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地理選擇性的影響

時間:2022-01-13 10:08:00

導語:論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地理選擇性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地理選擇性的影響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從西方國家逐漸蔓延到整個世界。隨著世界經濟衰退的加深,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不僅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國內經濟的影響加大,對于我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的影響尤為突出。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周期、人口與市場、資本流動、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貿易政策的影響。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和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格局。

一、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關系發展回顧

(一)金融危機對中國主要出口貿易伙伴關系的影響。

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2008年主要出口市場的排位同2007年相比略有變化,東盟超過韓國成為我第四大出口市場。十大出口市場排位按順序為歐盟、美國、香港地區、日本、東盟、韓國、俄羅斯、印度、臺灣地區、加拿大。盡管歐盟經濟出現衰退但實力仍在,我國對歐盟出口仍保持較強的勢頭,出口增長幅度達到19.5%;對美國出口增幅繼續放緩至12.7%,所占比重從2007年的19%降至17%。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香港地區經濟和臺灣省經濟均造成了很大沖擊,使得該地區進出口加工行業萎縮,我國內地對香港地區和臺灣省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2008年增幅分別為3.4%和10.3%,占總出口的比重比上年下降。日本經濟多年來增長低迷,市場需求萎縮,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日元匯率大幅升值使我國對日本出口的競爭力有所提高,2008年我國對日本的出口增幅達到13.8%,高于2007年的11.4%的增幅;對日本出口首次出現順差。由于近年來我國和東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加快,我國對東盟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大大提高,2008年我國對東盟出口的增幅達到20.7%。由于韓元匯率大幅貶值使得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增強,2008年我國韓國出口增幅高達31%。作為我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出口市場,2008年新興市場俄羅斯和印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經濟出現萎縮,但需求仍然增長強勁,雖然我國對俄羅斯和印度的出口比2007年的增幅有很大下降,但仍是我國十大出口市場中增幅最大的,增幅分別達到27.4%和31.2%。近年來加元大幅升值使加拿大的經濟穩定增長,但是出口競爭力下降,進口萎縮,2008年我國對加拿大出口增幅為12.6%。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對亞洲貿易關系的影響。

由于歷史原因、地緣關系和經濟的原因,亞洲國家一直是我國傳統的最大的出口市場,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占我國出口的比重超過50%,也是我國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發展同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為了減緩世界經濟衰退對雙邊的沖擊,2008我國同周邊國家和地區雙邊高層往來頻繁,加強了合作,特別是中日關系回暖,大大推動了中日經貿關系的發展。我國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依序為日本、東盟、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印度、沙特和阿聯酋。近年來由于我國加快了和東盟的自貿區建設,同東盟的貿易迅速發展,東盟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的地位日益重要,2008年東盟超過香港成為我國在亞洲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東盟經濟增長放緩,但東盟大部分國家經濟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特別是馬來西亞經濟增幅達到4.6%;經濟的強勁增長,給中國和馬來西亞貿易關系迅速發展帶來了機遇,馬來西亞一躍超過新加坡成為我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日本、香港地區、韓國和臺灣省由于對出口依賴程度較大而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更加嚴重。2008年我國對日本進出口增幅降為10.4%。由于通過投資把對美國和歐洲的貿易轉到我國,日本一直是我國加工貿易進口來源地和貿易逆差來源地,2008年由于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及從日本進口增幅均放緩,對日本貿易第一次出現了貿易順差,順差額為107億美元。由于近幾年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沙特和阿聯酋等中東產油帶來了滾滾的財源,也不斷改善了沙特和阿聯酋的投資環境,2008年沙特和阿聯酋經濟強勁增長,進出口貿易大幅增加。2008年中國對沙特和阿聯酋的貿易增長幅度分別達到64.7%和40.5%,是我國十大貿易伙伴中增幅最大的。

