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10:45:00

導語: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治與德治的結合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治與德治的結合

論文摘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貢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必須緊密結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點決定的,是由“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決定的,德法同構是對社會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法學界和政治學界就法治與人治問題開展討論,曾出現過三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是要法治,不要人治;二是法治與人治應當結合;三是法治概念不科學,同“法制”概念沒有什么區別,應當拋棄。雖然經過長期的討論和爭鳴,“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但是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對法治概念和依法治國的口號、方針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看法和疑慮。

我們今天討論的德治不是中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德治。古代傳統德治,即主張用倫理道德來治理國家、統治人民,這是儒家的一種政治思想。中國古代“德治”不僅僅是社會治理方法的概念,也是反映當時時代特征的概念。我們今天討論的德治主要是從治理方法上而言的,同時德治的社會基礎、性質特點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為什么說“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必須緊密結合呢?

1.“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必須緊密結合,是由法和道德的不同特點決定的

第一,作為“法”這個有機整體“細胞”的法律規范,它既規定主體的權利,也規定主體的義務,同一主體既是權利的享有者又是義務的承擔者;而作為道德這個有機整體“細胞”的道德規范,它側重于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第二,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有賴于國家的強制力,以遵守為前提,以強制作后盾;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規范,則主要通過人們內心的義務感、責任感、榮譽感來實現。第三,道德評價的對象不僅是人的行為,而且包括人的行為動機和思想品德,因此,道德不僅要求人的行為本身,而且要求行為者的動機也應該是善良的;法在懲罰違法犯罪行為人時,雖然也考慮他的主觀過錯,但并不懲罰思想。第四,社會主義法律體現著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但這并不等于說法律反映所有的道德要求。例如,凡是法律未禁止的,就是允許的行為;而法律未禁止的行為,有時很可能是道德所不允許的行為。法和道德的這些不同特點,要求我們在確立國家的治理方略時,必須把“法治”與“德治”結合起來。

2.“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必須緊密結合,這是由“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決定的。

“法治”,以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德治”,以說服力和勸導力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德治,彼此促進,相輔相成。就社會主義法治來說,它既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有力工具,又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法治通過法的制定,把一些社會主義道德義務變成法律義務,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道德在整個社會得到弘揚。由于社會主義法律貫徹了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所以國家執法機關的正確執法必然體現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特別是司法機關正確適用法律的活動,同時也是懲惡揚善、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過程,因而涉及的不只是當事人自身,整個社會都會因此而受到道德教育。就社會主義德治來說,它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意識形態,它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致力于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

而這一切,都鮮明地體現在我國憲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等一系列法律之中。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人們嚴格地、自覺地遵守法律,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這就決定了高度的道德覺悟和良好的道德風尚必然有利于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構成保證法律實施的重要力量。此外,由于社會主義法律需要一個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因而當法律因其不夠完備而不能有效地調整社會關系時,社會主義道德就可以以自己的獨特功能,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有不少人認為,法治更具權威性和強制性,治理國家只要依靠法治就行了,這種看法顯然有失偏頗。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行為是多種多樣的,調整這些關系和行為的規范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法治與德治,從本質上講,都是治國的基本方略和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的、基本的規范。法治,是以權威性和強制力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則是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不錯,法律更具權威性和強制性;但是,它只能對那些觸犯了刑律的人和事發揮作用。道德雖然屬于“軟約束”,但它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人們思想行為的范圍卻比法律要廣泛得多。現實生活中有些問題,諸如一些人理想淡漠,信念動搖,肆意追求物欲享受和私欲的滿足;有些人不顧社會公德,不講職業道德,危害社會秩序和公眾利益等等,這些只要不觸犯刑律,法律是無能為力的。這就需要依靠德治,即通過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社會輿論等,來約束、規范這類不良思想與行為。當然,僅憑德治,也解決不了違法犯罪等問題,這就要求把法治與德治辯證統一、緊密地結合起來唯此,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3.德法同構是對社會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一個國家的社會治理方式必然取決于其歷史背景和國情。在中國,由于傳統倫理法文化的特殊性,由于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純粹的法治并不完全適用,而只能走一條德法同構的綜合治理路線:以法掃清社會發展的障礙,以德正本清源。同志關于“以德治國”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對社會治理方式的探索又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3.1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德法并重,珠聯璧合

