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10:14:00
導語: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的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為建立我國宏觀調控體系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確立了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大框架。我國在宏觀調控方面所實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方面的重大舉措,都是以鄧小平宏觀經濟管思想為指導,以此建立的宏觀調控體系對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經濟思想;宏觀調控體系;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鄧小平的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自1978年到1992年期間,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進行深入思考,并進行宏觀調控體系的總體設計。鄧小平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最重大的貢獻是:提出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鄧小平在理論與實踐中的大膽探索,為建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調控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確立了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大框架。
一、確立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
鄧小平指出:“現在中央說話,中央行使權力,是在大的問題上,在方向問題上。”宏觀調控就是大方向問題,解決好大方向問題關系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的實現。鄧小平提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第一,保持經濟總量平衡。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時特別強調說:“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第二,經濟結構比較合理,保持國民經濟重大比例的協調。為保持總量平衡,必然要求結構合理,只有經濟結構合理的總量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經濟結構合理化,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它決定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同消費結構相適應。只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才能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從而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即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樣的大方向問題必然要求在中央的層面上來整體推進。現代市場經濟無論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都是有控制的經濟。宏觀調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共同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能沒有宏觀控制。為保持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作為調控主體的中央,必須有權威。因為宏觀調控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職能,只有中央有權威,才能控制住局面,引導地方、企業和居民的經濟行為向宏觀目標靠攏,取得宏觀調控的預期效果。鄧小平還指出:“可能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臺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波浪式前進”實際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市場經濟特殊的運行規律,強調中央的統一調控,“黨中央、國務院沒有權威,局勢就控制不住。”
二、推進財政體制改革,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
早在1954年1月,鄧小平在總結財政工作時就強調指出,“財政部門是集中體現國家政策的一個綜合部門”。所以“財政部提意見,是從全局出發,考慮有錢沒有錢,是否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財政部門要看到大事,要有戰略觀念”,鄧小平的這一宏觀經濟管理思想,正確概括了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準確理解國家財政的職能作用,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建立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調控體系,正常發揮財政政策的調控作用,必須對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在鄧小平經濟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對財政體制改革較早。1978年至今的財政體制改革過程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1994年,基本特征是通過放權讓利,也就是通過對企業、地方進行放權讓利,支持經濟改革與社會事業改革。通過這些改革,中央財政收入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斷下降。第二階段是1994年至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央對財政稅收體制進行重要的改革,基本特征是建立規范的財稅體制,逐步建立公共財政。同時財政實力在不斷強大,中央財力不斷增強。
從表1可看出,改革開放30年來,為保證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大力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各種財政政策都實施過。1988—1997年實施緊縮財政政策。1998~2004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時期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增加赤字,增發長期建設國債。通過這一舉措,解決了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導致的進出口下降及內需不足問題。這一時期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約9100億元。二是增加工資,加強社會保障。目的是增加居民收入,擴大社會消費。1998-2004年工資調整了四次,建立了三條社會保障線:即建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生活困難補助、失業補貼和城鎮最低生活補助。三是大力提高出口退稅率,支持出口發展。到2004年,出口退稅率由1998年的9%增加到15%三、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場
1991年,鄧小平在視察上海時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鄧小平深刻地指出了金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以及金融與經濟的本質聯系。一方面,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金融信用創造功能不僅直接影響社會貨幣供應量和幣值本身的穩定,而且影響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及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影響投資、利率、就業、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乃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經濟生活。可以說,經濟活動如果離開金融,就無法運轉。根據鄧小平“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得大一些”的指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明顯加快了步伐,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較大的改革措施。如,銀行體制改革、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資金市場,等等。現在看,盡管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一些失誤,但從戰略角度看是成功的。
1978年,鄧小平指出:“銀行應該抓經濟,現在僅僅是當會計,沒有真正起到銀行的作用;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1986年12月,鄧小平指出:“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鄧小平“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思想指明我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按照鄧小平“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指導思想,我國開始了艱難的銀行業的改革歷程。從1985年開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已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建成了由中央銀行調控和監管、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和商業經營相分離、多種金融機構、多種融資渠道組成的新的金融體制。新的銀行體系也初具規模,包括國有獨資銀行、國家政策銀行、地方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等。我國銀行業逐步由“財政出納”的角色,轉變成為國民經濟的命脈部門,銀行信貸資金成為推動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時肯定了證券、股票市場的試驗,主張要堅決地試。他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鄧小平的這次講話,徹底決定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命運。此后,我國的資本市場開始了從無到有的迅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顯著,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實踐已經證明,鄧小平同志的這些思想完全正確。
四、在宏觀調控中注重運用法律和行政的調節手段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進行宏觀調控,必須以間接手段為主,但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也不可缺少。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實施,可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在加強宏觀調控中,鄧小平非常重視法律手段的作用,并把它看作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手”。他認為,“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就開始抓法制,沒有法制不行”。這就要求政府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依法行事。職能的轉變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改革任務。要政府職能的轉變,必須改革臃腫重疊的政府機構,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機構。政府職能轉變,實質上是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曾多次強調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逐步走上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有極大提高,人民生活由溫飽型步入小康型社會,這些成果的取得與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及以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為指導的宏觀調控是分不開的。回顧我國30年改革的歷史,重溫鄧小平同志關于宏觀經濟管理的一系列思想,對指導我們深化改革、完善宏觀調控仍有重要意義。同志講:“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但是今后的路具體怎么走,要靠我們自己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開拓,總結新的經驗,形成新的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這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宏觀經濟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 上一篇:食藥監局科學發展觀第二階段動員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社保基金審計科學發展觀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