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消費需求的因素探索
時間:2022-06-04 03:41:07
導語:限制消費需求的因素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入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政府干預特別是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收入和財富差距的措施,社會財富和收入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在產生更多富人的前提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形成了一個橄欖形的中等收入者群體。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絕大多數人處于貧困狀態。據統計,1978年,中國有大約2.5億絕對貧困人口,實際上有更多的人還處于相對貧困狀態,可以說全社會幾乎沒有高收入者。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逐漸走上了市場經濟道路,市場機制在促進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同時,由于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收入差距進而財富差距呈現出急劇擴大的趨勢,目前中國居民的收入和財富差距呈現出什么樣的格局,筆者認為既不是金字塔形也不是橄欖形。目前中國既有不少的高收入者,也有不少的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目前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收入上的差別就在于,發達國家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比較高和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比較健全的前提下產生的差別,我國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比較低,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不健全的情況下產生的收入差別。不同的收入群體會有不同的消費需求,高收入群體有消費能力但沒有消費愿望;中等收入群體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預期而不敢消費;低收入者有消費愿望,但沒有消費能力。從收入因素來分析,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主要因素在于中低收入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300元的還有1.22億人,與日本總人口差不多,是韓國總人口的2.5倍。從五等份分組的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情況來看,城鎮居民低收入戶為年均收入8788.9元,中低收入戶為14498.3元。也就是說2011年在我國城鎮6.91億人口中,有6910萬人年收入約為8788.9元,月平均收入只有732.4元,每天收入只有24.4元,每天收入平均4美元。還有6910萬人的收入約為14498.3元,每個月收入1208.1元,平均每天人均收入只有40.3元,約合不足7美元。從五等份分組的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情況來看,2011年農村低收入戶年人均收入為2001元,月均大約為166.8元,日均5.6元,不足1美元。2011年農村人口為6.566億,也就意味著低收入人口數量為6566萬。中低收入戶年均收入為4256元,月均收入354.6元,日均11.8元,這部分人口數量同樣為6566萬(見表一)。在各種物價高企的條件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中低收入群體數量龐大,收入水平低。由于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因而也就意味著收入越低,邊際消費傾向越高,因此,要擴大消費需求,最大的潛力在城鄉中低收入群體,從城鄉消費潛力來看,最大潛力在農村。
供給制約
供給決定需求。要提供有效供給,一方面需要有效生產,即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需要流通,及時將產品運送到市場,讓產品變成商品與消費者見面。從生產來說,生產決定消費,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為消費創造的不只是對象,它也給予消費以消費的規定性、消費的性質,使消費得以完成”[1]。所謂生產制約消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的產品質量不合格,不合格的產品就不會也不能被消費,冰箱不制冷,電視機不出畫面,汽車不能跑路,顯然就不能進入市場,即使進入市場也賣不出去。二是生產的產品數量不合理。要么是產品絕對短缺,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幾乎所有的產品都處于絕對短缺狀態,即使有錢也要受到糧票、布票等各種票證制度的限制。要么是相對短缺,也就是產品結構不合理,有的商品數量過多,超出了消費者需要,自然其超出部分難以轉化為現實的消費需求;有的商品數量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現實的消費需求。從目前我國商品結構來看,絕大多數商品處于供大于求或供過于求的狀態,但是也有少數產品滿足不了需求,如部分旅游產品、廉價醫藥等。產品結構不合理的根源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這種商品價格比較低,生產者不愿意生產。比如一些廉價的藥品,非常受患者喜愛,但是由于利潤率低,廠家不愿意生產;有的是因為市場信息不對稱,生產者不了解市場需求;有的是因為某些商品出現了絕對的供大于求的情況,占用了社會資源,自然導致短缺商品無法生產出來;最后一個原因就是大量偽劣產品充斥市場,不僅擠占了優質商品資源,而且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由于偽劣產品價格低,因而不明真相的消費者選擇了劣質商品,這種需求沒有反映真實需求,是一種虛假需求,最終結果可能是優質商品退出生產,形成惡性循環。當然,生產出來商品之后,還需要流通環節,如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被堆積在倉庫中不及時地運送到市場,自然就不會被消費。改革開放之前,一方面各種商品(嚴格意義上講是產品)嚴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商品生產出來之后被積壓在倉庫沒有賣出去。流通是生產和消費的中介環節。通常意義上所講的生產決定消費,是因為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對象,廠商不生產電視機,消費者就不可能消費電視機;面包商不生產面包,消費者就吃不上面包。但是其前提是流通順暢,沒有順暢的流通,不及時將產品運送到市場上,自然消費者也沒有辦法消費。從一定意義上講,流通作為中介,既“決定”生產也“決定”消費。之所以說流通“決定”生產,一是因為流通本身就是再生產的一個環節,流通就是生產。“資本價值在它的流通階段所采取的兩種形式,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它屬于生產階段的形式,是生產資本的形式”[2]。