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武術價值取向和使命
時間:2022-07-10 02:53:52
導語:“一帶一路”武術價值取向和使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和調研等方法,探討武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價值取向和國家使命。認為: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最大的障礙是“民心相隔”,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國家形象符號和文化名片,肩負著溝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的使命,面臨著“能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體問題。中國武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要做好跨文化符號的精準闡釋,又要對跨文化心態進行深層挖掘,既要深耕內涵本土化,又要在產業運作中把握文化脈搏。
關鍵詞:武術;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
自主席于2013年秋正式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聯合國大會的重要決議也將該倡議納入其中,沿線許多國際合作項目和工程逐步向前推進。在2017年5月15日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又取得了5大類、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一帶一路”建設繼續為全球化注入新的動能。幾乎所有的領域都在積極找尋切入點,力爭把握契機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化的名片、中國國家形象符號和中國人的情結,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是亟待認真思考的問題。
1“一帶一路”上武術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韋伯的《經濟與社會》一書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理論,對中國武術走上“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韋伯認為:工具理性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通過精確計算功利、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達到目的,不去作過多的價值追問;而價值理性以純正動機為驅動,追求過程的公正性,不管結果如何[1]。不管在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都是難以回避并且需要謹慎處理的一對矛盾。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最大障礙是“民心相隔”[2],而民心相通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心理基礎。溝通民心應該是武術走上“一帶一路”的切入點。武術何以溝通民心,還要回到武術的本體功能上尋找答案。武術是中國古老的“技藝”,技是搏殺技,為戰爭、搏斗而生;藝是表演藝,一般為討生活而存在。一方面,單就一門技藝而言,各個國家、民族都有,如俄羅斯的桑博、印度的卡拉里帕亞特、巴西的柔術等。另一方面,任何一門藝術的產生和存在,都與當時人們的生存需要息息相關,武術當然也不例外。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戰爭已經由早期的近身肉搏戰變為今天的遠程科技戰,表演也由討生活變成了藝術追求。按理說,武術現已失去了當初生存的土壤而走向消亡,但是武術依然存在,仍然是中國人的生活情結,同時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中國武術之所以頑強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其兼蓄并包的品質。在整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武術也在經受破繭成蝶的歷練,即所謂“舊藝新用”。今天的武術已經發展為容強身健體、修身修心、治病防病、娛樂表演于一身的多功能運動形式。雖然,今天中國武術的技擊功能已被弱化,但傳統武術的根還一直都深深地扎在土壤之中。萬物互聯,世界相通,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必然也能夠造福世界其它各國人民。武術走上“一帶一路”對沿線國家的人民是共贏的舉措。印尼政府對武術非常重視,在印尼的全運會上,武術的金牌數多達18塊,而且各省的代表團都是由各省省長帶隊。習武是印尼人提高社會地位的途徑之一。贊比亞人對中國武術也有較高的認同度。贊比亞習武人群中,一個被稱為“小奧巴馬”的人就是通過習練中國武術進入受人尊敬和羨慕的社會階層的代表之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遠遠高于中國國內人們的想象。對中國而言,武術是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武器。當前中國經濟發達了,文化自信還有待于切實提高,以往人們樂于陶醉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步被消解,所以,以武術為載體來切實增強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顯得非常必要。曾經有一位留美中國學者將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總結得非常好,他說“沒有文化的經濟,再發達也是建立在沙灘的高樓大廈,一旦局面有臨時的變動,就像腳底的沙一樣流走,最后什么都不剩”[3]。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武術是中國經濟的精氣神。中國武術走出國門,絕不是走走過場、亮亮相、暖暖場而已,根本目標應該是通過傳藝,樹立起智慧、美好、向上的中國形象,這應該是中國武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立足點和價值所在。中國武術在“一帶一路”中需要有堅定、明確的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鐘擺上,任何一端偏袒或失衡都會影響民心溝通的效果。一方面,在“凡事以數據說話”的今天,武術傳播也容易走入“工具崇拜”和“技術主義”的怪圈,從而忘記“溝通民心”的初衷。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醉心于純粹的價值信仰,通過武術來實現民心相通的理想注定就是“鏡中花”“水中月”。
2“一帶一路”上武術的國家使命
