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農民收入增長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31 02:27:00
導語:WTO農民收入增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言
中國已加入wto,由于中國特定國情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又加上城鎮化進程滯后,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從而造成農戶生產規模小,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大多數農產品國內價格已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加入WTO之后,隨著關稅的大幅度降低,國際市場農產品將對我國農產品產生巨大的沖擊。面對沖擊是采取放棄大面的農產品生產,去大量采購國際市場價格便宜的國外農產品,還是繼續堅持固守本國生產,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考慮到糧食安全問題,把我們需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賴價格波動較大的國際農產品市場上,那將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在不利的條件下,保持我國農產品基本自給,同時加大具有比較優勢農產品生產,爭取更多的創匯,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的分析與預測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農民人均名義收入和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的資料,計算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和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按1978年價格),同時利用1985~2000年資料計算農民收入預測值(剔出價格因素按1978)。
預測值由如下指數平滑公式計算得
附圖
其中α稱為平滑常數,值域在0和1之間,其大小決定了本次預測值對前期預測誤差修正程度。Excel稱(1-α)的值為“阻尼因子”;Y為t期的實際觀察值;、分別為t期、t+1期的預測值。在公式中平滑常數是最近期實際值的權數,它的大小反映平滑常數對實際值的變化反映是否迅速,通常用均方誤差MSE和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來表示。在評價模型的預測精度時,常使用的是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MAPE,一般認為,若MAPE小于10,則模型預測精度較高[1]。計算誤差的公式為
附圖
通過計算MSE=40.221數值較小,MAPE=3.625,預測結果表明該預測模型預測精度非常高。使用該模型對2001、2002年預測結果是農民人均實際收入(按1978年價格)分別為633.54、642.4元,農民收入增長進入相對平緩期。
農民收入實際增長率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和不同時期側重點變化的恰當反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1978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又加上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等一系列利農政策的出臺,使得農民收入再上新臺階,1978~1985年間總增長1.33倍。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農民收入增長開始逐漸放緩,由于經濟過熱,中國經濟轉入治理整頓,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急劇下降,進城農民紛紛返鄉,非農收入大幅度下降。剔除價格因素后,農民實際收入1988、1989年分別下降0.61%、6.3%。90年代初期,由于賣糧難問題的出現,農民收入增長低于產量增長。之后,敞開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糧食的政策實施,極大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在連年創高產的同時,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總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整體速度還是較快的,除了1988、1989兩年農民收入實際增長有所下降,其它年份都保持正增長,20年間農民人均實際收入(即剔除價格因素,按1978年價格)凈增加3.69倍,農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因素的選擇
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很多,本文選擇的基本思想是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影響農民農業收入,作者選擇了農作物播種面積、農用機械總量、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另一方面是影響農民非農收入,選擇城市人口比重。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無疑是增加農民農業收入總額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村人口總數一定的條件下,對提高農民人均收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用機械反映農民對農業生產固定資產的投資,在一定條件下會促進收入增加;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可以看作是提高勞動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城鎮化發展,會帶動第三產業相應的發展,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就業,使農民非農收入增加或者減少農村人口基數,使農民人均收入得到提高。當然,這些因素是否重要,還必須有待模型來回答。
(二)資料使用說明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各期,由于不能得到1979、1981、1982、1983、1984年資料上述各變量的全部數據,因此本模型包含1978~2000年除上述年份外的18年數據。
(三)模型選擇
使用多元回歸線性模型
附圖
其中因變量Y代表農民人均純收入按當年價格數據;A代表回歸常數項;X[,1],X[,2],X[,3],X[,4]分別代表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城市人口比重、農用機械總量。通過相關分析得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相關系數數值較小,這表明在現行條件下,增加農業機械對農民收入影響不大,通過將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一個因變量進入回歸方程,農業機械總動力回歸系數的t通不過檢驗,因此將其剔除。
根據上述資料,采取最小二乘法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運行結果如下
附圖
回歸系數都顯著不為零,通過t檢驗。從上述數值可以清楚地看出多元回歸方程擬合優度也非常高,這表明變量選取很合適[2]。模型回歸標準差不大,三因素P值都非常小,從改革開放以來多年歷史資料看,通過定量計算結果表明:農產品收購價格、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具體建議