(三)我國對非洲的進出口變化。

在成功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兩年后,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和落實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政府所提出的八項舉措,中非經貿關系迅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的重要的貿易伙伴,為非洲經濟的發展作了重要的貢獻。2007年以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肆虐蔓延,給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由于經濟結構單一,非洲對西方國家的援助和外資的依賴性強。西方國家忙于應付經濟危機,減少了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同時政局的不穩和石油價格的下跌,使外資抽逃,非洲經濟發展嚴重受挫,經濟增長放緩。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對非洲的承包工程和投資都大幅增長,帶動中非經貿關系穩定增長,2008年中非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1068.4億美元,同比增長45.1%,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上升至4.2%。我國對非洲的重要貿易伙伴依序是安哥拉、南非、蘇丹、埃及、尼日利亞、剛果(布)、利比亞、摩洛哥、赤道幾內亞和貝寧。

(四)我國同歐洲的貿易關系。

歐洲是我國在亞洲外最大的貿易來源地,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達到20%。2008年我國對歐洲的貿易突破5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我國對歐洲的主要貿易伙伴依序是德國、俄羅斯、荷蘭、英國、法國和意大利。2008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歐洲經濟出現衰退,但經濟實力和基本面是好的,我國對歐洲的貿易保持穩定的增長,增幅達到19.5%。2008年中國和歐盟雙方領導人從中歐關系發展大局出發,決定建立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機制,為發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注入了新動力。歐盟是我國對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2008年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額達到4255.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20%,占對外貿易的比重為17%。受世界經濟危機的牽連,冰島經濟面臨支付危機和破產,國內需求萎縮,我國對冰島的出口僅增長0.8%,進口下降1.2%。獨聯體是我國的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地區,2008年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實體經濟受到牽連,區內經濟增長放緩,國內通脹率大幅上漲,貿易保護措施加強,中國共遭受5個獨聯體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9起,反傾銷調查6起,保障措施調查3起,涉案金額3億美元。

(五)我國對拉美的貿易關系。

2008年全球其他地區都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而陷入衰退,唯獨拉丁美洲的經濟一枝獨秀,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超過5300億美元(第三季度末),地區經濟2003年以來連續六年年均增長5%,2007年增長4.6%。拉美一直是中國市場多元化戰略的發展重點,是中國資源性產品和能源進口的主要來源地。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拉經貿合作關系穩步發展,2008年,我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高層領導人互訪頻繁,并簽署了多項政府間協議和企業合作協議,11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經貿合作是中拉關系未來發展的核心和重點。中拉自貿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快,大大推動了中拉經貿關系的發展,2008年4月,中國與智利正式簽署服務貿易協定;中國與哥斯達黎加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已經正式啟動;中秘雙邊已經完成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并將于2009年正式簽署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協定。2008年中拉貿易額達到1433.9億美元,同比增長近40%,中國在拉美的主要貿易伙伴依序為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委內瑞拉。2008年中國對拉美其他國家如巴哈馬、厄瓜多爾、烏拉圭、巴拉圭的經貿易關系發展順利,進出口貿易有較大幅增長。但是對古巴的進出口貿易則由于古巴發生的特大自然災害的影響下降1.3%,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下降19%。

(六)我國和北美洲的貿易關系變化。

2008年北美的經濟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金融危機席卷整個北美洲。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加深,經濟出現衰退,2008年三季度美國經濟出現2001年以來最大幅度的下降,實體經濟受到牽連,美國的汽車三巨頭面臨重組和倒閉,國內消費急劇萎縮,進出口大幅下降。作為美國在北美自貿區的重要伙伴加拿大經濟也受到嚴重的牽連,經濟增長放緩,出口減少,國內需求萎縮。2008年中國對北美洲貿易同2007年相比增長進一步放緩,占中國對外貿易比重進一步下降,對美國貿易增長放緩至10.5%,對加拿大放緩至13.8%。隨著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預計2009年中國對北美洲貿易增速進一步下降,可能會出現負增長。(七)我國和大洋洲的貿易關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澳洲,澳大利亞金融體系受到一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6期定程度的沖擊,經濟增長放緩,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下滑0.5%,出現八年來的首次萎縮。中國同澳洲的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政府很重視同澳州的貿易關系,加快了同澳州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2008年4月7日中國同新西蘭政府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正在加快同澳大利亞進行自貿區建設的談判。2008年舉行了三輪自貿區談判,在2008年12月舉行的第13輪中澳自貿區談判中雙方就FTA框架內容、貨物貿易市場準入、專業服務、金融和教育服務、知識產權、投資等問題進行了磋商。2008年中國和澳洲的貿易大幅增長,增幅達到33.3%,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上升至2.6%,中國同澳大利亞貿易保持高速增長,增幅達到了36%,同新西蘭貿易增幅略微放緩。2009年預計中澳經貿關系將保持高速增長。

