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
時間:2022-03-18 02:41:15
導語:“供給側改革”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式,辨析西方供給學派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緣起、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把握“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思想,結合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的問題,探討“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研究認為,新供給經濟學源于供給學派但又不同于傳統的供給學派,是供給學派的中國化,“供給側改革”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增長的新思路,本質上是一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經濟改革模式。我國體育產業存在著無效供給過度、有效供給不足和“供需錯位”等供給問題。減少無效供給是增加我國體育產業競爭力的前提,增加有效供給是提高體育產業競爭力的根本,把握供給側改革機遇是體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學派;供給側改革;體育產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長,1978-2013年GDP平均增速達到了9.8%[1]。然而,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目前面臨三期疊加的困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2014年GDP增速回落至7.3%,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對此,習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味著我國整體經濟增長模式從以往主要依靠“三駕馬車”拉動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從而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國家經濟調控的著力點從由“需求側”入手引導消費,轉向從“供給側”推動產品品質提升。對體育產業而言,供給側改革是難得的發展機遇。但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準確認識供給側改革,中國體育產業如何融入供給側改革戰略,如何抓住供給側改革機遇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提高體育企業生產效率,進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僅是學理層面的探討,更是我們正確處理體育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對推動和指導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供給側改革緣起
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生產者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2]。在經濟學中,“供給”是和“需求”相對應,“供給側改革”全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是本屆政府提出的宏觀經濟改革主張,雖然這一主張理論觀點最初源于西方經濟學界供給側學派,但是把這一宏觀經濟改革主張推向歷史舞臺的則是中國的新供給經濟學派。因此,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必須先明晰西方供給側學派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緣起、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這樣才能避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誤區,把握供給側改革戰略的核心。
1.1西方供給側學派簡介
供給側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的經濟理論屬于當代西方新型自由經營論這一經濟思潮,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于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中的一個流派。供給學派的核心思想源于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提出的“薩伊定律”。“薩伊定律”重大貢獻在于啟發式賦予了經濟學研究中“生產和消費、供給和需求的相互影響決定市場容量”的思考,認為“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3]。因此,供應學派強調勞動、資本、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對生產率、經濟增長起著主要作用,反對凱恩斯把資本主義的問題歸結為有效需求不足的思路,認為在經濟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中供給是主要的,對凱恩斯片面強調“需求能自行創造供給”進行了批判。供給學派強調的是“供給管理”,與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相對應。
1.2供給學派理論觀點和主要的經濟主張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主張資本主義無法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需要國家有效干預取代完全放任的自由經濟,市場非均衡需要外部干預成為凱恩斯主義理論的邏輯出發點[4]。相比之下,供給學派繼承和發展了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強調生產和供給,把凱恩斯顛倒了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糾正過來[5]。如果用簡要的邏輯觀點對供給學派理論進行梳理,可以是:供給側是經濟增長的唯一源泉———優化供給側的主要途徑是增加投資和刺激———投資和刺激的增加主要依靠減稅來實現并通過減少國家干預來保障。但是,供給學派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就其政策主張背后的理論而言,實際上是秉承了源自以“看不見的手”為資源配置核心與決定性機制的自由主義傳統[6]。從技術和政策層面上看,供給學派并不復雜和精深,像“拉弗曲線”,與人們生活中的常識距離很近。如果再用傳統的歷史階段論和社會階級論對此加以分析,這一學派自然“淺薄”、“毫無學術價值”。問題在于,供給學派的政策建議有其自身的思想邏輯和理論淵源,這是我們認識其價值的重要依據[7]。供給學派主要的經濟主張有:大幅度和持續地削減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儲蓄和投資的引誘力;采取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和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相適應;主張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特別是要改變國家干預的方向和內容;縮小政府開支,大規模削減福利開支,提高私人的投資能力[8]。可以看到,供給學派經濟政策主張的基本環節和核心就是減稅,認為減稅就是增加供給的主要手段。