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就曾經指出,“既然交換只是生產和由生產決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費一方之間的中介要素,而消費本身又表現為生產的一個要素,交換顯然也就作為生產的要素包含在生產之內。第一,很明顯,在生產本身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直接屬于生產,并且從本質上組成生產。第二,這同樣適用于產品交換,只要產品交換是用來制造供直接消費的成品的手段,在這個限度內,交換本身是包含在生產之中的行為”[3]。二是因為流通環節和生產環節互為前提。“如果我們對這三個形式進行總的考察,那么,過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現為過程的結果,表現為過程本身所產生的前提。每一個因素都表現為出發點、經過點和復歸點。總過程表現為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成為流通過程的中介,反之亦然”[4]。“連續性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技術基礎所決定的,雖然這種連續性并不總是可以無條件地達到的”[5]。三是因為在再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會直接影響上一個環節和下一個環節的運行。如果流通環節受阻,商品就不能進入消費環節,商品的價值就不能得以實現,這時受損失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有者,生產就要停止。之所以說流通“決定”消費,是因為沒有順暢的商品流通,再好的產品不及時地運送到市場,消費者就無法消費。改革開放之后,在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流通業也得以飛速發展,物流業越來越發達。從目前存在的問題來看,物流成本過高、物流設施不健全、物流體制不完善直接制約了物流業的發展,既不利于生產者,也不利于消費者。
消費品價格制約
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消費品價格成為制約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消費品價格對消費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單個消費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比,即需求隨著價格上升而減少,隨著價格下降而上升。“由于需求量隨著價格上升而減少,隨著價格下降而增加,我們就說需求量與價格負相關。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這種關系對經濟中大部分物品都是正確的,而且,實際上這種關系非常普遍,因此經濟學家稱之為需求定理(lawofdemand):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6]。這里還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加以分析:第一種情況是: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其他類似商品價格不變或下降,那就意味著對一種商品的需求因為價格上升而下降,但是存在替代品,人們轉而消費其他消費品,從全社會來看,消費總量基本上是不變的。饅頭價格上漲了,人們更多地消費面條;牛肉價格漲了,人們更多地消費羊肉。第二種情況是:所有商品價格都上漲了,這時就需要看消費品對消費者的必要程度,因為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需求的價格彈性顯然就要發揮作用。在價格上升的條件下,需求價格彈性小的商品,需求量不會有太大變化。例如,對食鹽的需求不會因為價格的上升而下降,也不因為價格下降而上升,因為這是生活必需品,價格彈性非常小。需求價格彈性大的商品,則需求量會下降,享受型物品一般價格彈性比較大,如果生活必需品消耗了更多的收入,自然要擠占享受型物品或服務的消費。用在吃和穿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增加了,用在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自然要減少,用于旅游等休閑娛樂品和服務的支出自然要減少。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一是商品價格上漲對不同收入群體消費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對低收入者的消費影響最大,因為低收入群體的恩格爾系數最高,他們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于食品支出。對高收入者的影響最小,因為高收入者的恩格爾系數最低,在整個支出結構中,食品支出比例極低,不會因為食品價格上漲而減少消費。對于中等收入者的消費影響則處于中間狀態,有影響但不是太大。二是不同消費品價格上漲對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的影響。如果是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所有消費者都要為此付出代價,比如糧食、肉類、蔬菜等,因為人們每天都要消費此類商品。有的商品雖然也屬于必需品,但并不是影響所有人,而是只影響購買此類商品的部分消費者。如房子價格上漲并不影響所有消費者,只影響購房者家庭的消費支出,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買房。同理,如果奢侈品價格上漲而生活必需品價格穩定,影響的只是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居民收入一直處于較快提高過程中,在收入提高情況下,價格上漲對消費的影響,從總體上看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收入的提高快于消費品價格的上漲,這時消費總量就會增加。第二種情況是收入的提高與價格上漲呈現同步狀態的時候,消費品零售額總體增加,但居民購買的消費品數量基本保持不變。第三種情況是收入的提高趕不上價格上漲,消費量就會減少。由于我國居民收入提高呈現不均衡狀態,有的居民收入提高快,有的居民收入提高慢,價格上漲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大凡收入漲幅快于價格漲幅的,一方面會更多地追求生活必需品的質量,如是不是有機食品,食品的口味是否符合消費者需要;另一方面會增加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需求,如旅游、文化等產品的需求。如果收入漲幅慢于價格漲幅,實質上是收入降低。在收入降低的情況下,消費者首先減少的是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進而是必要的生活資料。從我國商品價格變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來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固定價格制,同時通過票證制度限制消費,價格既不反映價值,也不反映供求關系,也就是說價格與消費沒有關系,價格處于嚴重扭曲狀態,消費處于嚴重壓抑狀態。