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貧困帶發展方式
時間:2022-06-01 03:26:00
導語:低碳經濟貧困帶發展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4年亞洲開發銀行公布的《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提出了“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在北京和天津周圍,環繞著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272.6萬貧困人口。在保證區域生態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環京津貧困帶”的發展,必須發展低碳經濟,創新發展模式。
1基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在生產技術一定的條件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最終將受到可供利用資源的約束。宏觀上看,全國的發展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京津冀地區被眾多專家學者預測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而如果環京津貧困帶不能被盡快消除,這一預測就會成為空話。面對資源環境約束,環京津貧困地區必須創新發展模式,爭取多方協力,才能擺脫持續貧困的魔咒。
1.1發展模式
地區發展模式,一般可以理解為該地區在特定的場景中,也就是在自己特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發展方向,以及在體制、結構、思維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是該地區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政治、經濟體制及戰略等的選擇。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學意義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它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通俗地說,就是該地區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
1.2低碳發展模式
低碳的提出,主要基于這樣一種認識,人類的經濟活動使用化石能源向自然界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一方面出現了化石能源耗竭的風險,另一方面正在導致全球變暖,引發一系列環境災難。遵循低碳發展模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有害物質排放,被認為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矛盾的治本之策。事實上,低碳經濟模式是近年來伴隨著全球變暖、生態環境惡化和環境保護壓力增加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減少不必要的活動與資源浪費、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追求利用可再生能源與新燃料,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另一方面,盡量減少生產系統向外界的有害物質排放,而不僅限于二氧化碳??偟膩碚f,就是要從絕對量和相對量上減少消耗和排放。低碳發展模式,對政府來說意味著制定和實施以節能減排為目標的各項政策與標準;對企業來說,意味著要構建新的管理模式、生產模式和運營模式;對居民來說,意味著要自覺減少高碳產品的消費,習慣低碳的生活方式。
2環京津貧困帶的發展現狀與成因
改革開放初期,河北省的32個環京津貧困帶的縣域經濟與京津二市的遠郊15縣基本處于同一發展水平,但是在30多年后的今天,兩者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環京津貧困帶”已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差別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甚至與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定西、隴西、西海固)處于同一發展水平。2.1發展現狀1997-2003年間,貧困帶地區人均GDP與北京郊區縣的比值從1997年的0.46迅速下降至2003年的0.26,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更是從0.22下滑至0.09。2004年,環京津貧困帶31個縣的縣均GDP僅為京津遠郊15縣區的16.3%,而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僅分別為北京市的30.2%、16.0%、1.9%,為天津市33.1%、18.7%、2.3%。調查顯示,2006年底,其中25個縣貧困人口167萬人,占調查區總人口的20.1%,25個縣人均生產總值6325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176元,僅分別為北京遠郊縣的1/4和1/10。2007年,張家口農民人均純收入2854元,在河北省排末位,相當于北京市29.9%。綜合來看,從1997年到2007年,貧困帶與北京郊縣的差距在不斷拉大。
2.2主要成因。
2.2.1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
河北張承地區處于半干旱和半濕潤過渡氣候帶,土地風化、沙化、堿化嚴重,水資源嚴重匱乏,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張家口、承德兩市近65.2%的縣的土地可持續純收益為負值。生態脆弱,在土壤侵蝕、土地鹽堿化、邊際土地開墾、水土資源不協調、草場退化等方面,該地區是全國土地資源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A設施項目少,交通、電力、農田水利建設等長期投入不足。公路密度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電網建設水平低,尚不能滿足企業正常生產和居民生活用電。
2.2.2京津的極化效應
貧困帶的存在是即京津的極化效應大于擴散效應的結果。市場機制強化了經濟發達城市吸引、集聚人力資源、技術、資本等要素的功能,同時也加快了城市發展,這種極化效應強于人力資源、資金和技術由發達城市向周邊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如產業轉移、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必需的生產要素的缺失給貧困帶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2.2.3人口素質低,就業門路窄
以張家口地區為例,2008年全市農業從業人員133.48萬人,文盲占6.9%,小學占45.6%,初中占42.6%,高中占4.7%,大專及以上占0.2%。北京周邊貧困地區的文盲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多,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平均受教育年限也與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相差0.74年和0.65年。由于家底薄、財路少,經濟活動單一,生產經營能力非常有限。加上信息閉塞,社會經驗少,流動盲目,導致尋找工作的周期長,就業率低,甚至上當受騙,直接影響家庭和勞動力本身的發展。
2.2.4城鎮聚集效應差,產業落后
一般認為5萬人以上的小城鎮可獲得較好的生活環境,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效益呈上升趨勢。貧困帶的每個縣城基本達到小城鎮規模,但從目前來看,小城鎮聚集功能差,鄉鎮周邊區域居住人口少。村鎮人口稀疏,且村與村距離偏遠,分布松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鄉鎮企業發展滯后,吸收農村勞動力能力弱。同時,為了保護首都生態環境,國家嚴格限制耗水產業和有污染企業的發展,還加大了對上游資源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的限制。
2.4.5該地區與京津之間的環境權利與義務嚴重失衡
該地區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城市水源地、風沙源重點治理區。為保護京津環境和生態,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這一地區資源開發和工農業生產的限制。但同時政府實行的生態保護政策與貧困治理政策脫鉤,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沒有實施有效的政策來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2.4.6該地區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未能合理協調