1.3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簡介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先后有一些學者在擴展的意義上討論“供給管理”,側重于討論因政府而使總供給發生變化的機制中更多樣化的政府作為,并特別注重在轉軌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框架下與政府產業政策實現機制優化等相關聯的結構優化,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宏觀調控創新[6]。在梳理和考察西方傳統供給學派、凱恩斯主義與非凱恩斯主義的學術進展和政策主張的得失的基礎上,我國學者提出了“新供給經濟學”的概念。“新供給經濟學”針對中國的國情與實踐,強調以推動機制創新為切入點,以結構優化為側重點,著力從供給端入手推動中國新一輪改革,目的是有效化解“滯脹”、“中等收入陷阱”等潛在風險,實現中國彌合“二元經濟”,促進新一輪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與質量提升[9]。
1.4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
從理論觀點來看,新供給經濟學在總結美國等發達國家實踐操作的基礎上提出的理性的“供給管理”,強調的并不是對“供給側”與“需求側”選邊式的“復辟”,而是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義和實踐貢獻的基礎上加入對供給管理的重視與強調,并加入了在制度經濟學思想指導下對制度供給層面更具系統化特征的思考[10]。新供給經濟學首先強調對供給側的理論分析和認知,其次,新供給經濟學揚棄了“完全競爭市場”這一構想,注重“非完全競爭”的資源配置模式,最后,新供給經濟學不認同古典經濟學所倡導的自由主義,主張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各司其職。新供給經濟學的主要政策主張可以粗線條的總結為“雙創、雙化、雙減”,具體指:創新、創業;城市化、產業優化;減稅、減少行政審批[11]。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以及國家領導人在之后的幾天密集提出“供給側改革”可以預見到,中國未來的經濟政策將由凱恩斯主義轉向供給學派,而針對中國國情和實踐而構建起來的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即將走向政治舞臺,為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系統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1.5供給側改革提出的背景
“供需錯位”是供給側改革提出的基本背景[12]。從出口需求來看,我國由于低成本優勢不再,從2010年起全球出口增速見頂回落。從國內需求來看,2011年我國人口結構出現拐點,加上工業化步入后期,投資增速持續下滑。2015年央行連續5次降息、降準,國家投資基礎建設項目超過2萬億,但是還是無法拉動需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盡管國內消費增速拾級而下,但是中國居民在海外消費的熱情不減。這說明了中國經濟需求還是很旺盛,只是國內產品供給效率、品質低下,無法滿足民眾升級的消費需求,也就是“供需錯位”。正是在這種“供需錯位”的大背景下,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改革主張,實際上是尋求一種經濟增長的新思路,強調通過優化供給側刺激有效需求增加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經濟改革模式。
1.6對供給側改革的解讀
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供給側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12]。供給側改革政策手段上主要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13]。必須認識到,基于新供給經濟學的供給側改革和傳統西方供給學派理念有所不同,首先,是根本目的不同,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是為了化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西方的供給學派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其目的是幫助資本主義國家化解經濟危機,走出經濟低谷。其次,改革的背景不同,西方供給學派提出的背景是“滯漲”、“高通脹”,而中國則是“供需錯位”、“通縮”。最后,改革措施不同,西方供給學派主要以減稅為核心的改革措施,而供給側改革則采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來開展[14]。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必須避免三個誤區。首先,不能將供給側改革等同于計劃經濟。其次,應當避免在推行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忽略了需求側的刺激。最后避免過度炒作供給側改革的概念[15]。
2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的問題
體育產業是為滿足人們的體育消費需求而存在的,雖說也向市場提供實物產品,但其核心產業是向市場提供各種體育服務產品,屬于第三產業。據統計,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6]。從生產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促進第三產業占比上升,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占比下降、新興產業占比上升。在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利好下,民眾對體育消費的需求必然會增加,體育產業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在我國體育產業長期粗放式發展慣性的作用下,體育企業過于注重規模的快速擴大,在外延擴大的同時卻忽視了內涵的發展,并且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外延擴張過快和內涵發展滯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其帶來的問題就是體育產品無效供給過度,而有效供給不足。有效供給是一個宏觀經濟范疇,它是指有效的總供給,即由各個微觀主體生產和提供的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各類購買者需求的總供給和供給結構[17]。無效供給則是指相對于有效供給而言不能滿足購買者需求的供給和供給結構。這種由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度帶來的“供需錯位”現象在體育產業中普遍存在,導致了“市場上大量的體育產品過剩,而民眾日益升級的體育消費需求又無法滿足”的怪現象。雖然體育產業的總供給規模可能超出了總的需求,但是這些供給大部分都是一種低水平、低效率的供給[18]。對此,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轉變觀念,認清楚目前制約體育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給不良和無效供給過多所造成。
2.1我國體育產業中普遍存在無效供給的現象
2.1.1體育產業價格虛高形成的無效供給
