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的非正常上漲詮釋

時間:2022-07-18 05:46:00

導語:農產品的非正常上漲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的非正常上漲詮釋

通貨膨脹成為目前社會關注的話題,尤其是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國政府最近頻出政策,對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進行調控,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很大。專家預測,今年CPI將要突破4%,明年上半年還有可能進一步攀升。如何控制物價的上漲,尤其是如何控制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是目前我們需要面對的迫切問題。

一、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態勢及影響。

從2008年開始,農產品品種價格輪番上漲。從最初的大蒜、綠豆到目前的生姜、棉花、食糖以及大白菜、土豆等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引發居民對生活成本上升的擔憂。

2010年許多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引人矚目。棉花的價格急劇上漲,2010年9月10日,棉花價格尚在17800元/噸的價位徘徊,到10月19日,猛漲至25000元/噸,僅僅一個月漲幅近40%。而與去年相比,更漲了60%還多,去年同期棉花每噸價格僅為16000元。今年由于受氣候影響,甘蔗減產,而經濟復蘇導致對糖的需求增加,致使糖供求緊張,國際大宗商品的糖價連續大漲,影響到國內市場的價格。2010年9月,國際糖價突破6000元/噸,創下歷史新高。國內糖批發價水漲船高,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達70%。10月18日,中國糖煙酒公司通知將食糖價格全面上調13%。

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對整個社會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一)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對農產品加工工業造成影響。

由于食糖價格上漲,對國內的糖果食品行業造成了沖擊。為了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大的糖果加工企業選擇提價,徐福記、金絲猴、大白兔等知名糖果漲價都在10%以上,而大量的糖果加工小企業因為產品缺乏知名度,無法用提價應對競爭,致使許多此類小企業紛紛倒閉。棉花價格的上漲對于棉紡和服裝企業也有很大影響。對于紡織業來說,棉花一般占到企業成本的60%~70%,棉花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對于企業的生存是嚴重的挑戰。一些實力雄厚的紡織企業依靠庫存的原材料來度過目前的難關,而對于資金緊張、實力弱的中小紡織企業而言,只能選擇減產或者停產,這促使紡織行業進行新一輪的調整。棉花價格的非正常上漲,促使下游產品的價格上漲,今年棉布價格上漲了15%~20%,并進一步影響到服裝價格的上漲。

(二)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影響到居民生活。

食糖和棉花價格上漲,導致下游的糖果食品和服裝等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進而對居民的生活產生影響。而蔬菜水果等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更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面對漲價,一些消費者選擇減少消費或者選擇其他的替代品,商家的生意也不好做,進而影響到全體居民的生活質量。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使居民的生活預期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降低物價上漲對生活的影響,部分居民不得不選擇作“海屯族”:囤積衣物、冬季過冬的大白菜等等,以應對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由此可以看出,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已經影響到居民的生活,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不能不引起政府以及整個社會的重視。

二、我國農產品價格非正常上漲的原因。

我國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并非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因素。

通貨膨脹首先是一種貨幣現象。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紛紛采取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導致貨幣的供給量增加。

尤其是美國,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后,一直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造成美元的流動性泛濫,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兩年來,美聯儲主要通過購買國債和其他資產等手段不斷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其投放的貨幣量已經達到約2?25億美元,造成美元流動性過剩,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國際大宗商品,包括銅、橡膠、小麥、燕麥、豬肉、咖啡、蔗糖和棉花在內的一籃子大宗商品,過去12個月來價格已經上漲50%以上,通貨膨脹有在全球蔓延之勢。因為相關的經濟數據未達到預期目標,美國經濟有再次探底的風險,美聯儲在11月3日宣布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實行二次量化寬松政策。由此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再次走高。而因美國經濟形勢不樂觀,美聯儲正計劃啟動第三輪量化寬松措施。美元流動性過剩影響到全球的經濟發展,而國際商品市場的價格高企,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價格,對其他國家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國因此也未能幸免,國際食糖、棉花、原油價格的上漲已經對我國造成很大影響。國際市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給我國帶來物價上漲的壓力。我國這兩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也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增加很快,造成貨幣超發。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GDP為33?54萬億元,是1978年3645?2億元的92倍。專家認為,我國的貨幣至少超發43萬億元。中國自身的貨幣高速增長,對物價本已形成上漲的壓力,遇上國外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就更進一步加重了我國物價上漲的壓力。

(二)農產品供給減少。

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還受到供給減少的影響。比如去年的大蒜價格上漲,與氣候所造成的產量下降有關系。

2009年的氣候與往年相比有些反常。往年一般每年3月氣溫回升都比較快,但2009在四五月份反而出現了比正常年份氣溫低的情況,甚至還出現了零度的氣溫,這對大蒜的生長非常不利,一些不抗病的大蒜就死掉了。這造成大蒜減產,形成了供給的缺口,從而造成大蒜價格的上漲。而游資炒作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今年綠豆價格上漲也是因為供求不平衡引發。綠豆屬于雜糧小品種,不能像其他的糧食產品那樣享受到國家的補貼,因此過去綠豆價格不高,影響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2004年我國的種植面積為90萬公頃,今年只有約80萬公頃,種植面積逐年下滑。今年受氣候干旱的影響,綠豆總產量下降,只有74萬噸。反之,居民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些年居民注重養生,綠豆作為一種保健品種受到越來越多的居民青睞,需求逐年增加。2009年我國綠豆出口達27萬噸,同比增加了13萬噸。如此逐年減少的供給、日益增加的需求,就造成很大的供應缺口,導致綠豆價格上漲。其他農產品,比如糖、棉花、蘋果、土豆等價格的非正常上漲,都有產量下降、供應存在缺口的原因。

