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克思經濟學論綱
時間:2022-03-13 02:41:00
導語:新馬克思經濟學論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概要地闡述了作者多年來致力于馬克思經濟學創新所取得的思想成果。作者建立了以“自主勞動”、“社本”、“需要價值”這樣三個全新范疇為基礎的新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以其提出的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公式為總綱,以自主勞動為基本范疇、社本為基礎范疇、需要價值為中心范疇。論證了需要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構筑了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理的新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體系框架。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創新自主勞動社本需要價值
一、引言
從1981年起23年來,筆者持續地致力于馬克思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這就是從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出發,運用馬克思經濟學的方法、邏輯和基本原理,來解釋實踐中的現象,提煉出新的經濟范疇并組成體系?,F在,筆者將這一嶄新的經濟理論稱為“新馬克思經濟學”。這一思想體系,主要反映在筆者以下主要著作中:《新成本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需要價值理論》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社本論》②(人民出版社,2000年);《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學界正在努力從事經濟理論創新,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作為“富國裕民論”的新馬克思經濟學,只是一種探索。我的這種探索的目的,在于富國裕民,在于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所以,新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方式及其基本規律。
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處于貧困狀態,已成為一門僵化的教條化的庸俗
我探索作為新馬克思經濟學的社會主義經濟新原理,力圖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堅持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對立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因而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應該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共性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性的統一;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把社會主義經濟范疇當作隨實踐中的經濟關系變動而變動的東西,亦即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互相關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東西,而是被看作可變的東西的時候,它們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會同樣發生變化和變形,我們不能把它們限定在僵硬的定義中,而是要在它們的歷史的或邏輯的形成過程中加以闡明?!雹谝虼?,必須反對形而上學和教條主義,破除以往從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僵死定義出發的研究方法,而從實際出發,對經濟改革中出現的新型經濟關系作出理論概括;三、對以往的社會主義經濟范疇必須進行揚棄,即批判地繼承,改造舊范疇,創立新范疇。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的難點和關鍵,在于建立新的經濟范疇并組織成科學的體系,為此必須提出新的見解?!耙婚T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雹劢洕茖W同樣如此。
二、研究對象的變革:由所有制轉到生產方式
傳統政治經濟學否認經濟范疇的兩重性,脫離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而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特殊,所以是“所有制學”。這個基本理論錯誤,導致了離開生產力來空談所有制的形而上學觀點。把市場經濟生產形式與公有制長期對立起來,在實踐中否定社會主義是市場經濟,無不也與這一理論失誤有關。
新馬克思經濟學與傳統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區別之一,是在研究對象上實行了徹底變革:由孤立地研究所有制轉向研究生產方式。
我把兩種研究對象的區別列出下表,以便說明。
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形式(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生產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生產關系一般(勞動交換關系)生產關系特殊(勞動支配關系)——所有制(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生產方式生產形式產品經濟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有制私有制特殊的研究對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
由此可見,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形式和所有制兩方面,而生產形式屬于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生產形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一般。單純研究所有制的傳統理論,拋開了生產形式從拋開了生產力的研究。為什么傳統理論長期離開生產力?我們的這一探討說明:傳統政治經濟學一開始就走入歧途,因為其研究對象是錯誤的。
從上面這一表中可以看到,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形式和所有制兩方面,生產形式和所有制又都有自己的分類。公有制是所有制的一種類型,完全可以與生產形式的某一類型相結合。和市場經濟結合,就結成一種特殊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我認為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的對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方式”。
這樣,就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的對象。因為在這個命題中,“市場經濟”是生產形式,“社會主義”是特殊的所有制,兩方面統一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傳統政治經濟學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并與社會主義相對立;把計劃經濟等同于公有制;把共產主義等同于產品經濟。這是嚴重的邏輯混亂和理論錯誤,因為沒有劃清生產力、生產關系一般、生產關系特殊;生產形式與所有制的界限,現在已經到了廓清混亂的時候。