有效供給是一個經濟范疇,它不僅要求產品在品質上適應于市場需求,而且要求產品在價格上與購買者的支付能力和現實購買欲望相適應[17],價格過高超過了消費者購買欲望的產品會造成無效供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體育企業由于市場定位不準確、經營理念錯位或者是無法適應環境、政策的變化等原因,造成了產品價格過高而無法形成有效需求。以高爾夫產業發展為例,我國高爾夫俱樂部多采用會員制消費模式且對消費群體限制明顯,普通收入階層因難以支付高昂會費[19]。“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后,市場對高爾夫運動的需求減少,如果高爾夫俱樂部不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降低成本,則會形成了價格虛高的無效供給。
2.1.2體育產業同質化產品形成的無效供給
多年來,由于地方政府和行業職能缺位,導致中國體育用品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比較嚴重,中國體育用品出口企業的來料加工、貼牌生產占比較大,研發技術也相對滯后,導致產品差異性少,同質產品競爭異常激烈[20]。服務行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以健身行業為例,健身行業雖然是人們公認的朝陽行業,但是,不少俱樂部的管理經驗跟不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營層次和內容單一,經營方式落后,缺乏創新的經營理念、服務觀念和運行模式。造成了健身俱樂部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準確的市場定位,形成了無效供給。
2.1.3體育產業品質偽劣形成的無效供給
我國體育產業由于過于重視外延發展和規模效益,忽視了產業內涵的發展,導致了體育競賽表演業技術含量低,總體水平不高、體育健身娛樂業產品單一,服務質量低、體育用品業沒有形成著名的品牌,市場競爭力弱。再加之我國市場制度建設的缺失,監管制度的不完善,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假冒體育用品。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人均收入較低,這些品質偽劣的體育產品在我國還有一定的市場。隨著民眾收入水平提高,消費需求結構升級,這些品質偽劣的產品市場份額會逐漸縮小乃至消失,而這些過剩的產品如不及時出清,則會形成無效供給。
2.2有效供給不足制約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2.2.1能夠滿足民眾需求的高質量產品短缺
無論是體育制造業還是體育服務業,體育企業在重視規模擴張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產品質量,造成了我國體育產業普遍缺乏高質量的產品。而我國體育主體產業發展滯后、產品質量不高和體育產業經濟效益差的問題,是制約體育產業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我國體育產業內涵發展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21]。以競技表演業提供的產品為例,雖然這幾年中國頂級足球、籃球聯賽依靠“金元政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吸引了不少高水平外援加盟,但僅靠幾個外援是無法提高整個聯賽的整體競技水平的,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頂級聯賽和歐美的頂級聯賽水平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2.2.2體育品牌缺乏競爭力
體育品牌是品牌中的一個細分,它主要界定于體育產業及其相關產業范疇。從目前我國體育品牌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涌現出許多中國品牌,但是這些品牌由于內涵不清晰、缺乏個性、推廣形式單一等問題和國際品牌相比缺乏競爭力。如中國體育用品品牌在政府扶持和政策紅利的幫助下在品牌初創階段高速擴張,占據了二線、三線城市市場,但是隨著民眾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升級,中國品牌在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被國際品牌蠶食。
2.2.3“雙創”意識的缺乏使得體育企業無法適應民眾的需求變化
“雙創”是指創新和創業,體育企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來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制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創業才能增加體育產業市場的活力、動力和競爭力,從而形成體育產業發展的源動力。然而,中國的體育企業普遍缺乏創新、創業意識。從創新來看,存在研發投入水平不高、產業科技人才匱乏、專利數量偏少、創新機制不完善的現象。從創業來看也存在著政府的政策對體育創業企業扶持的力度還不夠、創業主體商業運作和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融資渠道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了主體的創業熱情。
2.2.4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不合理限制了有效供給的產出
體育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注重規模、質量、品牌等方面的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優化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和合理安排體育產業布局,這才是保障體育產業有效供給持續產出的前提。但是,從產業結構來看,體育用品制造業和體育服務業比例不合理,體育制造業所占比重太大,體育服務業所占比重太小。2012年我國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產值的比重僅為2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22]。從體育產業布局來看,體育服務業的產業布局沒有體現出產業聚集效應,而體育用品制造業更多的是一種低水平、重復的布局[23]。
3供給側改革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
3.1減少無效供給是提高體育產業競爭力的前提
無效供給是原有體制的弊端和后遺癥,是市場經濟不健全的產物,制約著有效需求的實現。從社會經濟的總體上看,有效需求不足更多地作為經濟現象而存在,增加有效供給和減少無效供給則更多地作為解決問題的根本而存在[24]。在市場經濟模式下,無效供給是難以避免的,只有通過制度的完善和技術、經營模式的革新來降低無效供給的比例。對此,體育企業首先應當轉變觀念,通過經營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通過提高生產力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改變以往體育產業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如通過整合資源發展附加產業,降低運營成本,降低產品、服務價格,將無效供給轉化為有效供給。其次,應當加快體育企業行為方式的轉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規范生產決策行為,提高投資效率。第三,體育企業必須對市場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尋找產品差異化發展的契機,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務和產品以滿足市場個性化的需求。最后,必須規范體育產業市場,通過建立法律和制度,改善質量管理體制,堅持依法管理,設立行業標準等手段為體育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