馬克思•韋伯的共同體理論對于回答“中國武術應該怎么做才能打造命運共同體,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韋伯認為共同體的形成是以參與者的主觀感覺為基礎,并且參與者的舉止在某種方式上互為取向為標志。他進一步強調這種“主觀感覺”絕非“處境共同性”,即使在同樣的處境當中做出相同的反映,并感覺到共同的境況及其后果,仍然不能產生共同體化。例如同一人種、同一宗教、同一語種等境遇,只能是有助于共同體的形成,而不是共同體形成的充分條件[4]。中國武術走出國門并影響國外武技,有史可鑒[5]。當前,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都分別利用教育(如孔子學院)、外交(如中國武術代表團的演出)、影視(如影片少林寺的拍攝)等方式傳播中國武術,起到了宣傳、推廣中國武術的效果,但并沒有對國外的某些層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換句話說,并沒有打造成共同體。中國武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既要做好跨文化符號的精準闡釋,又要對跨文化心態進行深層挖掘,既要深耕內涵本土化,又要在產業運作中把握文化脈搏。2.1以武術文化為基點做好跨文化闡釋。“話語即權力,權力即知識”,福柯的知識-權力理論的紐帶就是話語,即言說。該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放棄了言說,就放棄了成為知識主體的意愿,結果就喪失了話語權,變得失語[6]。中國武術走上“一帶一路”跨文化言說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凡言說都面臨誰去說、說什么、向誰說、怎么說的問題。其一,誰去說?國家層面上,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如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2014)、絲路書香工程(2016)等,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在這些項目中,武術雖然不是主要內容,但是各項目都有所涉及,對中國武術在國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孔子學院和武協在中國武術“走出去”方面功不可沒。個人方面,影星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貢獻較為突出。此外,海外華人、華僑中的大批武術愛好者無時不在積極傳播中國武術。需要指出的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媒體的使用者,尤其是微信、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平臺的使用者,或將成為話語權的操縱者。因此,在出國留學人員培訓中,增加武術短訓科目,不失為一項好的舉措。其二,向誰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達60多個。作為一項推進包容性全球化的重大舉措,“一帶一路”建設并不僅僅局限于沿線國家,還包括非沿線國家。正如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所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伙伴”[7]。就具體對象而言,以往我們國家在孔子學院的定位上與其他國家的全球文化推廣機構(如英國的文化協會、德國的歌德學院、法國的遠東學院、日本的文化研究中心、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等)相比,招生門檻較低,這在生源數量上有了優勢,但是文化外傳的效果相對較低,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民形象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8]。嚴紹璗認為,中國文化外傳的目標應定在更高的層面,特別是他們中的知識階層和政治階層才更有價值[9]。張曉華從佛教景教傳入中國成與敗的史學分析中也發現了知識階層在文化傳播中的關鍵作用[10]。從中國近現代史的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來看,精英階層的功勞無論給予任何好評都不為過。其三,說什么?中國武術話語體系所涉及的拳理拳法、拳種器械、技術功法、訓練競賽、禮儀服飾、典籍書刊、名人軼事、用武之道等,都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中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辦事風格。因此,有人說“要了解中國人,你就去學中國文化,要了解中國文化,你就去學中國武術”。對中國武術的言說不能開口閉口就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只是大道理,而古往今來真正感染人的卻是小故事,這應當是跨文化言說的重點。正如喻國明、楊雅所說,中國文化資源雖然很豐富,但其文化缺乏張力,“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化外交的軟權力資源,但并不是現實的文化力和軟權力”[11]。這反映出我們的跨文化言說遠遠不夠,只有不斷地闡釋,才能給文化的再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其四,怎么說?在體育領域內,國內媒體對“姚明話語”生產最為成功[12]。媒體將姚明植入體育全球化的背景中,通過話語的生產和再現,塑造自信自強的中國形象,這不正是中國武術想要做到的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文化多元,因此,武術伴隨“一帶一路”走出國門,所做的闡釋也須多元,即使是同一個事物、同一個拳種、面對不同的階層,也不可能指望同一個文本包打天下。言說的載體可以是圖文、動漫、影視、研討會、講座、社交媒體等。跨文化言說必須有堅定的信念,相信全世界對美好世界的期許都是一致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了這個信念,跨文化言說才會不失語、不失態、不失真、不失勢。2.2以武術哲思為源流尋求民族心態的深層對應。由于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對身體的哲思不同,具有不同的體育偏好。這些偏好在全球化之前都有自己的小天地,都曾視自身為世界的中心,視自己的原則具有普世價值。這一點中國武術也不例外,當年西方現代體育進入中國之時,“土洋之爭”也是相當激烈。如今,很少有人在運動時腦海中還區分土洋。中國武術通過“一帶一路”去交流傳播,并不是孰優孰劣,而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以武術為載體,求證“一帶一路”沿線各族人民文化心態之間的深層對應,是完全有可能的。盡管各民族由于對身體的哲思認識不同,導致運動形式相異,但是不論什么樣的運動形式都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對健康的追求,并不是只有武術才是最好的。例如,已有的研究發現,古絲路上的體育具有不同于中原地區體育的形態,體現出相異的絲路民族尚武精神[13]。交流的目的就是滿足好奇、分享智慧、溝通民心。抱有這樣的一種心態,就要求中國武術的跨國傳播不能是一廂情愿、自說自話的單向度推送,而是和其他國家互動,讓每一個沿線國家的人民都去講述各自心目中有關運動的故事,相互傾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2.3以武術傳播為路徑深度挖掘內涵本土化。內涵本土化就是將所傳播內容和傳播的形式盡可能符合受眾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認知結構,以便更容易和受眾產生共鳴,實現讓對方認同、接受的愿景。