三、新理論體系以“需要一般”作為始點范疇
新理論的宗旨在于富國裕民,富社會主義國家,裕全體勞動人民。
范疇“需要價值”是社會主義財富的抽象形式,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由我所確立的新價值載體。研究富國裕民,就必須研究需要價值的運動規律。
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始終不變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預付社本生產最大限度的需要價值,這是社會主義致富的真諦。只有通過商品生產,用最少的費用生產更多的物質財富,以滿足自主聯合勞動者生存和全面發展多樣化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國家和人民日益富裕起來?!罢嬲呢敻辉谟谟帽M量少的價值創造出盡量多的使用價值,換句話說,就是在盡量少的勞動時間里創造出盡量豐富的物質財富?!?。①
我把富國裕民作為新理論體系的目的,首先必須從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要出發,人及其需要是出發點。我把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要,稱為“自主需要”即自主聯合勞動者的自身需要,這已是需要的社會主義社會形式。自主需要是一個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它表現需要的社會主義特性。但只有認識了需要的一般性質,才能把握需要的特殊性質。因此,新體系以“需要一般”為起點。“需要一般”是一個最低層次的一般勞動過程范疇。所以,我把“需要一般”,即作為經濟范疇的人的需要的最簡單的規定,當作為新體系的邏輯起點。
傳統理論體系總是把社會主義公有制作為整個體系的出發點,當作始點范疇。認為所謂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由兩種公制決定的;所謂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都是由公有制演繹出來的。其實,這個出發點是錯誤的,是倒果為因。因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具有復雜的規定性的總體,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從它出發,等于從生產關系總和出發。很顯然,這是違背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的科學方法的。這導致了將公有制變成空洞無物的概念。
有鑒于此,近年來一些同志改從社會主義商品出發,套用《資本論》的始點范疇。這也未必合理。其實,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商品出發,只是從現象或形式來說的。商品的特征是有價值,而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所以,實際上馬克思是從勞動和勞動的二重性出發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是自主勞動,這是由勞動的特殊社會形式決定的。社會主義商品已經是社會分工、交換、勞動一般、自主勞動等多重規定的綜合,因而不是最簡單的規定??梢娚鐣髁x商品不應是理論體系的出發點。
于是,有的同志主張從勞動范疇出發建立理論體系。當然,勞動一般是一個最普遍的規定,但是,勞動一般還不是最簡單的抽象。因為勞動并不是目的本身,
而只是人類滿足需要的一種手段。應把目的本身作為起點。抽掉了手段,目的照樣存在,而抽掉了目的本身,手段就不存在。勞動是滿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假如人沒有需要或需要可以通過別的手段得到滿足,勞動就成為多余的。可見,勞動是由需要引起的,只有人的需要才是最本源的東西。人的需要表現為一種最始初的自然必然性。人一生下來,首先是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梢?,從勞動出發,也是不合理的。
只有“需要一般”,才是社會主義新理論經濟學的始點范疇。這是因為:第一,它是最簡單的規定,是最單純、最少規定性的范疇;第二,它是最一般的范疇,是其他復雜規定共有的最普遍的規定;第三,它是最始初、最本源的范疇。它不以其它經濟關系為前提,是最少規定性的范疇,根源于人本身的生理要求??傊靶枰话恪笔亲詈唵?、最單純、最一般的始初經濟范疇。它應當是社會主義新理論經濟學體系的起點,因而“需要一般”是需要價值理論體系的始點范疇。
新的理論體系的整體是一個圓圈或循環。這就是:以需要一般作為起點,從需要出發,必然引出自主需要與生產力的矛盾,因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和致富的根本途徑。通過需要價值的再生產而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自主需要得以滿足,同時創造出新的需要,又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
展。從需要出發,又回到需要。這種矛盾運動永無止境。理論的發展達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四、社會主義商品的一般性與特殊性
我從1981年起就提出一種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新見解,可以概括為:“社會主義商品的價值構成與資本主義商品的價值構成的區別,在于c+(v+m)與(c+v)+m的區別;因而社會主義成本范疇和資本主義成本范疇在于c與(c+v)的區別。這表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生產的特點和兩種不同的生產關系的根本區別。”①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和經濟改革的發展,各種新成本論的實踐形式使這一觀點得到了驗證。這種觀點一旦確立,勢必要引起整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變革。因為商品價值構成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形式的基因。這種新的基因,包含在作為自主聯合勞動的產品的商品中。
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商品是社會主義財富的原素形成。但是,這種商品是具有社會主義社會形式商品,而不僅是一般商品。社會主義商品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細胞。
社會主義商品,是商品一般和商品特殊的統一。作為一般勞動過程范疇的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形式范疇的商品,是不同社會形式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商品和社會主義商品的共性,都是用于交換的社會化勞動的產品,這是相同的。馬克思指出了這種商品一般的性質:“作為商品流通的產品,不論是在什么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不論是在原始共同體的基礎上,還是在奴隸生產的基礎上,還是在小農民和小市民的生產基礎上,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都不會改變自己作為商品的性質;作為商品,它們都要經歷交換過程和隨之發生的形態變化。”①在這種共性基礎上的根本區別,在于資本主義商品是雇傭勞動的產品,社會主義商品是自主勞動的產品,這是兩者的特性。