3.2增加有效供給是提高體育產業競爭力的根本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節點,“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是追求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相匹配的經濟結構。減少無效供給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有效供給騰出發展空間,要保證體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增加有效供給才是提高體育產業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增加體育產業有效供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2.1實施全面的質量管理,提高體育產品質量
有效供給的內涵不僅僅要求產品具有一般意義上的使用價值,還要求產品具有社會的使用價值,既對現實的購買者來說的使用價值[17],也就是說產品必須能夠滿足消費偏好才能成為有效供給。產品質量得到保證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提高產品質量是增加有效供給的最基本手段。全面質量管理是指,為確保產品質量的持續提高,由組織的全體人員綜合應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對影響質量的全過程和各種因素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管理,以達到生產者、消費者滿意的產品為目的的一種質量管理方法。面對體育產業產品質量堪憂的現象,有必要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從供給管理入手,實施全面、全員、全程的管理,確保體育產品質量。全面質量管理首先要求樹立體育產業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以滿足消費者需要為出發點開展質量管理。其次,要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體育產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第三,要堅持依法管理,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保障管理行為的開展。第四,抓好管理隊伍的建設,通過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管理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最后,引進或建立質量認證制度,通過質量認證制度來約束、引導體育企業提升產品質量。
3.2.2注重體育品牌的培育,提高產品競爭力
品牌不僅僅能夠體現體育企業的核心價值,幫助企業推廣產品,強化品牌意識能還夠增加體育產業的有效供給。首先,注重品牌的培育能夠提高供給的質量。產品品牌從本質特點上來講是關于產品質量信息的綜合反應,企業樹立品牌的目的在于通過集合品牌的質量信息,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提供幫助[25]。體育企業在品牌培育的過程中必須以產品質量作為保障,從這一點上看,品牌的培育能夠有效提高供給質量。其次,體育產品的品牌塑造能夠提高有效供給效率。品牌不僅能幫助消費者了解產品,還能幫助經營者對產品的銷售對象進行準確定位,提高供給效率。比如說阿迪達斯的子品牌Y3、NEO、三葉草,通過不同的子品牌,阿迪達斯公司可以鎖定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有針對地進行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提高了供給效率。最后,品牌的發展需要規模化的經營,降低了供給成本。品牌的成長伴隨著企業發展規模的擴大,規模化經營的企業可以將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投入進行分攤,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成本的降低意味著企業生產率的提高、競爭力的增強,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品牌的發展也能夠增加有效供給。強化體育產業的品牌意識能夠通過提升產品品質、提高供給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等方式來達到增加有效供給的效果。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無論是體育用品行業還是體育服務行業,和國外知名品牌相比中國體育品牌的影響力都不高,特別是體育用品行業,是體育產業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對此,我們必須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品牌營銷手段、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通過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創新、培養高素質人才等方式來確立品牌的優勢,促進本土體育品牌的培育,增加體育產業的有效供給,提升體育產業的競爭力。
3.2.3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大背景下,創新和創業作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雙引擎”之一,在體育產業發展中起到的是源動力的作用。不僅如此,體育企業的創新和創業行為也能夠豐富有效供給的內容。創新和創業的最終目的就是尋找新的消費需求并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來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當新產品和新服務為市場所接受時,新的有效供給就產生了,這種新的供給能夠豐富了原有產業的供給內容。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國體育產業有效供給的增加離不開創新和創業。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失去了勞動力廉價和成本低廉的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創新、創業成為體育企業轉型和發展的出路。對此,政府應當采用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財政稅收,盤活金融市場,增加創業投資,開展創業服務,建立創業平臺等方式來為體育產業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鼓勵、引導體育企業創新、創業。此外,從企業層面來看,微觀企業首先應當加大對新產品、新服務模式的研發投入。其次,應當整合資源,通過內部資源和外部市場這兩種導向來確定體育企業創新、創業的方向。最后,應當注重培養和引進高素質人才,只有擁有了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企業才有創新、創業的可能。
3.3把握供給側改革機遇是體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保障
中國供給側改革是以機制創新為切入點,結構優化為側重點,其理論指導主要采納新供給經濟學學派的建議。新供給經濟學基本政策主張是以改革統領全局,從供給端著手,以“雙創、雙化、雙減、雙擴、雙進、雙到位”引領我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機制創新,結構優化[26]。具體是指:鼓勵創新、創業;加快城市化、產業優化;實行結構性減稅、減少行政審批;擴大對亞非拉地區開放程度、擴大基于質量和效益的投資規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進步;強調經濟運行中政府和市場的雙到位。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認清經濟形勢,把握這次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從優化供給側入手,才能實現體育產業跨越式的發展。
