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改革

時間:2022-04-16 03:29:34

導語: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改革

低碳經濟是一種制度安排在制度經濟學層面上,它把高碳的化石能源和清新的大氣環境看成社會大眾共有的、稀缺的、自然福利資本,要求將其納入到經濟運行過程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要求改變低能耗、低碳排放經濟主體,節能減排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因而,生態環境必須從經濟系統外部性因素、制約因素,移植到經濟系統內部,成為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素和促進因素,進而成為核心要素。使低碳經濟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而生態環境這種公共資源在產權界定、利益分配、責任承擔等方面目前存在諸多空白。為此,應該從經濟制度上,厘清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低碳經濟發展離不開制度的規范和引導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不可忽視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決定了人類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由于有著與傳統經濟觀念完全不同的發展理念,低碳經濟從誕生之日起就比其它任何一種經濟形式更加依賴于制度來保障。低碳經濟首先強調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資源,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逐步實現以最小的代價、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實現污染排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其次,低碳經濟還強調在生產活動過程中控制廢棄物的產生,建立起反復利用自然資源的循環機制,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納入到自然循環中去,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因此,低碳經濟就為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為從根本上消解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開辟了道路。制度安排與市場機制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兩個車輪或兩駕馬車,低碳經濟作為經濟運行的一種模式,不是旨在改變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而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規范和引導經濟運行的路徑。

制度創新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美國新制度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曾指出:“制度是理解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相互關系對經濟成長(或停滯、衰退)之影響的關鍵”。[1]105,162制度創新會改變制度安排的激勵機制,改變制度安排的效率,從而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正如包括亞當•斯密在內的一大批經濟學家認為,促進經濟增長所必需的條件主要是合理的制度結構。在這種合理的制度結構框架下,并不需要過分擔心組織或個人進行努力的愿望及不斷地進行知識積累和資本積累等問題,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人的本能反應,當然上述因素也同樣可能會被錯誤的制度所抑制。[2]發展經濟不僅僅需要考慮資本、物資、勞動、技術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因此經濟系統是一個包含制度的復雜系統。在低碳經濟建設中,必須將制度因素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納入其中,才能有效地解釋低碳經濟現象,人們研究任何一種經濟現象或經濟行為都必須分析與其相關的制度問題。

制度建設的“路徑依賴”及克服

制度演化中最為明顯的一種規律性現象就是路徑依賴,這也是西方新制度經濟學派最常用的一種描述制度演化的方式。路徑依賴理論由道格拉斯•諾斯1990年提出,其基本含義是今天的制度演化受以往制度的影響。制度演化一旦在自我增強機制下選擇了一條路徑,它就會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而一旦這種方法流行起來,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體制不斷自我強化,它會導致這種方法進入一定的軌跡。所以,初始的制度選擇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初始的制度選擇有差錯,在以后的發展中,將可能使整個制度創新最終遠遠偏離目標。做出任何一項制度變革,都要十分謹慎地不僅考慮其直接后果,還要研究其長遠的路徑影響,以免出現積重難返的情形。經濟學家劉易斯講過:“一旦制度開始變遷,它們就會以一種自動強制實施的方式進行下去。老的信念和制度在變化,新的信念和制度彼此之間,以及新的信念和制度與相同方向上的未來變遷之間都逐漸變得協調一致。”[3]因為,制度演化不可能推倒重來,原有制度的影響是既定而不可改變的。馬克思也曾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保?]一個舊的制度被打碎了,但是,為其論證的思想意識要退出歷史舞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夢魔”糾纏就是一種路徑依賴的表現。

(一)發展模式制約

中國的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模仿,屬于一種典型的粗放型模式,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投資固定資產的超速增長來拉動經濟發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資源、能源消耗量過大,同時導致建設規模過大、投資需求膨脹、煤電油運緊張、經濟結構失衡,為了發展生產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帶來了十分尖銳的資源環境矛盾。而與此相適應的就是建立在這種經濟結構之上的文化模式、生活方式,對經濟增長方式有一種強化和助推的作用,生產促進消費,消費反過來拉動生產繼續進行。而文化觀念則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這種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一方面文化作為被成員廣泛接受的價值理念,具有連貫性、穩定性和統一性,并且這種特征有助于降低經濟發展的成本,協調和保持經濟體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文化需要變革時,這種一致性反而會妨礙成員對新事物和新觀念的認可,阻礙文化變革的實施。