社會主義商品的一般性,是由社會分工決定的。因為社會分工就是不同質的有用勞動體系。社會分工使生產者從事的有用具體勞動及所生產的使用價值成為單方面的,而生產者用于滿足需要的使用價值是多方面的。要滿足需要,就必須進行交換。用于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因為“分工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②馬克思認為,作為一切市場經濟的基礎的社會分工,是生產力范疇的范疇,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切范疇的范疇。”③社會分工使一人為大家勞動,而大家為一人勞動。馬克思說:“自從分工確立之后,屬于某一個人的商品的交換價值,就表現為這個人所能買到的別人的商品,也就表現為這些商品中包含的別人的勞動的量,即物化了的別人的勞動的量。而別人勞動的這個量等于他自己的商品中包含的勞動量?!雹苓@同樣是社會主義商品的共性。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商品的特性,是由勞動的社會主義的社會形式即“自主勞動”這一新的經濟范疇是由巫繼學和作者率先提出的,它是指社會主義條件下作為人的自主活動的勞動,即勞動的社會主義的社會形式,是雇傭勞動的對立面。[1][3]所決定的。自主勞動是雇傭勞動的對立物,自主勞動就是勞動解放。本來,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勞動,是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是社會的主人。然而,在私有制社會里,勞動發生了異化,勞動者反而成為被奴役的奴隸。經過對剝奪者的剝奪而建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使勞動者重新成為社會生產的主人,“獲得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這種自主活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揮”。⑤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勞動者受生產資料奴役的反常現象,“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而成為了解放人的手段”。①勞動普遍化,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的主體,勞動成為人的平等權利和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這就是自主勞動的特征。社會主義社會在本質上就是自主勞動的社會。因而,自主勞動關系,是貫穿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最本質的聯系。這就是說,只有使勞動成為自主勞動,社會主義才能成為社會主義。
自主勞動就是承認生產勞動中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就是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自主勞動與雇傭勞動的根本區別就在這里。馬克思強調指出:“如果工人居于統治地位,如果他們能夠為自己而生產,他們就會很快地,并且不費很大力量地把資本提到(用庸俗經濟學家的話來說)他們自己的需要的水平。重大的差別就在于:是現有的生產資料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從而它們只有在工人必須為他們的雇主增加剩余價值和剩余產品的情況下才能被工人所使用,是這些生產資料使用他們工人,還是工人作為主體使用生產資料這個客體來為自己生產財富?!雹谫Y本主義勞動即雇傭勞動,就是生產資料變成資本,作為生產的主體而來統治工人,工人淪落為生產的客體,處于被自己手的產物統治的地位。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統治雇傭工人,工人進行雇傭勞動。社會主義就是勞動解放。勞動者成為生產的主體,來統治和使用生產資料這個客體,為勞動者自己生產財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使生產資料變為勞動者公共的財富,真正成為自主勞動的物質條件。同時,勞動者成為自主聯合勞動者,他們使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來追加新的勞動,為自己謀福利。所以,資本的統治,可以歸結為死勞動對活勞動的統治,即勞動異化;勞動者的統治,可以歸結為活勞動統治死勞動,即勞動解放。前者是雇傭勞動,后者是自主勞動。
資本主義勞動是雇傭的聯合勞動,社會主義勞動是自主的聯合勞動。在這里,聯合勞動是共性,區別在于雇傭勞動和自主勞動。雇傭勞動和自主勞動是勞動的不同社會形式。聯合勞動就是社會化勞動,“一旦人們以某種方式彼此為對方勞動,他們的勞動也就取得社會的形式?!雹勐摵蟿趧邮怯煞止さ陌l展所造成并隨分工而發展的。
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商品,正是這種自主聯合勞動的產品。這種產品由社會分工決定了要轉化商品。這種社會主義商品的特性,正是由勞動的社會主義性質即自主勞動所決定的。因此,社會分工決定社會主義商品的商品性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決定商品的社會主義性質。資本主義商品是雇傭勞動的產品,即資本的產品,而社會主義商品則是自主勞動的產品。
五、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的特點
作為自主聯合勞動產品的商品,它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在商品價值的內部構造上,通常叫作價值構成。自主勞動的性質必然要體現在商品價值構成的特點上。因為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這種特點表現為價值的內部結構。價值的共性,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凝結,它并不能體現勞動的社會性質。作為自主勞動的產品,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商品價值具有自己特殊的結構。這種社會主義商品價值的特殊構成,就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因。正如生物細胞的基因決定了發育完善的豐富的龐大有機體的特性一樣,社會主義價值構成的特點,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及反映這個體系的運動規律的理論體系的特點。
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價值的特殊構成呢?就是我所提出的這樣一個公式:W=c+(v+m),v+m=n,n=n1+n2+n3,因而W=c+n=c+(n1+n2+n3)。在這里,W表示社會主義商品價值,c表示所費社本的補償價值,v表示個人需要價值,m表示公共需要價值;n表示需要價值,n1表示社會收入,n2表示集體收入,n3表示個人收入,因而n也表示社會主義收入的總體。社會主義商品價值就是由社本價值加需要價值所組成。