3.3.1鼓勵體育企業積極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通過體制改革,建立體育產業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引導企業和個人加大研發力度,調動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重視體育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完善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鼓勵全民創業,培育創業文化,形成體育產業良好的創業氛圍。
3.3.2借城市化、產業優化之機提高體育產業的競爭力
城市化進程伴隨而來的是進城農民消費提升、人口密集、生活居住方式的改變。而這一系列的變化能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源動力。我國體育產業要抓住這次機遇,通過自身產業結構的轉變,優化供給,針對新的人口結構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此外,體育產業要把握國家鼓勵產業改造升級、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機遇,通過擴大融資渠道引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加快產業的優化升級,增加體育服務行業所占比例。在優化升級的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企業成為行業結構升級的主體。
3.3.3利用減稅和行政審批的減少促進體育產業適當擴大規模
結構性減稅和減少行政審批是現階段改革的重點之一,賦稅的降低能夠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而行政審批的減少意味著政府職能的轉變。這兩項措施都是為了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的活力,并結合經濟杠桿促進產業優化。體育企業應當積極應對改革,利用稅制改革帶來的機遇,適當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此外,必須轉變思想,清楚認識在新常態下體育產業的發展不能過多依賴國家的產業政策,只有通過強化企業創新和創業才能實現體育產業的長足發展。
3.3.4引導體育企業轉變思路,開拓新興市場,擴大投資規模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我國對歐美的出口增速放緩,相比之下,中國與亞非拉國家的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體育產業尤其是體育用品行業需要認清國際經濟格局,在歐美市場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注重亞非拉市場的開發,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還需要意識到,引發中國經濟“滯漲”的風險并不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給不足引起,也就是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矛盾引起的。因此,體育企業還必須適度擴大投資規模,但是這個投資規模是建立在質量和效益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只有這樣才能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過剩產能的淘汰。
3.3.5明確政府和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定位,提高體育企業決策效率
在供給側改革的新常態下,政府和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各司其職。政府一方面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控,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法規、成立監管機構等方式來監督市場運行。而市場則通過自身資源配置的機制來引導經濟運行。體育企業要對政府和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準確定位,首先要尊重市場,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此外還要善于讀解政府政策,尋找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3.3.6體育產業發展要同時兼顧“供給側”和“需求側”
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因為國家推出了供給側改革經濟發展戰略,就只強調供給管理而忽略了需求管理,不能將供給側和需求側對立起來。中國經濟形勢復雜,“供需錯位”不僅僅是供給側的問題,中國經濟也存在著明顯需求不足。這就意味著體育產業在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優化供給的同時還必須時刻關注消費、出口、投資這“三駕馬車”,雖然這已不是經濟增長和財富來源的根本動力,但也是產品銷售和價值實現的條件[15]。因此,體育產業應當在肯定需求管理的基礎上加強對供給管理的重視,這樣才能保障體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大背景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對于體育產業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于由于經濟增速放緩,必然導致體育產業市場萎縮,利潤下降,尤其是體育制造業,基本上進入了微利時代。機遇則在于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新常態下,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將有利于體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國家戰略驅動作用下,體育制造業應當加快淘汰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激發企業的活力。體育服務業則應當把握當前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契機,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國家經濟戰略中,在保障服務質量的基礎上,擴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這樣才能取得跨越式的發展。可以這樣說,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國家推出供給側改革對體育產業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體育產業應當以借供給側改革之機,加快自身產業結構升級,加強創新,提升競爭力,加速體育產業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進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作者:李博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就業仍嚴峻:網易財經[EB/OL].http://money.163.com/15/0105/01/AF5J19R200253B0H.html,2015-01-05.