文化傳播學的研究成果為中國武術“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其研究成果表明:第一,跨文化雙方能否進行實質性交流,主要取決于外來文化的本土化能否成功。第二,文化交流過程中,政治功利性傾向越小,宣傳味越淡,融合的可能性越大。第三,找到對方文化的不足,彰顯外來文化的補缺作用,是本土化成功的要素之一。第四,經典概念、范疇的本土化有助于人們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第五,肯定本土優秀文化,善于同本土優秀文化的內在精神價值結成聯盟,有助于外來文化進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第六,本土化是一個從起初的依附,到成長過程中的獨立,再到最后融入的過程。內涵本土化不是簡單的空間轉移,也不是面目全非的自我喪失,而是既保留中國武術的拳理拳法和用武之道,又發生了當地化的改變,獲得了中外的雙重品格。最為鮮明的例子是佛教如何融入中國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據張曉華研究,源于印度的佛教初入中國也面臨中華文化價值不認同的嚴峻挑戰,但是佛教不卑不亢,仍然“積極地、謙卑地把自己作為本土文化價值的附會者和迎合者”。因為佛教找到了和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深層對應的地方,所以,道家思想成了最初附會與迎合的對象。這種附會和迎合表現在佛教術語的譯名上借用道家的概念和范疇,生活態度上以一種超然的方式而與道合。當佛教渡過了最初的艱難歲月之后,便逐漸由形式上的依附轉向內容上的獨立,表現為佛教對本宗義理的堅持[14]。試想,當初如果不是借助道家思想體系而進行本土化的話,佛教很難進入中國文化并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中國武術內涵本土化除了借鑒文化傳播學的研究成果之外,具體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要利用本土化的語言和概念去表情達意、通事通心。其二,要了解國情和世情,做體育文化的國別研究。其三,要培養本土的武術使者,打造本土的英雄崇拜,讓當地名人講中國武術的故事。正如“‘一帶一路’先生”王義桅所言“我們不僅要從中國的13億人口中挑選人才,還要從44億沿線國家人口中挑選人才”[15]。2.4以武術產業為載體推進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中國武術走“一帶一路”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因為產業化是武術國際化的重要抓手。當溫飽已不再是主要問題,人類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必將大幅增長。奈斯比特和阿伯丁在《2000年大趨勢》中預言:文化的經濟意義將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貿易和全球化:問題與答案》一書中,對“文化產業”的相關問題作了界定。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亞洲的日本、韓國分別于1995年、1998年確立了“文化立國”的方針[16]。我國是在2009年7月由國務院常務委員會討論并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和鋼鐵、汽車等并列納入到10大產業振興規劃之中,標志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因此,當年也被稱為“文化產業振興元年”。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化產業狀況相比,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有明顯的三大特點:起步較晚、資源豐富、張力不足。奈斯比特在他的《中國大趨勢》中就曾預言: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新的世界中心,依據主要是中國現在只發揮了自身潛力的1/3。中國武術文化產業目前只是在傳統的影視行業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和好萊塢的大片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好萊塢也在積極挖掘中國武術文化資源,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在旅游、賽事、培訓、演出等方面的市場培育剛有起色,可以預見,這些方面將會在“一帶一路”上走得更遠。此外,武術文化科技研發和服務外包也將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由于武術和其它體育項目不一樣,它是中國的文化名片,又是中國人的情結所系,在一定意義上,它肩負有樹立國家、國人形象的時代使命,因此,在產業化運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民族文化的因素。首先,面對世界文化競爭中的文化霸權主義,國家文化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所謂國家文化安全,是指“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適應這個國家制度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不能受到實質性的損害,使得這個國家的文化特質得以保持和延續”[17]。其次,在物質主義思潮泛濫的市場中,不能只關注經濟效益而忽視其產品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只追求經濟效益必然是短視的,因為它無法對觀眾的消費產生持續的吸引力。再次,在迷信大數據、以數據為大的評價機制面前,不能只著眼于大數據,應著眼于人類文明的正能量。此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武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不能只是消極被動地等待市場機會,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去影響市場、引導市場向傳統文化開拓。武術作為特殊的傳統文化形式,可以通過“以文養武”“以武養武”多種渠道去培育市場。3結語在“一帶一路”建設的“五通”目標中,民心相通不是錢能夠解決的,而民心阻隔又是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最大障礙,所以,選擇某一或某些優秀文化載體去溝通民心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事情。而武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片有“通古今之遷變”的資本去“承時代之使命”。立足武術,言說中國,溝通民心,責無旁貸。
作者:盧安 姜傳銀 周田芬 單位: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 上一篇:“一帶一路”推進會計國際化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中藥制藥實踐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