總結中西歷史,不難發現,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互蘊涵和包容的一個整體,二者在調整方向上有很多重疊之處。只有雙管齊下,法律與道德才能既保持外在張力,又相互契合;既保持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

一方面,法律的產生以道德為基礎,也始終以正義和善為價值依托和最終歸宿。不體現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義之法,也許可以稱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納入法治的范疇,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施行。有學者認為:“法治主義是絲絨手套中包著的鐵拳頭。”它可能成為秩序的保障,也可能為無法無天開路;它可能帶來自由,也可能成為專制與奴役的工具。沒有道德的引導,法治岌岌可危;沒有對某種道德理念的訴求,法律只會淪為專制的奴仆。

道德不但是立法的基礎,同樣也是司法的思想保障。良法推行于世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一味的嚴刑峻法只會導致壓迫和法治成本的增加。其次,執法者的良好素質也會使法律的施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法律語言的復雜性以及自由裁量權的使用,法律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法者自身的綜合素質。很難想象一個道德水準低下的人會成為一個剛正不阿的執法者。

社會行為是變化多樣的,再完備的法律條文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法律未涉及的領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個補漏的作用。事實上,由于法律的嚴苛性,它很少會介入生活,反而是道德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道德具有法律所沒有的靈活性,其影響也更為普遍和深遠。厲行法治,必須輔以德治。

另一方面,德治同樣需要法律的支持。道德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凝聚而成,往往沒有明確和系統的表達方式。而且,道德調整的多為人的內心世界和思想信念,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法治則以其明確性、制度性和威嚴性彌補了道德手段的不足:通過立法活動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制度化、明確化,再通過司法活動使這部分明確化了的道德規范取得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以法來推進道德建設。

只有這樣,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才能扎根于現實生活。否則,沒有一個有效的約束與獎懲機制,公共服務意識無以確立,道德高尚者最終只能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結果或被同化,或歸于消亡。可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德法并重,珠聯璧合。依法治國需要同時進行道德建設,而厲行法治又是道德建設的必由之路。

3.2德法同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伴隨工業化、商品化、市場化而來的不僅有文明與進步,也有退化與落后。有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走私、尋租、貪污、腐敗等社會丑惡現象紛至沓來,封建遺毒沉渣泛起。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人們愈來愈感受到精神之空虛、情感之冷漠、心靈之漂泊。因道德失范和法律觀念淡薄所造成的違法犯罪率上升、社會責任感缺失,以及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等現象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工業文明是對法制和道德沖擊最為強烈的時代,也是需求最為強烈的時代。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多方面的進程,它不僅需要生產力的發展,更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共同調節與規范,以德法同構實現社會治理的高效率。

3.2.1加強法制建設,通過法治促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具體應表現為:以民商法來確保市場的有序運轉,市場主體的獨立、平等地位,以及各項權利、義務的實現;以行政法來規范政府的宏觀調控;以刑法來為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駕護航。通過法律條文的修訂與完善,確立更加公平、更易操作的市場規則;通過法律精神的宣揚,體現誠信、正義,倡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

3.2.2注重道德建設,以德治來降低法治的成本。目前在中國,每年訴訟案件的數量遠遠低于歐美國家,原因大致為:一是人們的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二是法治成本太高,高額的訴訟費、人情費、關系費常常使普通百姓望而卻步。為了使法律更貼近人心,充分發揮其社會保障功能,除了要進行司法機構改革,簡化訴訟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資金損耗外,更要注重人的建設。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看到,國民素質與現代化建設的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變得更加突出。有鑒于此,當前必須加強國民素質教育,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執法者的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水平。實踐表明,沒有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法治是很難實現的。因此,要注重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素質與道德修養,倡導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領導干部,提高其拒腐防變能力,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3.2.3倡導時代精神,營造精神家園。在現代工業文明和利益競爭的強力推動下,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難免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惑之中。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二律背反,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發育。當前應當更加高舉道德旗幟,著手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倡導時代精神。要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注入時代精神,倡導“開拓進取、團結奉獻”,從而引導人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持。

積極探索“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途徑是我們的一項長期任務。我們要立足本國實際,認真總結人類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實踐,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總結人實踐中創造的法治和德治的鮮活經驗,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制度和模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鄧小平文選.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4]王建國.人性的假設與市場經濟[A].經濟學家茶座:第二輯[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