是言而無序。黨的指出要提速生態文明系統變革,建設美麗中國,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它首先需要全國人民能夠在思想上認識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協調的重要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進而真正認識到綠色發展同社會的“五個文明”緊密聯系,從而在綠色發展理念下,為人民不斷增長物質生活提供大量優質低碳產品,并滿足保護生態環境需要。(二)主張綠色消費,提倡低碳生活。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物質財富上的需求得以滿足,財富的自由支配空間也日益擴大,傳統消費方式的命運也被改寫,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桎梏。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人追求的高檔、名牌等標志性的奢侈消費和物質主義,人們的消費觀在這種舉世囂囂的世風牽引下開始變化、扭曲。但近些年來,也有一部分人深刻認識到大量污染、過分欲望和貪心,使他們的“幸福”生活變了味道,地球家園的溫馨和諧也漸漸隱退。同時,也意識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不再那樣遙不可及、無關乎己,而它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涵蓋于每件小事中。比如,垃圾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分類、餐桌上的“光盤行動”、選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倡導正確的價值取向,追求低碳生活,逐漸轉變生活方式,建設美麗城市,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當然,政府的大力引導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是實現綠色生活方式的“有形”抓手。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實行綠色發展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讓綠色發展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別出心裁普及一些壞境保護的知識,讓每個人的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觀念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同時,健全制度體系是推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基礎性保障,通過法治手段和制度建設更加嚴格、公平地規范我們的生活方式。(三)著眼綠色文明,共享美麗家園。文明,常常體現厚重的歷史沉淀,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綠色文明能永續滿足人們探索幸福生活新型文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必然選擇的一種文明形態;展現時代精神與文化氣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雙贏式發展。黨的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包括文化、治理、民生、生態在內的鄉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發展提升,要提倡“三農”積極發展,按照報告提出的20字鄉村振興總要求,讓“三農”成為有奔頭、有吸引力、豐衣足食的新型美麗家園。其中生態安居是重點。鄉村最寶貴的產業是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一定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加快促進鄉村天然資源升值,完成百姓充裕、生態豐滿的統一。綠色發展不只是在理念上的更新,更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變革。綠色發展理念下生活方式的轉變,通過綠色觀念意識的提高和日常生活中積極的綠色行動,凝聚社會的綠色文化,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重構普適性的綠色道德價值觀,著眼于形成一種社會綠色文明。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7]綠色點綴著人們的美好生活,堅持綠色發展就是以人為本,讓人類享受綠色福利和生態文明,重建綠色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享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

[4]馬蘭云.生態文明視域中的生活方式變革[D].河北師范大學,2014.

[5]方世南.生態文明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科學建構[J].學術研究,2003,(07).

[6]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7]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6(01).

作者:張競水 單位: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