(三)短期資金炒作。

我國貨幣超發,致使在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傳統行業因為產品供過于求,缺乏投資機會;而新興行業發展尚未成熟,風險大,門檻高,缺乏吸引投資者的熱情。于是,大量剩余的資金在缺乏適當投資渠道之際,不忘尋覓增值時機。以往許多游資進行房地產等行業的炒作。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日益嚴格,這些游資開始選擇另外的投資渠道,農產品的炒作成為他們新的選擇。農產品屬于生活必需品,炒作起來不愁沒有銷路,大蒜、綠豆、糖等產品耐儲藏,也方便操作。我國政府對農產品市場的管理還處于粗放的階段,缺乏有效的監控,存在管理的空白,游資炒作農產品有著合法的空間。而且,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階段,許多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是家庭行為,由于規模小、實力弱,尚未形成產業化,各個流通環節就很容易被游資炒作者控制。而今年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有所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長,也給游資炒作者提供了操作空間。由于種植、運輸、加工生產各個環節之間往往是采取訂單的形式進行交易,因此即使某個環節出現了價格高漲,后面仍有接盤者。這造成炒作農產品的門檻低,只要有一定的資金,就可以在農產品市場翻云覆雨,獲取厚利。

三、采取措施,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調控。

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價格非正常上漲的態勢,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已經出臺不少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轉變寬松型的貨幣政策為適度的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今天,我們無法改變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只能根據我國的國情,采取適當的財政貨幣政策控制我們的物價上漲。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了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收到了刺激經濟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國的經濟已經走出危機,復蘇勢頭強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我國的財政貨幣政策也要隨之調整。去年我國政府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重點為保增長、防通脹、調結構,雖然今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是我國政府已經改變定調,將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政府的政策轉向已經表現。今年在11月11日至11月19日的九天內,央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是一個政策轉向的信號,由刺激經濟增長轉為重點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

隨著事態的發展,預計近期還可能加息。這些措施意味著金融管理部門再度對市場發出緊縮信號,顯示了政府抑制通脹和收緊流動性的決心。

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轉向,為我國的通貨膨脹防治打下了基礎。

(二)加大農產品的管理,增加供給,流動性過剩是造成物價上漲的基本原因,農產品供應缺口是造成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耕地不斷減少。“十一五”期間,我國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15?6億畝以上,有效遏制耕地減少過快的勢頭,但是經濟發展對耕地的侵蝕始終存在。保護耕地的任務仍然很艱巨。我國農業現階段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要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就要加大投入,促使我國的農業生產盡快實現現代化,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比較落后,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中央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的補貼,尤其是對糧食類作物的補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影響到糧食生產,今后十年小麥和谷物的平均價格將比1997年到2006年期間增加15%到40%,植物油價格增長40%。農作物的種植,尤其是糧食的種植,附加值比較低,需要政府的補貼,以調動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保證我國糧食自給。我國是人口大國,要實現糧食的自給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和居民的生活安定。

其次,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要建立政策性的農業投資公司和農業生產發展基金,促進和扶持現代農業企業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現代化方式轉變。探索建立財政扶持農業保險的機制,逐步擴大農業保險品種,完善理賠制度,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調動農民和相關企業進行農業生產和開發的積極性。

第三,積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生產領域。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大多還處于家庭小作坊的生產模式,要實現現代化,資金和技術等要素不可缺少。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生產,一是為社會的大量閑置資金找到新的投資渠道,減少社會的游資;二是可以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為增加農產品供給提供物質條件。

(三)加強對農產品流通的管理,限制農產品的炒作。

針對我國近期農產品價格增長過快,政府出臺了“國十六條”,主要內容包括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穩定農副產品供應,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生產供應等等;主要目的是為加大農產品供應和降低流通成本,從而穩定農產品價格。此條例一出,打擊了游資的炒作,許多農產品價格紛紛回落。

但是我們也要看得,對于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還要做更多的工作。

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管理,加強對農產品價格的監控,完善農產品市場的預警機制。雖然我國早在2002年就啟動了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但該監測范圍僅包括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的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糖料、稻谷、油料等。覆蓋的范圍也并不是全國,而是少數地區。預警的方式也僅限于監測分析和憑借經驗。

這兩年“蒜你狠”、“豆你玩”、“蘋什么”等現象的出現提醒我國政府: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我們要建設更加全面而科學的監控和預測手段,必須在全國建立龐大的市場信息網絡,收集各區域的農產品面積、產量等信息,了解覆蓋全國的市場銷售信息和農產品生產及價格行情,同時收集國際農產品貿易與市場信息,建立預測和科學的分析系統,為來年的農產品種植提出指導性意見,防止農產品結構性生產的不平衡,也可以減少農民生產的市場性風險,提高農民的收益。要加大對小宗農產品比如綠豆、雜糧等產品的管理,這些農產品因為市場小,更容易被人控制,從而引發價格大起大落。

同時,應加強國家對農產品的儲備,以平抑價格。2010年,國家已向市場投放國家政策性糧油2550萬噸,增加了農產品的供給,也打擊了游資的炒作,這對于農產品價格的調控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做好低收入者的補貼工作。

農產品屬于生活必需品。農產品價格的非正常上漲,受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家庭,他們的生活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

如何在物價上漲的時候保證低收入者的生活質量不受太大的影響,個問題早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政府部門已經建立低保戶生活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如近期成都、海南等地給低收入者發放臨時補貼,以應對物價上漲,正是這種聯動機制的體現。

生活補貼與物價聯動機制需要完善,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制度化。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著手研究和開展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編制工作,建立一個指數體系,以對補貼起指導和聯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