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通貨緊縮對策

時間:2022-04-02 10:27:00

導語:論通貨緊縮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通貨緊縮對策

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下降,它有兩個具體表現:一是價格指數出現負值;二是負值狀態持續半年以上。自1997年10月開始,我國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一路下跌,1998年4月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開始負增長,1998年全年,這兩個物價總水平都出現了改革開放20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負增長。進入1999年市場物價繼續走低,上半年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2%,居民消費價格下降1、8%,可見,我國正處于通貨緊縮時期。

一、形成通貨緊縮的深層原因

通貨緊縮的出現,有其直接原因與深層原因。通貨緊縮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總量與供求結構嚴重失衡,商品供給大于需求,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導致潛在的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結構錯位較大,大量的潛在的產品供給得不到實現而淪為無效供給,造成商品價格水平較長時期處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貨緊縮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目前特有的體制矛盾與結構矛盾爆發的結果。

(一)體制缺陷。

第一、企業產權制度缺陷。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現代企業制度,但是我國目前90%的國有企業仍然是獨資形式,停留在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階段形成的擁有相當經營自主權,只負盈不負虧的體制水平上,只有10%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向多元投資主體下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轉化。實際上這種制度轉化也是很不徹底的,表現在各投資主體的股權關系扭曲,企業資產控制權、資產剩余控制權,資產剩余索取權的配置殘缺上:作為國有企業所有權代表的國家,授權企業法人和企業內部職工經營企業資產,這種承包經營是為了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但產權的國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權歸屬企業內部人,剩余索取權卻歸屬于國家,這種典型的產權殘缺使企業經營決策者為自己及內部人謀利益,追求企業內部人的效用目標,偏離所有者的財富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和受到破壞。另一方面,企業承包責任人名義上可以由推薦、選舉、招投標方式產生,但實際上,企業承包人多數是由主管部門任命產生的(占81、5%,1999年數據),這使國有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的“附屬物”,無法擺脫政府對其生產經營的行政干預,難以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使得企業的經營機制與市場需求極不適應,市場調節力弱,價格機制呆滯,競爭力較差,獎金周轉慢,產品質量下降,成本上升等,產不適銷,造成生產與需求脫節、效益嚴重滑坡,產品大量積壓。產品積壓,生產被迫壓縮,這樣企業困境的不斷加深,是經濟收縮持續下去的原因。

第二、經濟活動的擴張機制缺陷。

經濟活動的擴張,在適應需求的前提下還應建立在提高生產技術,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的基礎之上,但是由于我國企業產權不明確,風險約束機制失效,企業創新動力不足,使得這些企業為了保持增長,只能依靠大量增加投資來擴大規模,增加產出而置市場的供求狀況不顧,反正“賺了歸自己,虧了歸國家”,使得超高速投資成為支撐9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的最直接原因。其結果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這種簡單重復建設導致社會資源嚴重浪費,無法發揮其應有效用。據統計,90年代以來,每年新上3萬個建設項目,大約有1/3項目虧損,1/3項目取得了較高的投資回報率。每年將近5000億元投資沒有發揮效益。如此低下的投資效率,實在無法使增量資源實現有效配置,而且重復建設的矛盾在短缺經濟的情況下暴露不出來,只有在過剩時重復建設的隱患才全部暴露出來。所以隨著“軟著陸”的實現,投資規模的縮減,泡沫破滅,企業立即陷入困境。巨大的生產能力過剩進而導致產品供大于求,企業負債增加,效益下滑,而靠扭曲生產要素價格,靠大量資金投入推動的生產模式越來越難以維持,因而盲目過度的競爭不可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物價自然下調。

