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15 10:18:21

導語: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卻十分落后,此地區共分布22個國定和省定貧困縣。受歷史因素,自然因素和體制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此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本文根據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的致貧因素分析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改善途徑,以探尋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可持續發展

一、相關理論

(一)貧困帶范圍的界定

環首都經濟圈是指以北京為中心并把這個地域范圍向四周延展,以市級行政單位為單元將毗鄰北京的張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和唐山市包涵其中的這部分地區。在明確了環首都經濟圈范圍后,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就是指在此范圍內的所有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環首都經濟圈范圍內國定和省定貧困縣共二十二個,分布在張家口、承德和保定三市,這二十二個縣集中連片分布在冀西北呈帶狀環繞北京周邊,即為本文所指的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9年提出一個權威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實際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正式形成。

二、貧困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一)貧困分布普遍化

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共包含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2個,占全省貧困縣總數的41%。根據2014年河北省各縣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可知,貧困帶的貧困發生率最低值(博野縣11%)也高于同期全國農村和河北省農村的貧困發生率,分別為7.2%和8.5%。由此可以看出該地區貧困普遍化的特征十分明顯。

(二)發展水平低差距大

據2013年河北統計年鑒數據統計,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的人均GDP為210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99元,財政收入平均值2522元。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的22個縣分布在張家口市、承德市和保定市。這三個市都屬于河北省范圍內,通過和河北省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直觀呈現出貧困帶發展水平處于非常落后狀態的客觀情況。河北省人均GDP為38651元,省農民人均純收入9102元,財政收入平均值4996元。貧困帶人均GDP明顯低于河北省人均GDP水平,貧困帶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財政收入平均值僅為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和省財政收入平均值的一半,可見兩者差距之大。

三、貧困帶致貧原因

首先是由于貧困帶地區開放開發晚等歷史因素引起的。此地區緊鄰我國首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軍事等多方面原因,開放開發比其他地區晚很長時間。基礎設施簡陋,政策管制嚴厲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地區發展的腳步。其次是自然因素。貧困帶雖然處于礦產資源豐富地區,如今只有少部分資源得到開發利用,但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多仍深埋地下,并未對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力量。貧困帶地處燕山-太行山腹地,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最后是體制和經濟因素。貧困帶緊鄰京津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京津發展的后盾保障,基于維持良好生態環境方面的考慮,國家對貧困帶實行嚴格限制開發的政策,再加上貧困帶地區本身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不足,勞動力匱乏,客觀上不具備帶動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能力。

四、貧困帶可持續發展要素分析

(一)人口要素分析

貧困帶人口稀少,從貧困帶的人口集中系數和人口不均衡指數可以看出貧困帶人口稀少的特征,加上人口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遷移流動,對貧困帶的人口結構及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貧困帶的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水平較之前有所提升,文盲率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人口受教育層次不斷提高,但與全省縣域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要實現環首都經濟圈貧困帶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可支撐本地區持續發展的人口體系。針對本地區人口分散,勞動力匱乏的人口問題,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政策,例如優化布局,就是按照人口和產業集聚趨勢對縣域鎮村體系進行的空間結構調整,即引導人口集中又加快了城鎮建設。大力提高人口質量,增強人口素質,只有實現人的發展,才能帶動社會向更高的社會模式發展,以實現最后理想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分析

貧困帶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文章之前提到過由于貧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家并未對該地區進行大量的開發,雖然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于其他地區,但也保護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保存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深埋于地下的財富需要人們在今后的開發利用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不僅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貧困帶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和開墾導致植被資源破壞,土壤風化、沙化、堿化,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生產。我認為貧困和環境破壞是互為因果的關系,貧困導致人們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以過度開發和破壞環境為代價,這是人們不得已的現實之法。但是環境是支撐人類發展的基礎,環境的破壞反過來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又陷入貧困的境地。面對貧困帶的環境現狀,重建和恢復生態環境對改善脫貧,增強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經濟要素分析

貧困帶產業結構落后,經濟增長乏力。第一產業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生產條件差,生產結構單一;第二產業以資源型工業為主,但是沒有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整體滯后。對貧困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還具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可持續發展不僅要保證經濟發展在數量上的增加,還應注重質量的提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對貧困帶的結構優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堅持規劃先行,優化布局。加快推進縣城建設,建立起經濟繁榮的中心城鎮。第二壯大產業基礎,強化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作者:趙夢潔 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武義青,張云.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理念、前景與路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80.

[2]張云,趙一強.環首都經濟圈生態產業化的路徑選擇[J].生態經濟,2012(4):69.

[3]姜石良.河北省環首都地區與北京協調發展研究[J].城市規劃,2011(9):89-91.

[4]童玉芬,尹德挺.西北地區貧困人口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