二、機遇和挑戰

(一)世界經濟危機帶來新一輪產業轉移將進一步鞏固我國以亞太為中心的貿易格局。

亞太貿易體系目前已經形成,這個體系是使用亞洲的廉價動力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降低生產成本,為亞洲外的市場提供服務。隨著中國實力的崛起和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將成為亞洲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并且將擁有更大的主動權。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近幾年我國對亞洲和北美的貿易增幅低于外貿平均增長幅度,我國對亞洲和北美的貿易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在下降,我國對拉美的貿易增幅大于對外貿易的平均增長水平,對拉美貿易占比不斷增加。盡管2008年我國對亞太地區進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從2005年78%降至77%,其中出口占比從2005年的75.8%降至72.2%,進口占比從2005年的82.2%降至%80%,但由于歷史、地緣、傳統、投資偏好、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和我國在亞太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快等因素,亞太地區不僅仍將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主要地區,而且隨著美國、日本、韓國對我國的高新技術的產業轉移,我國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分工水平將不斷提高和深化,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將進一步提高和擴大。

(二)我國和其他“金磚”國家間的經濟關系相互依存度越來越大。任何一國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同“金磚”三國的垂直型水平分工將進一步加強。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能源和礦產品,而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則需要從我國進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我國同印度、俄羅斯、巴西的貿易近年悄然增長。2008年我國對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進出口貿易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分別為從2005年的1%上升到2%、從2%上升到2.2%和從1%上升到1.9%。近幾年國際市場石油和鐵礦石價格上漲對我國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巴西的淡水河谷把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印度也通過加征鐵礦石出口關稅提高了我國進口鐵礦石的成本。

(三)作為拉美、非洲和澳洲日益重要的貿易伙伴。我國對其經濟的影響將進一步加大。

中國對拉美、非洲和澳洲進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即出口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進口礦產品、能源和農產品。2004年,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拉丁美洲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中拉貿易在2005年達到500億美元,2007年跨過了1000億美元的大關,2008年達到1434億美元,同2007年相比增長近40%,占中國進出口的比重為5.6%。近幾年根據美洲國家發展銀行統計,拉丁美洲向中國的出口大幅增長。拉美的一些經濟大國如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對中國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85%。中國是秘魯和巴西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是智利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是阿根廷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在澳洲,中國日益成為澳大利亞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的進口為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機遇。在非洲,中國同非洲的經濟合作對非洲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加大,也已取代了日本成為非洲國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四)世界性經濟危機后,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將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和領先地位。但我國同美國、歐盟和日本之間國際分工層次將得到調整。

進一步廣化、深化和合理化。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貿易長期處在貿易不平衡的不正常狀況,這對雙邊經貿關系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在經濟危機中,雙方應加強國際間政策的協調力度,調整產業結構,使雙方的分工向廣化和和深化發展,朝著有利于雙邊經濟發展的均衡的貿易結構目標發展。我國同美國、歐盟和日本同其他的貿易伙伴關系不一樣,由于承接了日本等國國際產業間的一次又一次的轉移,我國與美國、歐盟和日太在國際分工中逐漸形成水平型分工,進出口商品結構相似,但價格差別較大,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出口產品價格、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低。近幾年我國政府推行加工貿易升級換代的政策,將推動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逐漸提高,但是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落后,我國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層次的狀況將是長期的。