第三、企業退出機制缺陷。

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包括轉產、兼并重組和破產引起的企業消亡,即存量資源的再配置。通過兼并重組,可以使企業實現規模效益,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管理水平及擴大市場范圍等具有正向效應。破產機制的健全,對于減少企業資產的有形和無形損耗,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我國在相當長時間內對破產存在偏差認識,產權的不可轉讓性也妨礙著企業的購并重組,在我國,國有經濟各個企業之間可能有某種交換,但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交換,因為不存在所有權的轉移,例如國家可以要一個盈利的國有企業去“兼并”另一家虧損的國有企業,但其實這里的“兼并”并不是市場交換意義上的“兼并”,實際上只不過是國有企業間的組織合并。這使產業結構呈現難以調整的剛性:相當多的企業生產能力過剩,設備閑置嚴重而又無法轉產,形成大量資產有形和無形損失,整個社會資源效用水平低。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表明,即使是95年我國900多種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的已占一半左右,其中攝像機、彩色照相膠卷的現有生產能力利用率僅為12、3%和22、1%,而95年只是商品供過于求的第一年,97年的年生產能力毫無疑問將進一步下降。而“兼并”虧損企業,給盈利的國有企業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甚至使盈利企業被拖成虧損企業,整個社會資源無法得到優化,整體經濟的運行質量下降。嚴重虧損的企業吞噬了盈利企業的利潤,使企業目標偏離造成大量非經營性資產和高資產負債率,造成企業長期停產,債務的長期拖欠產生了國有銀行的巨額呆壞帳,還造成社會信用體系危機。這樣就會削弱企業的投資欲望,使企業進一步陷入壓縮生產的困境,下崗職工人數增多,造成社會的不安穩團結,引起企業投資需求與居民消費傾向下降,通貨緊縮進一步加深。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是在生產要素供給與社會對產品的需求的運動中實現的。在國有企業產權殘缺,企業退出機制缺陷的前提下,企業的微觀經營脫離了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和產品需求情況,表現為追求投資規模和追求少數熱點項目的短期效應上,促進“短線”產業發展,抑制“長線”產業發展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產業政策的實質,80年代以輕工、紡織為重心的加工業擴張,90年代家電產業擴張更迅猛,造成重復投資和生產能力過剩。過剩的產品大量倉庫積壓,據有關人士估計,當前我國國內庫存的總額大約為30000億元,相當于9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4%。而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設施卻投資不足,缺口加大,使整個社會的供給結構呈中間粗、兩頭尖的“仿錘型”結構,無法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受舊的投融資體制的影響,大量的盲目投資、重復投資在增加經濟增長泡沫的同時,某些行業產品的市場供給量超過市場需求,隨著“軟著陸”的平穩實現,“泡沫”破滅,加之出口不振,有的行業出現了虧損,其中加工工業全面生產過剩。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特點是農業基礎薄弱、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滯后、重工業、加工制造業嚴重過剩,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發展不足。而從消費需求的角度看,隨著住房、

醫療、教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漸加大,原來由政府和企業提供的福利性支出,將由個人全部或部分承擔,再加上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化,下崗職工的增多,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看淡,居民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大幅下降,居民即期消費更加慎重,預防性需求增加,儲蓄存款余額已超過50000億元,大量潛在需求被擱置。目前我國住房業發展受福利性分房制度,住房消費機制滯后,非生產性費用過高等因素的影響,轎車進入家庭同樣受到消費信貸和稅費問題的影響,住房、汽車消費難以成為當前居民消費的熱點。擁有8億農民消費者的巨大農村市場被忽視而使農村市場有效需求不足,許多廠家只有在自己的產品被嚴重積壓時才想起消費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但是沒有考慮農民的實際需要,農村實際情況的簡單“過剩”移轉,又無法為農民所接受。這樣,社會商品的供給總量與供給結構的雙重失衡,使商品的需求增長速度小于供給增長速度,從而使整個社會供過于求壓力不斷增長,而需求市場又日益萎縮,導致出現通貨緊縮。