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從生產一般看,勞動分為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生產勞動分為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活勞動分為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當產品轉化為商品后,勞動就表現為價值。因為價值公式W=c+v+m,就體現物化勞動(c)、必要勞動(v)、剩余勞動(m)。把必要價值當作一般必要勞動的凝結,剩余價值當作一般剩余勞動的凝結,商品價值W=轉移價值(c)+必要價值(v)+剩余價值(m)。當然,這只是一個價值構成的一般公式,然而它是市場經濟體系的理論基礎。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勞動成為雇傭勞動,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都是商品,一般必要價值轉化為資本主義必要價值,形成“工資”即“可變資本”范疇。因而,這個一般公式轉化為資本主義價值構成公式,即W=c+(v+m)。c是不變資本、v是可變資本、m是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商品價值表現為資本價值加資本主義剩余價值。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勞動已成為自主勞動,活勞動獨立化為一個整體,勞動者成為生產主體,一般必要價值不能夠也沒有必要轉化為資本主義必要價值,而只能轉化為社會主義個人需要價值,從而成為勞動者個人勞動收入,滿足個體及家庭生存發展的需要。勞動成為取得這種個人收入的唯一來源和量的確定尺度。因此,這個一般價值構成公式就轉化為社會主義構成公式,即W=c+(w+m)。這就是社會主義商品價值等于社會主義資金價值加社會主義收入。這里的關鍵,是必要勞動不再并入物化勞動,而并入活勞動。這是自主勞動范疇的本質要求。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自主勞動使一般必要勞動和一般剩余勞動都成為勞動者必要的勞動,即都是社會主義必要勞動。馬克思指出,公有制的建立將會使剩余勞動那部分勞動列入必要勞動部分,因而必要勞動的范圍擴大到整個活勞動部分。馬克思說:“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形式,才允許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勞動上。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范圍。一方面,是因為工人的生活條件日益豐富,他們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即形成社會準備基金和社會積累基金所必要的勞動。”①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之后,一般剩余勞動就轉化為必要勞動,從而一般剩余價值就轉化為必要價值。但這種“必要價值”已經是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而不再是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了。這種必要價值體現了自主勞動的社會性質,從而成為社會主義必要價值。社會主義必要價值包括由一般必要價值和一般剩余價值轉化來的兩個部分即(v+m)。然而它們首先是一個整體,作為一個獨立范疇出現。因此,我把它叫作“社會主義必要價值”,即
“需要價值”,用n表示。②社會主義商品價值就由社本價值加需要價值這兩部分構成,即W=c+n??梢姡谏鐣髁x條件下,由于勞動的自主性質,一般必要勞動并入活勞動,與一般剩余勞動并入必要勞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總之,商品價值中的v與m部分相互結合為一個新的經濟范疇了?!吧鐣髁x必要價值”即“需要價值”這一新范疇的形成,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這一范疇是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特征的最高理論概括。
可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全部勞動獲得了必要勞動的性質。社會主義必要勞動在實質上是自主勞動,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為勞動者自己的利益所進行的勞動。但是,由于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劃分是人類一切社會勞動的共性,因而社會主義必要勞動仍然應劃分為兩個部分:由必要勞動轉化成的個人必要勞動和由剩余勞動轉化成的公共必要勞動,相應地表現為公共必要價值(m)與個人必要價值(v)。而且,因為是公有制,個人利益必須服從于整體利益,在公共必要勞動與個人必要勞動這對非對抗性的矛盾中,公共必要勞動居于矛盾的主導地位,因而個人必要勞動要服從公共必要勞動。這種關系,體現在社會主義必要價值即需要價值的內部的結構上,就是個人需要價值要服從公共需要價值的排列次序。這個次序為(m+v),即表現為m在前而v在后。因為只有作了各種必要的社會扣除從而保證公制生產的基礎以后,才有個人消費資料的分配。因而,社會主義價值構成必須進一步修正為W=c+(m+v)的公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社會勞動成為間接的而不是
直接的社會勞動,必須通過社會中各個具有獨立經濟職能的經濟單位來實現。因而公共自主勞動劃分為兩個層次:全社會范疇的整體勞動和企業范圍的局部勞動,公共需要價值(m)必須相應地劃分為n1和n2兩個部分。n1表示公共需要價值中的國家需要價值;n2表示公共需要價值中的企業需要價值。個人需要價值v就是n3,它體現個人必要勞動。自主聯合勞動應該劃分為整體勞動、局部勞動、個人勞動三個層次,統一于社會主義自主聯合勞動??梢?,社會主義自主聯合勞動內部具有一個三層結構問題。因此,需要價值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n=n1+n2+n3。這三部分需要價值,體現自主聯合勞動的三個層次。同時,它又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利益的三個層次,即n1體現國家利益,n2體現集體利益,n3體現個人利益。這三方面的利益統一于勞動者自己的利益,即自主利益。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這三方面的利益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存在內部矛盾,必須兼顧。正確處理這些內部矛盾,從而正確處理價值的n1、n2、n3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的核心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價值構成公式必須再作進一步修正為:W=c+(n1+n2+n3)。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通過發展生產來最大限度地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是勞動普遍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從而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但是,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消費品是商品。商品生產是為交換價值進行的生產,使用價值不過是價值的載體。沒有更多的貨幣,滿足需要只是一句空話。資本家的剩余產品不能滿足資本家的需要,無限制地追求資本增殖剩余價值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才能不斷滿足資本家的需要??梢姡袌鼋洕鷹l件下,社會生產目的必須落實到商品價值的一個特定部分上。我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應落實到需要價值上。需要價值正是滿足勞動者整體、局部、個人需要的產品的價值實體。這種用于滿足自主勞動者的需要的價值部分,我把它稱作“需要價值”。需要價值不斷增長,國家富裕、企業發展、個人幸福。需要價值日益減少,則國弱民窮。需要價值是自主聯合勞動創造的新價值,是社會主義社會各種收入的源泉。需要價值表現為企業創造的凈產值,其總和也就是國民收入。這部分價值,決定著社會基金、企業基金和個人消費基金的規模,制約整個積累與消費的水平。因此,需要價值正是滿足需要的,它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生產、實現盡可能多的需要價值,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唯一目的和決定性的動機。為需要價值而進行的生產是無限的,這種無限性是由價值生產的本性,即追求同質異量的貨幣所決定的。可見,無限追求需要價值,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動力源。從而需要價值就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轉軸心??傊?,需要價值就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樣,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就落實到價值的一個部分上面,從而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市場經濟生產形式具體地統一在一個新范疇中?!靶枰獌r值規律”就是成為社會主義生產的基本規律。