(五)隨著中國和拉美、非洲貿易的迅速擴大,貿易不平衡將成為我國與拉美、非洲和周邊國家及地區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隨著我國對拉美、非洲和周邊國家及地區的投資和貿易迅速增加,其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將日漸凸顯。拉美和非洲國家及地區將逐漸成為我國出口發展的重點地區,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逐漸上升。拉美、非洲和我國周邊市場的消費水平較低,對我國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依賴性較強,我國對拉美、非洲的礦產品和能源進口將大幅增加,這種貿易結構將使我國對拉美、非洲的貿易不平衡日益嚴重,同他們的貿易摩擦會進一步增加。

(六)在西方國家對華貿易政策調整中的貿易保護傾向值得關注。

世界金融危機以來,隨著中國在世界政治和經濟地位的進一步提高,西方國家政府因國內各黨派對中國的態度尖銳對立而經常調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其對中國貿易政策有時甚至朝不利于我國的貿易保護方向發展。在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過去對中國的政策是錯誤的,調整了對中國的政策,放寬了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但是迫于壓力對中國的政策仍然會有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傾向。美國政界人士不斷鼓吹中國威脅論,要求其政府在人民幣升值、人權和環保等方面對中國政府施壓以抑制中國在亞洲日益擴大的影響。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表示,中國應當改變經濟增長政策,減少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使中美貿易均衡發展。雖然歐盟已經放寬了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但作為一個封閉的市場,為了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維護區域經濟的利益,歐盟內部區域貿易保護的傾向會更為嚴重,排他性更強。由于日本政府近幾年調整了對華政策,兩國的政治關系回暖,中日經貿關系進入了健康快速發展階段。但是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仍然會追隨美國在知識產權等方面對中國施壓,并實施貿易保護政策。

三、建議和對策

(一)堅持“雙贏”、“共贏”的合作原則。

我國的全球合作和區域合作的原則是在發展、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現對我國和貿易伙伴都有利的“雙贏”和“共贏”的目標。我國同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經濟關系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一國經濟出現問題,其他國家也會受到牽連。應該轉換我國對外貿易的指導思想,運用人民幣匯率政策、進口管理手段、利率政策等宏觀經濟手段鼓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6期勵進口,積極解決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促進中國同美國、歐盟和日本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通過引進外資政策的調整和進口體制的改革,同美國、歐盟和日本建立一種和諧發展的新型多層次國際分工體系,美國、歐盟和日本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從不同角度對我國出口高技術和設備,而我國則對他們出口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各取所需進而帶動我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

(二)建立有效的多層次的雙邊協調機制,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協調。

我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是垂直分工,雙方在合作中都將得到最大的比較利益,在經濟合作中應進行協調合作,實現合作共贏。因此,應建立國家間、中介組織間和企業間的協調機制和通報機制。通過雙邊政府和民間組織積極有效地進行協調,對產品市場、資源市場和信息市場有效、節約、有秩序地充分開發和利用,發揮彼此的長處,進行更多層次的國際分工。

(三)進一步完善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產品市場、國別市場以及投資市場多元化戰略。

近年來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對華貿易摩擦數量增加而且發展中國家對我國貿易摩擦也呈現上升趨勢。我國應該從產生貿易摩擦的原因著手,進一步完善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出口市場結構,使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進一步細化,逐步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的水平和地位。我們應建立全球貿易市場均衡發展戰略,避免過度依賴某些市場某些出口商品,在鞏固傳統的亞洲和北美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歐洲、拉美和非洲市場,加強“金磚四國”間、中國和獨聯體、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等合作。加強并深化對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市場調研,完善中介服務,擴大對外經貿往來的廣度和深度,推進貿易和投資多元化戰略。加大與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發展中經濟體區內貿易和投資的比重,開拓具有替代性的進出口市場。大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節能環保技術,不斷提高我國商品市場的占有率。公務員之家

(四)積極維護和推動自由貿易,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是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重大進展。在國際貿易保護傾向嚴重的經濟衰退時期,中國應積極加強同多邊體制合作,積極推動重啟多哈回合的談判,積極參與20國峰會,維護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進建立平等、公正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加快與亞太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進程,推動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中日韓東盟自貿區和亞洲經濟聯盟,最終建立亞洲貨幣區,實現亞洲統一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