(三)投資需求與投融資制度之間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跟著投資預期收益走,企業效率高,預期收益高,還款保證就大,就易于得到資金,企業也愿意擴大投資;反之,預期報酬低,風險高,企業就難于得到投資,其資金需求較為謹慎。但是在我國,長期以來國有企業都是將國有銀行作為第二財政,把國有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當作財政投入資金使用,盲目、低效投資,而國有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存在所有制性質的歧視,即使是國有部門預期收益低,產出份額連年下降,競爭力不斷衰退,但依然大量借給資金,一些非國有企業前景良好,預期收益高,卻得不到資金支持。這樣,一方面導致國有部門不以市場準則看待資金的價格,大規模地吸納資金大規模的擴大投資;另一方面銀行也不斷向無效和競爭力弱的國有企業注入信貸資金,置效率、預期回報、競爭力、資產負債于不顧,導致銀行產生巨額不良資產和高比例的壞帳、呆帳,據1997年1月人民銀行頒布的統計資料,至1996年底,國有商業銀行累計貸款余額470000億元,其中根本無法收回的不良貸款為20%,約9500億。如此高額的不良資產、壞帳、呆帳,迫使國有商業銀行向企業化經營轉軌過程中不得不考慮自身生存問題,為控制風險而減少貸款,出現了“惜貸”的現象。銀行的信貸收縮,使企業的周轉資金緊張起來,企業只能減少固定資產的投資,這對于我國眾多依靠投資的擴張來增加產生的企業,是個致命的打擊,而另一些效益久佳但急需資金來調整結構,更新技術來支持自己走出困境的企業,也更趨于萎縮,而商業銀行的部份資金卻找不到收益高,還款有保證的貸款對象,成為閑置資金,產生貨幣從生產中被“擠出”的現象。由于儲蓄存款不能轉化為投資,導致有需求不足,人均購買力增速下降。這是企業制度缺陷與融資約束之間矛盾的結果,它使大量獎金退出了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交易循環,造成通貨緊縮。

二、反通貨緊縮的對策

物價持續下跌會導致投資者預期看淡,企業經營更加困難,民間投資亦不愿大幅增加,最終可能會導致經濟大面積衰退,所以必須制定走出通貨緊縮的政策:

(一)應急措施: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

當前反通貨緊縮,最重要的政策目標,是要阻止商品供求失衡狀態的進一步發展。實施擴張的財政政策,首先是擴大財政支出,通過增加國家預算和增加國債發行來擴大投資,用投資擴大來增加對投資品的購買,使投資通過乘數效應發揮作用,刺激國內需求,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穩定居民收入,穩定居民消費傾向,刺激民間投資需求的增長,啟動經濟。投資重點要放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就我國來看,能源交通運輸、水利建設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的發展相當落后,即使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也不會出現過剩問題,可以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未來的有效供給。投資的主要方向應放在中西部地區。一方面我國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兩者的差距已使各經濟區域和省區間經濟磨擦和利益沖突日益表面化,加劇了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的失衡,由此產生的貧困,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給國家產業政策實施,持續發展及區域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造成巨大困難,必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另一方面,對于東部而言,西部更具廣闊的發展前景,豐富的資源與市場均對投資者具有吸引力,通過政府投資,既可促進西部開發,又能帶動一些在東部猶豫不決的投資者進行投資,帶動民間投資的高漲。其次是加快費改稅的改革,規范企業稅負,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退稅力度,促進出口。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慣例的企業稅收制度,不僅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行使和體制內企業的業績評價,也有利于建立不同所有者企業的公平競爭環境。再次是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現狀。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虧損企業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職能:包括辦附屬幼兒園、學校、醫院,還有安全、娛樂設施,形成巨額的非經營性資產(國有企業非經營性資產占營業總資產24、8%),形成企業的沉重負擔。將企業的這些非經營性資產采用抵押、變賣等方式去籌措企業急需的資金,既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分散部分產權,又能啟動低迷的消費。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是要穩定當前存款貸款水平,繼續利用目前的低利息率來促進居民消費,刺激投資,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加快國有銀行向商業化改革,使商業銀行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擺脫行政對銀行經營的干預,真正實現銀行投資資金與效率掛鉤;三是積極支持非國有金融機構探索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新途徑。放寬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增強金融機構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及時調整金融監管方針,使防范金融風險與加大對中小企業放款相結合,解決銀行惜貸問題。