“資金”是一個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它就是處于再生產過程中用于生產價值的價值?!百Y金”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結合,就轉化為表現社會主義特點的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可以叫作“社本”,即社會主義之“本”,也就是公有生產資料。這樣,我們又對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公式作最后修正:W=c+n=c+(n1+n2+n3),即社會主義商品價值等于社本價值加需要價值(包括公共需要價值和個人需要價值)。由于“需要價值”是自主聯合勞動所取得的成果,所以表現為社會主義的收入,社會主義商品價值又等于社本加收入。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社會主義的收入。自主聯合勞動者運用最小限度的社本生產最大限度的需要價值的無限運動,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還必須指出,社本與社會主義成本價格之間的關系,需要價值與收入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家需要價值與國家收入、集體需要價值與企業收入、個人需要價值與個人收入之間的關系,是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前者是就價值實體而言,后者是就貨幣價格而言;后者是前者的轉化形式或現象形態。
六、需要價值:新理論體系的中心范疇
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方式,要把商品的一般性從而市場經濟的一般性作為前提和立論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貨幣”中,分析了這種一般性。不過,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并不是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我認為應該是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根源于社會分工。我就市場經濟一般作出了新的分析,從而把勞動價值論當作市場經濟一般的原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前提和立論基礎。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生產的自然生理體系,而價值規律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就是市場經濟的生理機制原理。它們是屬于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而與社會經濟形式無關。馬克思把市場經濟一般稱作“社會分工制度”,①即體制。社會分工是市場經濟一般的同義語,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過程。
但是,分析社會主義經濟關系還要在承認市場經濟一般的前提下,著重分析其社會性質或形式,即從社會主義商品的特殊價值構成出發。因為這個價值構成里面包含著全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本因素。在我的公式W=c+n中,價值c部分歸結為社本成本價格,而價值n部分是需要價值,即社會主義收入。在市場經濟形式中,需要價值表現為商品價格中超過成本價格的增加額。需要價值作為全部預付社本的增加額,從而取得了需要價值的各種轉化形式。這是需要價值發生轉形的必然性。
自主聯合勞動者使用同量社本可以生產不同量的需要價值,因而需要價值的生產有一個經濟效益問題?;顒趧觿撛煨聝r值,但活勞動必須借助于物化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如果活勞動是新價值之父,物化勞動就是其母。因而活勞動與物化勞動之間具有必然聯系。我把社本與需要價值的比率叫作“需要價值率”,用公式表示為n'=n/c。它表示自主聯合勞動創造需要價值的效率。制約這種效率的有多種因素。由于需要價值率表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實現的程度,因而必須不斷提高需要價值率。從企業來講,就是一方面盡量降低生產的物質耗費,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是社會主義增產節約規律。這個規律是由需要價值規律這個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所決定的。
需要價值率,在企業具體化為資金凈產值率(d/c)。提高資金凈產值率是企業的生命線。凈產值或凈收入是企業的“牛鼻子”,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指標。每個企業都竭力提高資金凈產值率。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通過競爭,必然形成平均凈產值率。這種均衡的作用使等量社本要求得到等量凈產值。從而凈產值量就會與需要價值量發生背離。部門平均凈產值的計算,則是用所用社本乘以平均社本凈產值率得出。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新的社會主義生產價格公式,它等于成本價格(c)加平均凈產值,即:w=h+d。這種新的生產價格總量,與社會商品價值總量是一致的,因為全社會的活勞動總量在一定時期內總是一定的。這種新的社會主義生產價格,體現了勞動平等和自主勞動者占有社本和收入的平等權利。新的生產價格成為調節社會主義利益和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重要杠桿。
在這個基礎上,平均凈產值的各個部分,再分別轉化為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個人收入的各種具體形式。社本同樣轉化為各種具體形式。這些紛繁復雜的形式,組合成社會主義社會表面各種經濟現象。
需要價值范疇是體現社會主義經濟本質聯系的基本范疇,它貫穿于社會主義經濟運動全部過程。它的運動是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主線。社會主義再生產總過程,本質上就是需要價值的生產、實現、分配、消費過程。這種過程寄寓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之中。社會主義再生產總過程,是擴大商品再生產的勞動過程和需要價值擴大再生產的統一,同時又是需要價值擴大再生產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擴大再生產的統一。社會主義再生產又是社本的擴大再生產。公共需要價值是社本不斷增殖從而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源泉??梢?,需要價值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軸心,也就是社會主義新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或中心。
