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時間:2022-12-23 10:56:54

導語:傳統工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工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在工業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青海省傳統工業的優化升級,使之符合國際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首先需要對傳統工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細致的梳理,以此為突破口,找出青海省調整優化傳統工業的思路。

一、青海省傳統工業發展現狀

1.傳統工業規模

截止2013年底,傳統產業的工業總產值為134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工業增加值475.17億元,增幅為10.6%,經濟效益明顯提升。傳統產業工業增加值為同期工業總產值的35.2%,工業增加值增幅均低于工業總產值增幅,說明排除中間產品的新增價值較少。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增速最快的是輕工紡織產業(39.2%)、食品加工產業(32.06%)和裝備制造產業(26.5%),而油氣煤化工產業(-7.69)出現了負增長,說明工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見表1)數據顯示,對青海省國民經濟貢獻最大的是金屬冶煉產業,為傳統產業總值的57.67%,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1.16%,其后依次為鹽湖化工產業(17.1%)、油氣煤化工產業(11.58%)、食品加工產業(5.54%)、輕工紡織產業(4.95%)、裝備制造產業(3.19%),可以看出,重化工工業仍然是支撐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工業產業結構

在產業結構構成方面,傳統產業依然是產值大戶,但比重有所降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強勁,增速明顯,達到35.2%,但其總產值較之與傳統產業偏低,還不能成為青海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然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與傳統產業逐步接近,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輕工紡織分別增長60.8%、29.6%、24.2和39.2%;高耗能、資源類行業比重分別下降1.7%和7.69%,如表2所示。2014年淘汰落后產能28.2萬噸,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2%、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在電解鋁、水泥、鐵合金等行業提高了對環保、能耗、物耗等標準,對產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3.工業兩化融合程度

“兩化融合”是指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青海得兩化融合程度較低。2012年青海兩化融合指數為44.90,較2010年增長8.48。其中:2012年基礎環境指數、工業應用指數、應用效益指數分別比2010年增長17.15、6.56、3.68。基礎環境指數增長最快,工業應用指數在2011年出現了負增長,這是由于2011年從原先2300多家企業樣本增加到了6500多家,增加了更多中小企業造成的,這是樣本量擴大造成的數值降低,并非實際發展水平的降低。從排名上看,青海省兩化融合指數在上升,但仍排在全國倒數第三。對比我國兩化融合指數,2012年國家發展指數為61.95,高出青海省發展指數17.05,說明我省兩化融合水平還比較低。2012年,我國基礎環境指數、工業應用指數、應用效益指數分別比2010年增長11.94、7.08、10.8。青海省基礎環境指數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兩項均低于全國同期增長。

4.招商引資

完成工業投資107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0.2%,制造業投資增長29.5%,特色輕紡等投資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有45個項目建成投產,實現工業總產值189億元,拉動工業增速7.3個百分點。以推進綠色發展、加速產業轉型為重點,廣領域、多層次向各類投資機構宣傳推介,開展項目對接,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87億元,增長33%;青洽會簽約項目履約率86%、開工率61%、資金到位率15.2%,利用這一招商引資平臺,2014年為工業項目引進資金73.34億元。15個重大產業基地完成投資664億元,一批工業和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西寧開發區技工貿收入超千億;海東園區穩步推進;海西園區功能更加完善,非標加工迅速發展。中小企業創業園初具規模,一批縣級工業集中區加快建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占GDP比重的48%,工業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工業領域貢獻稅收65%,累計新增就業超過2萬人。這些數據表明,資源大省青海不斷地吸引來自各方的投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也在增強,而且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必然不斷轉向資源、能源綜合利用型的發展方式。

5.技術創新

2014年,完成25項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獲得20項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設計專利和6項科技成果,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3個。對傳統工業技術改造資金投入142.5億元,解決了企業信息化改造、新產品開發、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問題。一些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如鹽湖提鋰、鋰電池正極和負極材料、儲能及動力電池、動力電池隔膜等。此外,全密閉礦熱爐鉻鐵冶煉高溫煙氣凈化回收技術填補國際國內空白。

二、青海省傳統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青海省的傳統產業的問題集中體現在能耗高、產業鏈條短、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競爭力弱等方面。

