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0:25:00
導語: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作為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過渡和補充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更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之后,建立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近來也呼聲高漲,但是東亞各國之間所特有的一些狀況依然對一體化進程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一、東亞區域合作的內部動力和外部影響因素
首先分析一下外部因素:(1)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飛速發展,導致國際市場的競爭與風險加劇,特別是在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中,由于巨額游資充斥其間,如果某個國家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不夠高,就有可能使投機者有機可乘,從而給該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動蕩。而東亞地區大部分國家還處在發展中國家水平,其金融制度、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會面臨較大的風險,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很好的詮釋。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面前,東亞任何一國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迫切需要緊密合作來共同面對機遇與挑戰。(2)作為上世紀末經濟全球化浪潮過渡和補充的世界范圍內的區域經濟合作浪潮洶涌澎湃,加上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大大激發了東亞國家加強區域合作的積極性,增強了它們對區域合作的信心。當初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使該地區形成了約3.6億人口的大市場,內部貿易額達到2250億美元,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0%。而東亞地區如果能形成這樣的自由貿易區,則會形成約19億人口的更大市場,內部貿易額必定會大幅度上升,運行良好的話就有可能會取得超過NAFTA的成就,這極大地誘惑了東亞各國。
在外部因素驅動的同時,東亞各國自身對區域合作意識的加強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東亞整體意識”在區域內達成了共識,尋求區域競爭力已成為各國的共同目標。很長一段時間,東亞被“割裂”為東南亞和東北亞,兩者之間來往很少,個體意識較強,東南亞國家更多的是尋求內部合作。從1967年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到1992年實施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到如今東盟自由貿易區進行得有聲有色,其內部貿易確實做得不錯,但其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卻十分有限,危機爆發后,東盟國家發現東北亞國家也被波及,這讓它們了解到東亞各國的經濟依存度其實是較高的,加上中國在危機期間毫不猶豫地向東南亞受災國伸出援手以及所表現出的一種負責任的大國姿態,讓東盟國家轉變了地域觀念,將自身置于東亞整體區域之內,轉而謀求區域合作機制以提高整體競爭力,這種主觀意識的轉變奠定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
其次,由于美國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姿態以及操縱IMF對援助方案提出苛刻條件的所作所為,讓受災國從慘痛的經歷中意識到必須依靠東亞內部自身的合作才能生存發展,外部的力量并不一定靠得住。而在2001年美國經濟的衰退導致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東亞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更加深了東亞國家對上述觀點的認識。正是由于這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才造成了如今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熱潮。
二、關于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具體形式問題的分析
現在東亞區域合作的主形式是“10+3”模式,即東盟10國與中日韓三國的交互合作方式,但這僅僅只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過渡階段,并非真正地實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假使這一階段過渡得很成功,區域經濟合作要朝著一體化層次發展,那么可能會表現為哪種一體化形式呢?
區域經濟一體化按層次高低分為: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不同的形式會給成員國帶來不同收益,但也需要其讓渡不同程度的國家主權,因此,各成員國會謹慎權衡自己的利弊得失,相互協調以做出抉擇。由于在東亞區域內,既存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又有東盟的一些小國家,況且東亞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金融政策更是千差萬別,也就是說上述X指標在東亞各國間差異很大,因而可以認為在東亞區域進行貨幣合作的成本是相當高的,這就大大降低了各國組成貨幣聯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東亞區域內采取經濟聯盟這種一體化形式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建立自由貿易區會給各國帶來一些看得見的利益:如果自由貿易區能夠建立,會形成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市場,由于取消了關稅和一些同等效力的限制措施,內部貿易額肯定會大幅度上升,這樣就能夠通過促進各國外貿額的增長帶動其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該形式并不妨礙各成員國針對非自由貿易區成員采取其它的貿易政策,即沒有要求各國進行國家主權的轉讓,這使得東亞國家比較容易接受。
三、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的阻礙
根據上述分析,似乎在理論上建立自由貿易區給各國帶來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比較容易實行,但來自經濟理論之外的因素卻給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這些負面影響來自區域內和區域外兩個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來自美國方面的阻礙,由于之前歐盟的高速發展已經開始威脅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美國不愿再看到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聯合體的崛起對其造成影響,同時更擔心被其認為是潛在對手的中國會借助區域合作的力量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因而其會阻止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上日韓均是美國的盟國,美國的干擾無疑會產生較大的影響。1990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建立“東亞經濟核心論壇”與1997年日本提出建立AMF均因美國的反對而未成功就是這方面的例證。
同時,區域內的不和諧因素也對區域經濟合作構成了干擾。主要表現為:(1)作為“10+3”主要推動者的東盟由于擔心其內部合作會被區域合作體制所吞噬,近年來對推進全區域范圍內經濟合作已熱情不在,有回到原先那種僅在東南亞小范圍內實行合作的趨勢,此點由2000年第四屆“10+3”會議上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的發言可見一斑。(2)歐盟的成功經驗證明,一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能夠順利實施,大國之間必須要相互協調配合。但是占東亞13國經濟總量絕大部分的中日兩國卻由于特殊的歷史矛盾以及一些領土的爭執近年來政治關系跌至低谷,這種相互的不信任使得雙方難以協調配合,從而影響到東亞區域合作的局勢。(3)比之世界上其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東亞各國之間無論在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還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這種巨大差異面前,即使是自由貿易區這種低層次的區域合作,也會由于一些國家擔心本國市場受到外來的強大沖擊等原因而變得舉步維艱。(4)公認的東亞區域合作最重要的缺陷是內部缺少一個核心力量來推動一體化進程,成功的一體化組織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都擁有自身的主導力量,而東亞國家或者因為實力不濟或者因為不愿出頭而無人擔當主導力量,這就導致目前的合作只停留在論壇層面而無法就更深層次的事項作出決策安排,使得一體化進程受挫。
盡管東亞經濟合作面臨重重困難,但作為當前區域經濟合作主渠道的“10+3”仍在進行,東盟自由貿易區大部分已經建成,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也在進行,通過建立東盟與中日韓的合作關系以及中日韓三方合作機制,逐步轉為東亞區域內的經濟合作方式也是可行的。如果各方能擯棄嫌隙,拿出合作的誠心共同協商解決困難以實現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構想,那么共贏局面的到來將指日可待。
- 上一篇:工商局檔案管理工作報告
- 下一篇: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