經濟體制是以經濟杠桿體系為基礎和運轉條件的,經濟杠桿則是以經濟范疇為基礎的。從我對社會主義商品價值結構的分析出發,就有可能更新整個經濟范疇體系。因為一切經濟范疇是從c、v、m演變而成的,都不過是c、v、m的不同排列組合和不同轉化形式而已。又因為一切經濟范疇都具有兩重性:作為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和作為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亦即作為生產形式的范疇和作為生產關系特殊的范疇,而且是兩者的統一。只要我們準確把握住經濟范疇的共性,努力從實際出發去開掘經濟范疇的特性,即社會形式,就有可能對范疇進行揚棄。只有從根本上更新范疇體系,新的理論體系才能建立。進而,就可以創造新的經濟杠桿系統,建立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在此之前就著手建立經濟運行機制,無疑是困難的。我所闡明的社本和需要價值理論,由于以自主勞動為前提,由c+n公式確立了社本和需要價值兩個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范疇,為整個新的經濟范疇體系奠下了基礎,因而可能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種新體系。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公式W=c+n,n=n1+n2+n3,使我們找到了社會主義經濟范疇的社會性質的基因。因而這一公式就成為理解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范疇體系的社會形式的樞紐。
作為生產力范疇的社會分工不會消滅,只會發展。社會分工與共產主義公有制相結合,就是共產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價值規律。同樣是共產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不過這個范疇會發展為新的階段,因而會具有某些新特征。需要價值不斷增長的規律,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經濟規律。人類最美好的理想社會,只有隨著分工的發展,隨著需要價值的不斷增長才能實現。
他的這一思想我一直是依據馬克思關于經濟范疇兩重性的論述進行分析的。馬克思說:“就勞動過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單純過程來說,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對于這個過程的一切社會發展形式來說都是共同的。但勞動過程的每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都會進一步發展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形式。”①我們正是將社會主義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共性與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殊性的辯證統一來理解的?;蛟S,這種理解正是社會主義新理論經濟學得以尋找到出路的關鍵。
作為富國裕民的新經濟學,旨在尋求通過新的途徑來完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并向共產主義過渡。我提出的新的范疇體系,是在一般勞動過程范疇體系上穿上了一件社會主義的社會形式的外衣。這個新體系可簡單圖示如下:
〖JZ〗需要價值理論體系圖示
需要需要一般
利益利益一般
自主利益(利益的社會主義形式)
自主需要(需要的社會主義形式)
勞動勞動一般
價值價值構成一般:c+v+m
社會主義價值構成:c+n
自主勞動(勞動的社會主義形式)
價值的社會主義形式社本價值
所用社本價值(C)所費社本價值(c)
需要價值(n)公共需要價值
社會需要價值(n1)
集體需要價值(n2)
個人需要價值(n3)
新生產價格社會主義成本價格(h)
平均凈產值(〖AKd-〗)公共收入國家收入(d1)企業收入(d2)〖JB
)〗個人收入(d3)
我已從兩個方面說明需要價值的由來。一方面是從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來說明。我指出,需要價值范疇的確立,是馬克思需要范疇發展的邏輯結果。我在有關著作中作了這種發掘和探索。也就是說,需要價值是個嶄新的范疇,但它是從馬克思理論中開掘出來的。另一方面,我從我國經濟理論界的探索中,說明了需要價值這一理論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需要,是人對生活資料的需求。勞動是滿足需要的手段?!靶枰弊鳛橐粋€經濟范疇,正象勞動、分工、交換價值等范疇一樣,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礎范疇。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中,包括“需要”體系,也包括“勞動”體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與他的“需要”理論同時完成的。我的“需要價值”理論,不但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方法,還是建立在對馬克思的“需要”理論體系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的。
需要價值的基礎自主需要自主利益〖FY(〗+社會分工〖FY)〗需要價值的形成
需要價值的質需要價值的量
自主勞動
〖FY(〗+再生產過程〖FY)〗需要價值的再生產需要價值的生產需要價值的實現
需要價值的分配需要價值的消費
〖FY()+動態過程〖FY〗〗需要價值的發展趨勢需要價值量的增長規律需要價值
與共產主義市場經濟
結果,我形成了這樣一條思想線索:人的需要是客觀必然;使用價值是滿足需要的對象;勞動是滿足需要、實現利益的手段;分工是社會生產勞動的基本形式;社會分工是交換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實現社會需要的媒介;價值是勞動的物化;消費是需要的實現。根據卓炯關于經濟范疇可以一分為二,分為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和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的原理,我把五組范疇分為三對(見下面的表式)。
在下表中的社會主義經濟范疇系列中,由于“公共”均可劃分為“國家”或“社會”與“集體”兩個層次,所以,社會主義的需要、利益、勞動、價值均可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這樣,就在更深的層次上論證了社會主義新價值劃分公式:需要價值(n)=社會需要價值(n1)+集體需要價值(n2)+個人需要價值(n3)。而這一公式是建立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關鍵所在。
〖HT5”〗經濟
范疇一般勞動過程的范疇:
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個別利益社會利益必
要勞動剩余勞動必要產品剩余產品必要價值剩余
價值
社會經濟形式的范疇資本主義范疇:
必要需要奢侈需要必要利益奢侈利益有
酬勞動無酬勞動有酬產品無酬產品有酬價值無酬
價值
社會主義范疇:個人需要公共需要個人利益公共利益〖JB)
〗個人自主勞動公共自主勞動個人需要產品公共需要產品
個人需要價值公共需要價值
〖HT〗
七、社會主義混合經濟與社本的類別
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范疇是自主聯合勞動。自主聯合勞動是雇傭聯合勞動的對立物,它表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最本質的特征。在自主勞動關系下,資金就轉化為社本。因此,社本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形式,自主聯合勞動是活勞動的社會主義形式。社本與自主聯合勞動相結合,就是需要價值的生產過程。社本,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而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社會發展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必然存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它們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必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形態,必然是一種混合經濟。