1.傳統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傳統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受到很多條件制約,最主要的是創新技術和人才培養。青海省企業產品的核心技術還是要依賴于外部力量,如青海科創鋁業由于高端技術管理人員的匱乏,將研發平臺建于蘇州;青海月光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必須依靠上海援助工程師開發新產品;青海模具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技師和工藝設計師均來自外地,這些人才不能在企業長期發展,流動性大,導致科技創新的研發成本高,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人才是工業企業保證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同國內其他省份的產品相比,青海省的工業企業產品創新的周期長,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非常薄弱,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地研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2.工藝落后,產業鏈短

在傳統工業經濟體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產業鏈條短、重工業比重高、產業和企業的互補和融合度仍然不足等問題,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的狀況仍然存在。柴達木盆地的工業發展仍依賴于資源開采和資源型初級產品,主要是電解鋁、鉛鋅、硅鐵、氯化鉀等;產業鏈短,精深加工產品少,新產品開發緩慢,附加值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2013年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7%,僅比2012年提高0.16個百分點。

3.資源、能源消耗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青藏高原的生態脆弱性,青海省發展重化工工業必然會帶來比其他區域更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傳統產業中高耗能企業對青海省的能源資源消耗大,能源供給不足問題突出。長期以來,青海是資源大省和能源富省,但是不合理的工業產業結構高耗能所占比重較大,能源、資源消耗嚴重。另外,青海工業的生產力布局重復,產業結構趨同,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2013年輕工業完成增加值97.59億元,同比增長19.5%,重工業增加值922.11億元,增長了11.9%。在整個工業體系中,重工業占90.43%,輕工業占9.57%,輕工業發展明顯滯后。

4.能耗高,產能低

在工業產業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耗能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能耗的73.3%,比上年上升0.95個百分點,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增長7.84個百分點。其中,黑色金屬冶煉業和有色金屬冶煉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的71.63%,分別拉動高耗能行業能耗增速上升9.06和15.94個百分點(詳見表3),六大高耗能行業電力消費占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的88.44%。2013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分別只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8.3%和41.4%,傳統工業所占比重大、能耗高、產值低的問題突出。如:青海省電解鋁行業消耗了全省工業用電量的48%,卻只創造了約12%的工業增加值,而該行業的原料對外依存度為100%。因此,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

5.信息化水平低

全國兩化融合指數最高的是江蘇(87.26),西藏最低(34.19),兩省相差53.07,東西部地區差距明顯。地處西部內部的青海排名28,發展指數44.90,略高于甘肅(44.76)。同樣地處西部的陜西和新疆,分別比青海高14.97和11.08,說明青海省信息化程度較低。從單個指數對比來看,青海與江蘇和北京差距明顯,基礎環境指數分別相差29.69和26.75;工業應用指數分別相差27.7和24.54;應用效益指數分別相差84.34和70.38。

6.市場競爭力弱

傳統工業普遍存在運營效率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知名度不高的問題。除中央駐青、省屬出資和近年引進的骨干民營企業外,青海省大部分企業自身積累不足,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截至2013底,全省只有15%的大中型企業建有研發機構,規模以上企業科技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1%,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主核心技術。企業資本家族化現象在企業中較為普遍,單一資本結構阻礙了企業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集聚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面對劇烈的市場競爭,許多企業因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沒有科學的管理組織架構,缺乏核心競爭力而面臨生存壓力。

三、青海省傳統工業發展方向和優化思路

面對這些問題,必須對傳統工業優化升級,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裝備制造水平和精細化操作能力;建設實體或者虛擬生態工業園區,以清潔生產替代傳統生產方式,有效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建立產學研實驗室平臺,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廣新技術的運用,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培育自有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將現有規模小、功能單一、布局散亂、經濟效益差,但有關聯的企業進行洗牌式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企業實力;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革命性變革,將重污染、能耗高的企業逐步遷往人煙稀少的荒蕪地區;依據青藏高原特色,做精做細符合青海特色的優勢工業產品,生產附加值高、生產成本低、質量過硬的拳頭產品,圍繞產品生產形成產業鏈,帶動其他相關產業良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現有傳統工業的發展瓶頸,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姚紅義 張源 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