上述歷史數據定量分析結果表明農產品收購價格、農作物播種面積、城鎮化進程曾經是決定農民收入主要決定因素,但是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實際準確判斷現在和將來農民增收的主要影響因素,才能保證提出的建議具有針對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本人通過認真閱讀WTO《農業協議》并結合上述趨勢和因素分析結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逐漸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為農民增收架橋鋪路[3]。WTO《農業協議》對直接價格支持、出口補貼等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稱之為黃箱政策措施,這就說明一直在農民增收中起重要作用的農產品支持價格將行不通。而對諸如農業科研、環境保護、農田水利、農業保險等不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支持措施稱之為綠箱政策措施。盡管我們財政緊張,但是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對待農民增收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不僅能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保證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和社會穩定,而且也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通過國家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加大,調動地方財政和農民自身等各方面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增加農產品產量。尤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農民收入增加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勢在必行。
(2)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結合各地實際,分類指導。對那些農業發展較快,農戶經營規模較大,市場化程度較高,國家應通過政策引導,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等手段鼓勵他們發展外向型農業,并且派專人去那些外向型農業較為發達的美國、加拿大等國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在為國家創匯的同時,增加農民的農業收入。對那些主要以生產糧食和棉花等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的農產品,并且單產較高的農戶和地區,政府應從收入支持方面考慮,這也是WTO《農業協議》所允許的,一方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我國擁有天然草原59億畝,這將是農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豐富資源,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建設資金不足、草原墾殖、管理不善、觀念落后等原因,引起草原沙化退化嚴重,造成草地產出率低。通過財政支持和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增加草原投資增量,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4]。畜牧業可以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促進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化和產業間的良性循環,發展畜牧業,不但能滿足食物結構改善的需要,而且可以實現糧食轉化增殖,增加農民收入。畜牧業特別是畜產品加工業,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極有可能成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一個優勢產業。
(3)采取靈活的土地承包政策,實現不同程度的土地集中和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的產出率。我國農業機械的配備總量已經很大,平均每公頃機械總動力已經大大超過美國,機械利用率不高,單位農產品機械成本較高,這也是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業機械相關性不是很強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外出打工隊伍日益龐大,土地拋荒現象愈益嚴重,一方面土地數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土地荒蕪或者不能充分發揮效益。有一些地方實行的“反租承包”我認為很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創新思路,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發展方向,通過農業資源向經營能人集中,實現效益最大化。
(4)把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今后,鄉鎮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很難超過80、90年代,大批鄉鎮企業工作的重心將是使企業素質升級和結構調整,吸納勞動力的高潮很難出現。但是,如果把鄉鎮企業的發展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則可以開拓一條寬闊的就業之路。小城鎮建設是21世紀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戰略,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潛力極其巨大的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的城鎮化水平,而且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之所以規模巨大,第二、三產業落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城鎮數量少且規模小。城鎮的擴張和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將是今后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出路,為此,各級地方政府應把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兼顧。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應制定具體政策,吸引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適當集中,擴展其吸納就業和擴展就業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內聯外引、拍賣轉讓、股份制等辦法,把城市中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產品原料加工工業適當向小城鎮擴散。適當放寬農村人口遷入城鎮居住的限制,鼓勵農民自籌資金在城鎮發展二、三產業,提高城鎮化水平。
【責任編輯】黃立虎
【參考文獻】
1易丹輝.統計預測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102~122
2陳希孺,王松林.近代回歸分析——原理方法與應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5~105
3郭建軍.現階段我國農民的收入增長特征、面臨矛盾和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1,(43D-4):8~12
4張旭紅.我國農民收入現狀與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1,(87S-11):28~32
- 上一篇:低價競爭畢業論文
- 下一篇:外貿一體兩翼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