我們已經知道,資金與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相結合,就形成作為社會經濟形式范疇的社會主義資本,即“社本”。正是由于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多樣的和復雜的,因而社本就表現為混合的形式。
(一)社會主義混合經濟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形態,是一種混合經濟。混合經濟與純粹的經濟形態不同,它是一種復合型的經濟形態。混合經濟具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體制性混合經濟,另一種是制度性混合經濟。
所謂體制混合經濟,是指由不同的經濟體制模式混合而成的經濟形態,通常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混合或結合。因為市場經濟也好,計劃經濟也好,都是指不同的經濟體制而言,而與社會經濟制度無關。在西方傳統經濟理論中,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西方經濟學界使用的“混合經濟”概念,是指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引進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的計劃管理和調控而形成的一種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是有計劃的或有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也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有機結合或優勢互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一種體制性混合經濟。這是一種有效率的經濟體制。
所謂制度性混合經濟,是指分屬于不同社會性質的經濟制度或所有制的混合。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集中表現。社會性質不同的所有制,是相互對立的。但在特殊條件下,也可以統一。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互相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和平共處”。這種制度性混合經濟,通常指的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的混合。現在我們所說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指這種制度性的混合經濟類型。不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有一個顯著特征作為限定條件,那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混合的經濟形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必須實行所有制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以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由此看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混合經濟,是一種雙重的混合經濟,不僅是體制性經濟,同時也是制度性混合經濟。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證明,這種混合經濟是有生命力的。究其原因,一是它能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長處于一身,既能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效率,又能發揮計劃的控制協調作用;二是它能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多種經濟成份各自的長處,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多層次的國情,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既能保持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方向,又能調動各階層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從各方面動員力量,盡快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不僅集體所有制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一步確認了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方針。黨的十五大把這一方針進一步提升和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要實行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是一個來自社會實踐經驗總結的偉大創舉。長期以來,總是認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只能是純粹的公有制。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一直是外在的補充,決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五大報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出了新的回答。
實行這一新的基本經濟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然要求調整所有制結構,減少國有經濟的比重。只要注重提高國有經濟的素質和控制力,就能保證公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不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這種混合經濟好比一架飛機,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處于飛機頭的地位,起導航作用,而機艙則很大,好比容納大量的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樣,這架飛機載客量又大,方向又正確。這就可以使我們達到加快生產力發展的目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以下幾種主要的所有制經濟形式:
(1)國有制經濟。包括國家所有,國家經營即國有國營經濟;也包括國有民營經濟。隨著國民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大量國有經濟單位將退出競爭性領域,國有經濟的比重將減少而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將大大提高。但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有支配地位。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和控制力必然大大加強,代表全體人民的國家將會有力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
