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學理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31 09:40:00

導語:循環經濟學理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學理論發展論文

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循環經濟正逐漸成為許多國家環境與發展的主流,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學者、企業家加緊了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在我國循環經濟也開始起步,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不斷的探索。

循環經濟是各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面對持續的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生存環境的巨大壓力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是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在技術層面上,循環經濟主要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環境保護技術體系的融合,強調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以更多地節約使用資源,并不斷地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的排放甚至實現“零”排放;通過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及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則是一種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也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資本,因而,就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到經濟循環過程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來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

在這樣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否會失去其使用的價值呢?

一、自然資源與生產函數的長期化

在傳統的經濟學原理中,生產是指一個從投入到產出的過程。其中,投入一般也被稱為生產要素或生產資源,它們一般被劃分為了四類:勞動(L)、土地(A)、資本(K)和企業家才能(P)。

勞動是指人類在生產過程中提供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資本則分為實物形態和貨幣形態。企業家才能則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企業的才能。土地則指除了包括土地本身外,還應該包括一切的自然資源,如森林、江河湖海、礦藏等。這樣一個生產過程可以用生產函數來表示,即生產函數用Q=f(L、A、K、P)表示。在短期內,也就是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投入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在這個短期中,生產資源的有效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生產函數要求,在一定的投入條件實現產出的最大化,當然,如果在技術不變的前提下,投入增加會引起產出的增加。這并不是說傳統經濟學會主要強調多投入帶來多產出,而是要強調生產資源的有效使用、投入的最大化被利用。而這在當今強調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下顯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中,在分析投入時,更多的是將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看作生產函數的外生變量,是獨立存在于生產過程之外的。這樣的分析容易使我們將生產過程、生產活動與自然資源的提供者——大自然割裂開來。而二者的割裂會使得生產者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生產的過程和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效率,而對于生產行為產生的對資源的影響考慮不多。這主要在于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更多地側重于短期生產過程的分析。

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使得在過去的實際經濟活動中,絕大多數的生產者都不會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關注生產過程之外的東西,而對于生產過程之外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問題就更不會關注和分析了。因為,只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生產過程中已經獲得的資源的最優使用問題上,才能真正對自己的利潤最大化發生作用,這樣的做法也是非常理性的。而各級政府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者,為了經濟發展等問題,也自然地更為關注所有企業的生產活動的經濟性,對企業生產過程結束后,有可能產生的諸如資源減少和環境的破壞問題等,關注度也不會很高。這是因為環境保護等問題對于政府管理部門的工作績效沒有太大的貢獻。

事實上,人類的所有經濟活動都不可能長期地脫離自然環境而進行下去,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人類的經濟活動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資源相適應、相依存、相制約。如果人類進行的生產等經濟活動只是一味地、簡單地向大自然不斷地索取,那么,自然生態就會不再平衡,人類的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長期化就難以實現。因此,人類只有在發展經濟、發展生產的同時,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經濟活動和經濟發展才會長期進行下去。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累。這顯然不是單個企業所愿意考慮的。企業只有將長遠的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才會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對大自然和環境進行反哺。

由此可見,循環經濟的自然資源的價值理念要求對傳統經濟學生產函數做一個長期化的補充說明和肯定,而不是簡單地將經濟學原理予以否定。

二、環境成本與經濟人假定的不變性

經濟學原理的基本假定前提之一就是將理論分析的人看作“理性”人,即將廠商和消費者看作是經濟人。也就是說,經濟學理論認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每一個單個的經濟行為主體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本身就會實現社會財富的最大化(亞當·斯密,1776)。這樣的分析結論,是以經濟社會在對已經擁有的資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一旦出現了社會資源并沒有被充分利用的情況,政府就應該作為一個經濟主體進入市場,在充分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下,通過使用各種宏觀經濟政策對單個的經濟主體的行為加以影響和引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以此來提高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的水平。

早期的經濟學家在分析問題時,更多地探討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數量。這是因為,這時的供給相對于人們的需求來說顯得不足,人們更多地關注自己能夠消費的商品數量。此時重視對于生產過程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許多的學者探討財富和商品如何增加,人們更為關注生產過程中的效率發揮和使用的資源投入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的物質產品不斷豐富,豐富的商品需要出路,因此,消費者需求什么、為什么需求等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消費者在消費各種不同的商品時,只是根據不同的商品價格和自己所擁有的收入考慮消費不同的商品種類和數量,來實現滿足程度的最大化。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被使用,人們消費的商品種類和數量不斷地豐富,人們的居住環境也開始成為人們消費的組成部分。生活環境的變化成為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效用水平的問題。優美和諧的環境成為了影響消費者效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的舒適和安全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地提高。