改革開放之后,逐步放開了消費品價格,其走勢總體上一直處于上揚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自1978年以來,除了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四個年份之外,其余年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其中13個年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了5%以上。如果把197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定基指數為100,那么到2011年則上升到了565,如果按照當年價格計算,197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58億元,201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3918.6億元,后者是前者的118倍;如果扣除物價因素,則2011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32552億元,后者是前者的20.89倍。當前世界各國都處于開放環境,不同商品價格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消費者自然要選擇更低的價格。從世界范圍來看,同樣商品的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奢侈品的國內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其結果必然是更多的國內富人到國外大量購買國外商品,帶回國內消費,實質上相當于把更多國內市場讓渡到了國外,拉動了國際消費而制約了國內消費。
消費預期制約
預期是指經濟決策者對于與其當前決策有關的不確定的經濟變量的未來進行預測,其本質上是主觀的,是一個特定個人的判斷。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要作出消費決策,必然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果對未來作出樂觀的判斷和良好預期,就會增加當期消費;如果對未來作出悲觀的判斷和缺乏良好預期,自然就會減少當期消費。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消費者良好的消費預期,主要是收入預期。無論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給出的一系列向好政策,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收入與2010年相比要翻一番,還是絕大多數地方政府不斷提高的最低工資標準,抑或是最近幾年構建的新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等,都改善了城鄉居民預期,為擴大消費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也應該看到,還有許多不良的消費預期直接制約了消費需求的擴大。其中主要是剛性支出預期。一是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廣大中低收入者不敢消費。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剛剛建立,保險水平比較低,養老保險剛剛起步,城市居民雖然有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但保險水平相對較低,難以確保城市居民在市場經濟中遇到風險時還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為應付不測,就需要壓縮當期消費。二是子女教育需要龐大的開支。雖然全國都實現了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資源分布極端不均衡,擇校熱、補課熱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都需要家長龐大的教育支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開支更是十分龐大,有人形容農村一個孩子上大學全家都要受窮,這是一個真實的寫照。三是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愈來愈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必然面臨急迫的購買住房的壓力,原有不少城鎮居民居住狹小或是無房戶,也面臨著購房的巨大壓力,而房價居高不下,很多城鄉居民無力購房等。如此這般,不少人只得壓縮當期消費,將錢存入銀行,盡管在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的通貨膨脹率高于利息率,也就是說存款屬于負利息,但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一直呈現快速上升勢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城鄉居民不敢消費。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傾向總體比較低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從表二中可知,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傾向總體上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城市居民消費傾向下降速度比較快。
消費環境制約
任何一項消費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良好的消費環境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不良的消費環境必然制約消費。我國的消費環境總體上在不斷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不利于擴大消費需求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金融環境。消費需要支出,有的消費品消費者可以進行即期支付,但是還有一些消費由于消費者本人收入或者流動性不足的限制,不能進行即期支付,就需要信貸消費。由于我國金融工具創新不夠,不少消費者無法進行信貸消費,限制了消費需求。二是輿論環境。我國需要一個既刺激消費又提倡節約的輿論環境。其實二者并不矛盾,刺激消費是要刺激人們在收入許可的情況下進行適度消費,既不要消費過度,也不要節制過度。目前從輿論環境來看,不利于擴大消費需求的主要輿論是對高收入者的奢侈品消費包括商品和服務指責過多。我們既不能用富人眼光鄙視窮人,也不能用窮人的生活水平衡量富人。只有讓更多的富人進行更多的適度消費,才能擴大消費需求,窮人才能從中獲得益處。三是衛生環境。良好的衛生環境有助于擴大消費需求,惡劣的衛生環境不利于擴大消費需求,無論是購物、餐飲還是住宿都需要干凈衛生的環境。我國大城市的衛生環境相對好一點,而中小城市特別是農村的衛生環境比較差,直接制約消費。四是產品質量。只有良好的產品質量,才能贏得信譽,消費者才可以放心消費。目前我國市場上偽劣產品充斥,近年不時地曝出各種產品質量丑聞,直接侵害消費者利益,打擊了消費者信心。國外品牌的奶粉之所以在國內市場暢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聚氰胺事件在消費者心理上產生了陰影,其他許多商品也莫不如此。
作者:趙振華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 上一篇:莊子節儉消費思想探索
- 下一篇:時尚廣告的視覺消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