由于行政部門、區域的分割,自成體系的扶貧開發工程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管理方式,導致眾多的扶貧開發工程和生態建設工程無法做到統籌考慮,一些扶貧開發措施客觀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一些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眾多政策措施作用互相抵消,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形成了國家要生態、地方要財政、農民要致富之間的尖銳矛盾。
3構建基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在保證區域生態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環京津貧困帶”的發展,必須發展低碳經濟,創新發展模式。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是當地資源、環境硬約束下的被迫之舉,另一方面,在全國發展低碳化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變化(弱化經濟中心職能)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也是正當其時。
3.1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首先是幫助京津周邊貧困地區進行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由于資金和技術等多方面制約,僅靠貧困地區自身進行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不可能實現生態建設目標。京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京津冀三地聯合成立生態環境方面的協調小組,對該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進行協作。第二,京津要將該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作為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在財政預算內體現,建立一套合理的機制,每年定向對該地區進行財政支持。第三,生態環境工程項目共建。這應是京津對該地區進行生態扶貧的重要方式,生態環境工程共建將資金扶持和技術扶持融為一體,有利于增強北京市在該地區進行生態扶貧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第四,建立補償機制。京津作為該地區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的外部性受益者,應對該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進行適當的補償,當前盡快要解決的是建立區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制定補償的科學標準,將臨時性的補償措施發展成為以市場為基礎的長期穩定的制度,增強制度的可持續性。為解決好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促進環京津貧困帶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可以把環京津貧困帶建成環京津生態特區,給予特殊扶持政策,將其建設為環京津綠色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要的時候,要考慮生態移民。
3.2中央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增加投入,支持低碳化技術項目與低碳產業發展
為了強化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各級政府每年可在區域內安排技術項目,支持貧困帶內發展低碳產業,或者對無污染產業的發展給以補貼以發展生態產業。產業轉移是有機聯系京津與周邊貧困地區,促進兩者良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京津應當充分考慮周邊地區的現狀和條件,在產業空間轉移方面要結合周邊地區的比較優勢,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帶動該地區發展,爭取形成環京津綠色產業帶。
3.3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低碳產業
各貧困縣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發展適宜的低碳產業,諸如生態景觀旅游產業、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休閑服務業、文化產業等??梢栽谟袟l件的地區建立“三無”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區和生態農業觀光園。重點發展林果、家禽、乳品、肉制品、食用菌等低能耗、污染少、見效快的產業。配合低碳產業發展,搞好農民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素質,提升致富能力。在貧困村建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開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和市場信息等方面通俗易懂的專業。按照市場需求,對外出打工農民進行技能和就業知識的培訓,京津應優先接收來自貧困帶的農民工。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各地要挖掘歷史研究歷史,發掘出自己獨有的歷史資源和草原、沙漠、地熱、溫泉等特色資源,培養自己的旅游品牌。特殊區位使環首都地區對生態環境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京津將是中國節能環保的最大市場。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區擁有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風力發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利用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另外,還可以考慮發展多功能林業、現代物流業、文化創意業等。當然,無論發展何種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必不可少的。國家和京津要加大幫扶力度,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實現全面對接。
3.4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角度推進環京津
貧困帶的低碳化,培育和發展低碳發展、治理理念,發展低碳文化解決貧困帶問題的關鍵在于由“輸血”轉向“造血”,增強其內生發展能力。當前,必須以低碳經濟為主線,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教育培訓、文化宣傳、生態援助等形式,在環京津貧困帶逐步培育起生態型產業支撐體系,使其將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轉換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而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以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體系,最大的困難是自主創新技術的問題。京津特別是北京,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貧困帶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建議三地聯合制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處理好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關系,提煉出關鍵技術問題,通過政產學研結合開展聯合攻關,并提倡低碳生活、發展低碳產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前提。環京津貧困帶能否在京津冀經濟一體化中受益,能否實現高效的以產業為核心的市場化整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區域內合作的質量與水平。三地各級政府,特別是河北方面,都應高度重視,拿出誠意,協調好關系。而區域協調發展,并非必須每個地區都要發展每種產業。通過轉移支付平衡不同地區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協調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 上一篇:大學生潛力發掘經驗交流
- 下一篇:區域化推進共青團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