從上面經濟發展過程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循環經濟概念的被提出,是生產不斷發展的一個新的必要的階段而已,只是在生產過程被充分發展后才會被提出和被關注,是生產過程的一個延長。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20世紀70年代,已有學者注意到人類生產等經濟活動可能帶來的問題時,不被大多數的國家和政府所接納,而在21世紀,可持續發展被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人們所關注和重視這樣的一個事實。

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就要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以最小的投入實現目標產出或用一定的資源生產出最大的產出。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企業生產同樣的商品所需要的資源總體上看是越來越少。單個企業在生產中只會考慮生產成本的最小化,而不會考慮社會成本或環境成本的最小化。因為如果不需要企業負擔的成本,它是不會考慮的。因而環境的破壞更多地與政府行為有關、與政府政策有關。只有當環境成本由企業負擔時,企業才會考慮生產中解決環境的問題。而政府一旦通過相應的政策將環境成本由企業負擔時,企業仍然會將這一成本考慮在生產中。所以,隨著環境問題的嚴峻和政府相關政策的實施,企業負擔的成本會增加,這樣企業會不斷地尋找成本最小的方法。從整個社會看,仍然實現了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只是企業現在的成本中既要考慮解決其生產過程原來要考慮的成本,還要考慮產生于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問題。

由此可見,環境成本只是增大了需要解決的成本內容和范圍而已,而對于經濟人的假定并沒有否定。

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和居民在消費過程中都必須貫徹所謂“3R”原則。也就是減量化(Redue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的原則。

所謂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過程的開始投入期,企業必須考慮到控制生產資源的投放量。這是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因為只有企業在進行資源投入前,就考慮到資源的使用量問題,才可能在生產過程的結束階段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這樣的安排應被看作是一種“事前”的方式。這種事先的方式,實際上要求企業為本企業的長期發展,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盡量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的前提下,節約生產資源的使用。而這恰恰是企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所必須考慮的。不過,就現實看,如果企業這樣做,會在短期內加大企業的成本投入。因為,如果要減少企業的資源投入,就必須不斷地提高企業使用資源的效率,而這需要企業通過改進產品設計、改進生產工藝等技術手段來實現。企業一方面要保證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又要用更高的技術水平來減少資源的使用量,這顯然不是能在短期內完成的。因此,短期內企業是不會將資源的效率作為主要的考慮對象,而只有當企業將長期發展作為策略時,才會將資源效率帶來的成本降低考慮進去。由此可見,減量化的原則一定是企業有長遠發展的時候才會考慮的。

循環經濟的再利用原則是要求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努力地提高產品的潛在使用頻率和利用效率。實際上商品的使用頻率主要是由消費者來完成和實現的,這就要求企業在提供商品時,要對產品的質量進行不同于以往的改進。再利用原則體現在消費階段,而非生產階段,但要求生產過程中就存在。這一原則要求企業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產品的潛在使用效率的開發上,而這樣的工作在短期內,仍有成本過高的問題,顯然也是企業在短期內不予考慮的。

循環經濟的再循環原則是指把已經完成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效用的商品,即以往被稱為“廢品”或“垃圾”的物品如何變成可以再利用的再生資源,并用這些資源生產出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原則。當這些所謂的“廢品”或“垃圾”的物品作為可以利用的生產資源進入又一個生產過程時,這只不過是又一個生產過程的開始而已。在這個新的環節中,利用這樣再生資源的企業同樣是考慮了這一資源的成本后進行的決策,是個新的生產過程,是企業考慮一定的投入能帶來最大的產出后做出的決定。在這個新的生產過程中,已有的生產函數仍然起非常大的作用,企業也仍然要考慮成本和利潤的問題。而消費者在消費使用這些用再生資源生產出的產品的時候,同樣還是根據商品的價格和收入來考慮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社會各界現在對環境資源的探索和認識,或者說,所謂循環經濟分析的深入,只能是對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內容與范圍的充實和補充,是在新的時期,伴隨生產過程對資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而產生的,是生產過程的長期化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吳季松.新循環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