(2)集體所有制經濟。它的特征是其財富歸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屬于一種局部的較低層次的公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包括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和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包括雙層經營的承包農戶、鄉鎮集體企業、股份合作制經濟、合作社經濟等。
(3)個體經濟。即城鄉私人占有生產資料而不雇工或少量雇工的經濟,俗稱“個體戶”。
(4)私有經濟。指城鄉生產資料完全私人所有并雇工經營的經濟。其規模大小不一。
(5)股份制經濟。各種股份公司,其產權是多元化的,投資人是分散的,是一種不同所有制組合成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6)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包括獨資的外資經濟和與我國某種經濟成份合資的經濟。
(7)各種基金組織。屬于社會所有制或共有制經濟。
(二)社本的分類與結構
依據不同的標準,社本可以作不同的分類。
1.按生產資料所有制標準對社會的分類
社本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屬性劃分,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1)國有社本;(2)集體社本;(3)個體社本;(4)私人社本;(5)股份社本;(6)外資社本;(7)基金社本。
以上可列下表圖示:
社本結構國有社本國有獨資社本國有合資社本
集體社本集體社本合作社本股份合作社本
個體社本城市個體社本農村個體社本私人社本城市私人社
本農村私人社本
股份社本
外資社本獨資社本合資社本合作社本
基金社本(社會社本)
也可以表述為另一種社本結構:
社本結構公有社本國有社本集體社本股份合作社本基金社本〖JB
)〗
私有社本私人社本外資社本混合社本(股份社本)個體社本
2.按其他標準對社本的各種分類
(1)生產社本和流通社本。前者指處于生產領域并在其發生職能作用的社本,即產業社本。后者指在流通領域中發生職能作用的社本,包括商品社本和貨幣社本。由于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社本獨立化為商業社本,貨幣社本獨立化為銀行社本(生息社本)。
(2)個別社本和社會總社本。前者指在相互獨立、相互依賴的社會分工實體即企業中起職能作用的社本。后者指全社會范圍的個別社本的總和。
(3)固定社本和流通社本。前者指其實物形態全部參加生產過程,而其價值在多次生產過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次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生產社本。它以固定資產形態存在。后者指通過一次生產過程其價值一次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生產社本。它以原料、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動力等流動資產形態存在。
(4)所用社本和所費社本。前者指生產需要價值所使用的全部社本,即預付社本,用于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的投資。后者指商品生產所耗費的生產社本,它等于生產中的所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所費社本作為商品的生產費用轉化為社會主義商品的成本價格。
(5)原有社本和追加社本。前者指預付社本或墊支社本。后者指增殖了的社本部分。在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中,需要勞動所創造的需要價值實現以后,進入分配過程。通過分配過程,需要價值劃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個部分。用于積累的那部分需要價值轉化為社本,便形成追加社本。
參考文獻:
[1]李炳炎:《需要價值理論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石》[J],載《中州學刊》1986年第6期。
[2]李炳炎:《需要價值理論體系概述》[J],載《南京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
[3]李炳炎:《論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體系的始點范疇》[J],載《江海學刊》1999年第2期。
[4]李炳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自主勞動”范疇》[J],載《蘇中學刊》2002年第1期。
①“需要價值”這一新的經濟范疇,是作者于1986年提出的,它是指社會主義商品價值中的新創造價值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相結合所形成的新的范疇。[1][2]。
②“社本”這一新的經濟范疇,是由卓炯于1983年、作者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資本一般(資金)范疇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相結合所形成的新范疇[1]。
“科學”。它離開生產力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從公有制出發,又以公有制為歸宿,是“公有制經濟學”;它離開市場來研究社會主義,把兩者對立起來,成為僵化的舊體制的理論概括,因而實質上是“產品經濟學”;它脫離實際,搞“規律排隊”、“政策匯編”,又照搬與雇傭勞動相適應的有關范疇,變成干癟的條條,因而又是“形而上學的經濟學”。這樣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同實踐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因而必須進行理論反思。這種反思的必要性,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①社會主義實踐已經具有八十年的歷史,人們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合理性的事后思索,已經具備條件。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冊,第281頁。
①參見拙文:《社會主義成本范疇初探》,載《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1年第4期;《勞動報酬不構成產品成本的內容》,載《經濟研究》1982年第2期。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6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04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冊,第53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6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冊,第661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8頁。
②參見拙著:《新成本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136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9頁。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佛教觀論文
- 下一篇:商品計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