(二)根本措施:加快制度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培植經濟新增長點。

通過投入資金的外延擴張,簡單地依靠擴大投入增加貨幣供應來刺激增長,只能引起短期的投資波動,推動低效益的產值增長,使經濟增長呈現低效循環的局面,而且,為了維持原有的經濟增長勢頭,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刺激力度必須越來越大,一旦政策空間用盡,物價下降和生產壓縮將進一步發展。要真正啟動經濟,帶動整個經濟走出低谷,轉入回升和復蘇,實現“軟著陸”之后新的一輪“起飛”,必須從制度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宏觀政策運用入手,消除投資、需求、供給三方面的矛盾,擴大有效需求,合理供給結構。

第一、宏觀層次的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在國有經濟的布局進行戰略調整時,要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從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出發,給國有經濟以正確的定位,使國有經濟能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特有的作用,只有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才能使國有經濟從根本上走出困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地運行。具體上說,應把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方向實現分離和互補,國有經濟只在關系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主要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服務的行業中發揮主導作用。堅決使國有經濟從盈利性、競爭性部門撤離出來,減少政府的風險,進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這些領域。

第二、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而產權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特征,所以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改革企

業產權,把國有企業抽象的產權具體化為明確的出資人,把除少數公共品屬性的國有制企業外的其余國有制企業的產權轉化為集體或私有產權,把企業的責任落實到個人,將企業家利益與所有者利益掛鉤,以個人財富、任職的薪酬、股份期權擔保,與所有者分離一定比例的資產剩余索取權。這種剩余索取權的分離,增強了經營者與所有者的利益效用目標的一致性,使企業成為真正追求所有者財富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濟組織,實現企業生產、投資的成本收益財務約束硬化,消除企業作為國家行政分級結構附屬物的慣性。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結構剛性,使企業無法以市場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產品,進而使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無法產生作用,社會資源不能由效率低的企業流向效率高的企業,從利潤低的行業流向利潤高的行業,是產生生產過剩的重要原因。所以一方面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優化資源配置,從產量和生產能力兩方面減少過剩供給,改變目前供過于求的失衡狀況,加大對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生產能力過的非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調整力度,以縮小無效供給,實現供求平衡,為緩和通貨緊縮奠定基礎。趁著我國處于經濟運行周期的谷底時期,調整產業結構,壓縮無效供給,推動企業聯合、兼并,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的質量和競爭能力,擴大第三產業的規模及提高質量,推動結構重組,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增加科技含量,培植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結構改造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進步,組織創新要素的優化升級和效率提高來改變我國目前重工業、加工制造業嚴重過剩、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薄弱的現狀,是改變我國中間粗、兩頭尖的仿錘狀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用新技術的發明與應新的主導產業的成長,可以使經濟成為新的結構狀態下擴大增長的源泉。通過創新,促進企業進步,培植新的主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點,使新的投資機會不斷出現,生產規模、就業規模就會隨之擴大,才能實現真正的經濟回升,保證經濟持續有效增長。從市場角度看來,現在大量供過于求的過剩消費品幾乎都是老產品,在質量、使用價值上不能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無法激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通過技術改造,加大產品科技含量,使產品適銷對路,滿足消費者的有效需求,必然會促使消費者購買熱情高漲,促進需求的擴張,使經濟重現活力,走出低谷,轉入回升和復蘇。

(三)長期措施: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費是收入的函數,維持消費增長要靠收入的增加作保證,對低收入階層更是如此。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縮小各階層收入差距,尤其是搞好西部大開發,縮小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提高西部居民生活水平,改變那里居民普通存在的消費不足現狀,可以使全社會平均消費傾向提高,從而提高消費水平。另外,改革進度的透明度問題,影響到人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影響消費者即期消費傾向,所以,加快住房改革,使百姓對未來的支出預期明確化。強化對高收入階層的稅收管理,繼續實行目前已開征的個人所得稅,盡早頒布遺產稅的征稅方案,將增加的稅收能過轉移支付手段補貼給低收入的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增加其消費能力。完善包括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后顧之憂,促進積極消費增長,擴大消費信貸,刺激消費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組織農產品的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建立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變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培育開拓農村市場。支持鄉鎮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提高經營水平,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從而促進農村農業、加工業、商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