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流動性滯存與政策意義
時間:2022-04-14 08:39:00
導語:漫談流動性滯存與政策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就我國總需求不足及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不佳問題,學者們各抒己見,爭議頗多。許多人認為我國經濟中出現了流動性約束。流動性者,貨幣與資金也。流動性約束,是指經濟活動主體(企業與居民)因其貨幣與資金量不足,且難以從外部(如銀行)得到,從而難以增加其消費和投資量,造成經濟中總需求不足的現象。因此,擴大內需的辦法,就是增加貨幣供應量,消除貨幣供給的“梗阻”。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的,不是流動性約束,而是流動性滯存。流動性滯存不僅是總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且是總需求在短期內難以迅速擴大,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
流動性滯存這一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
從社會總供求關系上來看,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最終產品和勞務的供給總量,即社會總供給(as),可用出售該總供給量的銷售總收入(y)來表示。這一貨幣總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后,形成個人收入、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個人收入和企業收入又分別變為消費(c)和儲蓄(s)兩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來表示,則初次分配的結果變為c+s+t.通過儲蓄轉化為投資(i),政府收入變為政府支出(g),c+s+t經過再分配變為c+i+g.c+i+g就是社會總需求(ad),用社會總支出(e)來代表。在這整個過程中,由于t和g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變量,屬于外生的經濟調節變量。所以,社會總供求原生的相對數量關系,即c+s和c+i的相對數量關系,就由經濟體系的一對內生變量——投資和儲蓄的相對數量關系決定。這一分析可用如下圖式表示:
y(as)——個人收入+企業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儲蓄是可支配收入(即y-t)與消費之差。儲蓄有多種形式,如在銀行存款、購買債券和股票以及因非消費目的而持有現金(窖藏)等。
如果儲蓄不能及時地轉化為投資,就會出現流動性滯存問題。流動性滯存是指在上述從y到e的圖式中,貨幣滯存于家庭、企業和銀行等經濟單位,使觀察期內貨幣供給量中當期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比重下降。貨幣供給量可分為兩部分。在觀察期內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如居民和企業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部分,各類儲蓄形式中當期可轉化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稱為購買貨幣量或交易貨幣量,以mp表示。而在觀察期內滯存于家庭、企業、銀行等經濟單位,當期不能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部分,如公眾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級市場的部分、銀行“存差”等,則稱為滯存貨幣量,以mr表示。若滯存貨幣量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變大,則貨幣總量的流通速度就會減慢。根據公式mv=pq,在貨幣流通速度v變小時,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就應快于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之和,以滿足商品流通對貨幣量的需要。在極端情況下,當mr無窮大時,經濟就進入了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是流動性滯存的極端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得出通貨緊縮的定義。通貨緊縮就是貨幣供應量中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mp不足,致使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的現象。形成通貨緊縮的原因,或是貨幣供應量不足,或是流動性滯存使貨幣供應量中的mp部分不足,或是二者兼有。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供給本質上是內生的,因此,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是流動性滯存。即是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通貨緊縮只有和流動性滯存聯系起來,才能得到較好的說明。
在我國,流動性滯存主要是有如下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是使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增強,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支出預期上升,經濟安全感減弱;第二,居民間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者把其收入中的較大比例用于儲蓄。一方面,它們使普通居民的消費傾向減弱,儲蓄傾向增強,使國民總消費率(c/y)下降,國民總儲蓄率(s/y)上升,造成宏觀意義上的消費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與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外界不確定性結合在一起,使企業投資風險加大,資本邊際效率降低,企業投資動機減弱,造成宏觀意義上的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加上投資需求不足,就是社會總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儲蓄率上升使居民和企業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變為窖藏現金和在銀行的存款。從銀行貸款上看,消費者和企業缺乏信心導致民間資金需求不旺;而現有企業大面積效益不佳和與之相關的貸款的較大風險,又使銀行產生“惜貸”,“慎貸”行為,這都使銀行貸款量相對下降,使銀行出現巨額“存差”,并使中央銀行通過貸款向商業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阻滯。這樣,在貨幣大量滯存于家庭,企業和銀行等經濟單位的同時,中央銀行通過貸款渠道又難以有效地增加基礎貨幣供應,結果使經濟生活中實際上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即mp不足,mp不足加重了總需求不足,最后形成了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的通貨緊縮現象。通貨緊縮現象發生后,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使通貨緊縮更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通貨緊縮螺旋”。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商品流通公式w——g——w(或商品——貨幣——商品),按這一公式,商品流通分為賣和買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完全可以分開的。在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如果有相當數量的人賣而不買、或賣而少買,大量貨幣在賣與買兩個階段之間,即在人們手里停留的時間過長,在其他因素不變時,就會出現商品總需求不足的現象。由于商品從賣到買,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貨幣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貨幣可停留在家庭、企業、銀行等參與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經濟主體手中,這就是流動性滯存現象。筆者在2000年3月提出流動性滯存概念時,用的就是這種說明方法(見《金融理論與教學》雜志2000年第3期)。至於流動性滯存的原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時,是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兩個表現來說明的。凱恩斯是用其有名的“三個基本心理規律”、不確定性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來解釋的。至於目前我國的流動性滯存,筆者認為,可用本文上一自然段的方式來解釋。
消除由流動性滯存帶來的通貨緊縮,有治本與治標兩種方法。治本法就是從造成此次流動性滯存及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出發,因勢利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人們的經濟安全感;健全法律體系,嚴格執法,加大經濟生活的透明度,減少不確定性;運用財政稅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使之既無損于效率又不至于妨礙社會消費的增長;完善市場體系,活化市場主體,強化市場對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種方法耗時較長,但可以把流動性滯存與通貨緊縮發生的可能性與程度降至最低,對已發生的流動性滯存和通貨緊縮也有滿意的效果。
治標法就是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消除通貨緊縮。由于通貨緊縮常與流動性滯存相伴,所以,在通貨緊縮時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會遇到以下問題:(1)通過“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居民和企業”這一信貸渠道,難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貨幣供應量;(2)增加的貨幣供應量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滯存起來,只有一部分在當期購買商品和勞務;(3)由于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會使消費和投資增加。這些都使貨幣政策效果減弱。若此時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由政府向商業銀行和居民發行國債,把滯存的貨幣量變為政府的國債收入,再通過政府支出,使之變為即期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同時,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從商業銀行手中買入國債,發出基礎貨幣,可實現增加貨幣發行和增加總需求的目標。即是說,通貨緊縮時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貨緊縮時,居民消費傾向較小,財政乘數小,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也不會十分顯著。此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會遇到時滯,財政債務負擔加重,使未來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加大等問題。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標本兼治。在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同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配置資源作用,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特別是在社會保障方面,政府要下定決心,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公眾增強經濟安全感,為消費和投資的增加,為減輕流動性滯存提供一個信心和心理基礎。
- 上一篇:匯通管委辦主任個人履職報告材料
- 下一篇:小議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界定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