[2]編者.供給: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AD9Vn4vMPaYV-BVjFkQ2T64nBxxfpNNy14grM1ksLhUqem2skbcyZn-n3jfwLVEKq4QhQaypYdlkWdAnTa0sa.
[3]賈康,徐林,李萬壽,等.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比較與分析[J].現代產業經濟,2013(05):8-14.
[4]李懷玉.供給學派和凱恩斯主義的比較及啟示[J].商業時代,2014(20):33-34.
[5]尹伯成.西方經濟學說史———從市場經濟視角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90.
[6]賈康.中國需要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J].地方財政研究,2013(02):4-11.
[7]鐘祥財.供給學派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J].上海經濟研究,2011(01):123-132.
[8]王石生.供給學派簡介[J].財政,1992(12):52.
[9]賈康,徐林,李萬壽,等.中國需要構建和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J].經濟研究參考,2014(01):35-56.
[10]賈康,蘇京春.探析“供給側”經濟學派所經歷的兩輪“否定之否定”———對“供給側”學派的評價、學理啟示及立足于中國的研討展望[J].財政研究,2014(08):2-16.
[11]賈康,徐林,李萬壽,等.新供給經濟學在中國改革中的關鍵點分析[J].現代產業經濟,2013(07):7-13.
[12]編者.關于“供給側改革”看完這十個問題你就懂了:新浪財經[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151201/224023903249.shtml,2015-12-01.
[13]編者.供給側改革: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4%BE%9B%E7%BB%99%E4%BE%A7%E6%94%B9%E9%9D%A9.
[14]編者.讀解供給側改革:和訊網[EB/OL].http://futures.hexun.com/2015-11-27/180834405.html?from=rss,2015-11-27.
[15]編者.避免供給側改革的三大誤區:新浪財經[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1202/032423905825.shtml,2015-12-02.
[16]編者.三駕馬車淡出:騰訊新聞[EB/OL].http://view.in-ews.qq.com/a/FIN2015111203559903,2015-11-12.
[17]劉詩白.論增大有效供給[J].經濟學家,2000(01):4-11.
[18]張保法,王璐.試論增加有效供給啟動市場需求[J].經濟師,2000(10):47-49.
[19]于文謙,戴紅磊.人性復歸:高爾夫環境危機的倫理轉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06):6-10.
[20]田朝輝.中國體育用品出口貿易現狀及升級途徑[J].對外經貿實務,2015(10):49-51.
[21]劉扶民.2007年全國體育產業工作會議報告[Z].2007.
[22]黃海燕.我國體育產業結構評價與優化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4):27-30+37.
[23]陳林祥.我國體育產業布局政策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5):25-28.
[24]陶一桃.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選擇———供給學派對擴大“內需”的啟示[J].學習與探索,2000,03:12-16.
[25]李云海.產品品牌作用機制研究[J].江蘇商論,2008(5):101-103.
[26]賈康,徐林,李萬壽,等.中國需要構建和發展以改革為核心的新供給經濟學[J].財政研究,2013(1):2-15.
- 上一篇:網絡環境下環藝設計教學研究
- 下一篇:園林快題設計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