(二)利益因素制約

一個社會的組織狀態深刻地影響著制度引起的社會效益狀況,從而決定著制度變遷的軌跡。然而,這些組織都是存在著自身利益需要的集團,對現存路徑有著強烈的需求。他們力求鞏固現有制度,阻礙選擇新的路徑,哪怕新的體制比現行體制更有效率。一旦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形成,它的既定方向就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換言之,初始的制度選擇會強化現存制度的刺激和慣性,因為沿著原有制度變遷的路徑和既定方向總比另辟路徑要來的更方便些。同樣,這些利益集團的矛盾提供了制度變遷的動力。一種制度之所以長期處于均衡狀態或陷入非績效的鎖定狀態是因為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處于相對均衡狀態,或是因為占統治地位的集團竭力維護現有體制,并反對各種企圖進行制度路徑替代的其他利益集團的活動[5]。

(三)不完全市場因素

指復雜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場。由于市場總是復雜多變的,不可確知的變數充斥其中,人們不可能事先掌握準確而又全面的信息,再加上人們受到各人的主觀意志、意識形態及個人偏好的制約,對市場的反應存在著千差萬別。因此,制度變遷不可能總是按照初始設計的方向演進,往往一個偶然的時間就可以改變制度變遷的方向。

低碳經濟的制度創新

制度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使經濟更有效地增長或發展,一旦現行制度有礙于或不利于經濟增長,就需要創新或變革。因此,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創新機制,是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的必然要求。發展低碳經濟,制度創新是保障。中國要更加切實地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探索建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和政策措施。

(一)建立低碳經濟的政策體系

要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針對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具體能源和環境現狀,通過一系列行政、法律、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政策制度進行宏觀調控,建立能夠逐漸反映出能源和環境稀缺水平及真實成本的價格體系,建立有利于低碳產業快速發展的財稅體系,建立能夠確保能源環境安全并保障可持續能源服務的能源體系,建立高效率、低排放的生產與消費體系。同時,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還處于初期,必須依靠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引導,制定清晰、穩定的鼓勵支持政策,出臺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用征收能源稅、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貸款優惠、價格、收費及許可證等經濟手段,鼓勵有關研究機構和企業增加對低碳的研究[6]。我國國內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應當不斷完善政策促進體系。

(二)建立低碳經濟的技術創新機制

中國的能源供應體系要不斷發展,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相協調,通過各種不同能源的生產、轉換和輸送,以各種不同形式服務于不同的用戶,實現人類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放眼中長期國家能源環境戰略的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實現煤炭清潔利用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發展,更加重視并切實建立一個穩定、經濟、清潔且多元化的能源體系,注重推動溫室氣體減排、捕集和封存技術的發展,重視能源開發利用對國際國內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其相應的應對措施。還要在合理的政策制度的引導和激勵下,推動高能耗的工業生產部門實現單產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提高廣泛的社會消費部門用能產品的技術效率,最終實現可持續地利用能源并降低排放。2006至2010年,中國政府通過節能和提高能效累計節約6.3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排放CO214.6億噸以上;工業生產過程的N2O排放基本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甲烷排放增長速度得到一定控制。[7]

(三)培植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機制

通過產業制度創新改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產業鏈條與產業結構。低碳經濟條件下的新興產業革命本身就意味著對現有產業制度進行創新,核心在于改善“高碳經濟”條件下產業制度,即“高碳產業鏈條”與“高碳產業結構”兩個維度。首先,改變產業鏈的分布。過去和現在價值鏈的分布一直是向資源型企業傾斜,今后產業價值鏈可能分布在高技術產業,向掌握低碳經濟核心技術的環節和鏈條傾斜;其次,調整高碳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碳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并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最終使產業結構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所以,認識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所醞釀的這種新興產業革命,并在國家戰略、產業政策與技術創新規劃等領域內有所準備,待新興產業革命機遇來臨時能夠充分抓住這種基于并以新興產業推動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推廣,應該是更為重要和緊迫的。

作者:高宏星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發展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