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及家長情緒分析

時間:2022-11-01 03:32:39

導語: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及家長情緒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及家長情緒分析

白血病(leukemia)作為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多因病毒感染、化學物質、放射線及遺傳因素所致,臨床以發熱、感染、出血、貧血、骨和關節疼痛為典型癥狀,隨病情進展易導致免疫功能低下、肺部感染、呼吸困難問題,嚴重時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近年來,小兒白血病發病率呈遞增趨勢,高居小兒惡性腫瘤首位,其中90%以上為急性白血病,多驟然起病且病情兇險,嚴重威脅兒童生命和成長發育。多數白血病患兒因年齡尚幼且長期忍受病痛折磨多伴有心理行為改變問題,給其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帶來負影響,患兒家屬因患兒引發焦慮、抑郁情緒,給臨床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諸多不便,易誘發醫療糾紛及惡性事件,影響救治效果。本文旨在分析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及其對家長情緒的影響,以期為后續醫療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某院收治的84例白血病患兒歸為研究組,選取同期于我院行體格檢查的84例健康兒童歸為對照組。研究組患兒經血象、骨髓象檢查確診為白血病,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及中途退出者。研究組男49例,女35例;年齡8~12歲,平均年齡(9.52±1.24)歲。對照組男45例,女39例;年齡8~11歲,平均年齡(9.49±1.28)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研究方法。分析兒童心理行為、生活質量及家長情緒狀態,事先告知家屬本研究開展的意義,安撫參選兒童,組建專業醫療團隊,由兩名工作人員協同完成研究工作,所有研究結果均一式兩份,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及嚴謹性。1.3觀察指標。①評估兩組兒童心理行為,以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為評定依據[1],從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等方面進行評定,本量表為正性記分,得分高者證明量表評價高,無評定問題。②評估兩組兒童生活狀況,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OL)為判定依據[2],家長輔助患兒評定生活質量,從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情況、社會健康狀況、精神健康狀況四方面進行評定,總分60分,極差<20分,差21~30分,一般31~40分,較好41~50分,良好51~60分。③評估兩組兒童家長精神狀態,以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為判定依據[3],HAMA>29分嚴重焦慮、22~29分明顯焦慮、14~21分焦慮、7~13分可能焦慮、<7分無焦慮,HAMD>35分嚴重抑郁,21~35分中度抑郁、8~21分輕度抑郁、<8分無抑郁癥狀。④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兩組兒童家屬心理狀態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均采用1~5分等級評分法,每個因子總分分別為60分、50分、45分、65分、50分、30分、35分、30分、50分,得分越高說明家長心理問題越嚴重。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測定結果比較(表1)研究組患兒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等各項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兩組兒童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為(36.54±4.3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76±4.1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675,P=0.000)。2.3兩組兒童家屬情緒狀況比較(表2)研究組患兒家屬焦慮、抑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4兩組兒童家屬SCL-90評分比較(表3)研究組SCL-90量表各因子評分及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白血病兒童自然病程較短,經規范化治療可提高存活率,但多數患兒因長期出入醫院,面對陌生醫療環境及醫護人員加之長期用藥治療難免出現抵觸情緒,影響心理行為,家長因患兒病情、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直接引發不良情緒,影響夫妻關系及家庭生活質量[4]。本次調查結果提示,研究組患兒自我意識量表各項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家長焦慮抑郁評分、SCL-90量表各因子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白血病患兒心理行為及生活與健康兒童均存有差異,患兒家長均伴有不同程度焦慮抑郁情緒,精神狀態較之健康兒童家屬較差。據調查[5],北京兒童醫院小兒白血病治療后第1年疾病復發率約有20%,第2~4年復發率每年可達2%~3%,5年生存率已提高至80%~90%以上,德國和美國兒童醫院則指出5年生存率提高到90%以上。因兒童身體器官發育尚不完善,組織再生能力較強,對病情尚無明確認知,多無思想壓力,間接能提高治愈率,但部分患兒因臨床醫療時出現不良情緒,影響身心正常成長發育及心理行為,加之醫療負擔過重常給患兒家庭帶來嚴重負擔,多數患兒家屬因無法承擔巨額醫療費用誘發家庭矛盾及惡性事件,為提高醫療效果,減少醫患沖突及醫療事故,多數醫院推出護理干預,借助護士力量為患兒及家屬提供專業醫學指導,輔助就診,在縮短就診及候診時間的同時提高救治效果[6-8]。現階段,為保證患兒科學就診,減少醫患沖突,多數醫院推出人性化護理,因兒童多無法自行處理就診期間出現的醫療事宜需借助家屬力量,特作此項研究,對比健康兒童與白血病患兒心理行為,并分析患兒心理行為狀態對家屬的影響,以期為臨床醫療提供參考[9-10]。家長作為兒童的監護人和保護人,在兒童生病入院時可協助醫護人員開展診療工作,以彌補常規醫療服務的不足,在保證患兒安全的同時消除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兒科醫護人員在開展護理服務時希望借助護理干預給予患兒心理支持與鼓勵,但在臨床應用時兒童護理干預除可為患兒提供專業對癥治療外,其心理支持更多的是面對患兒家長,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為家屬排解思想困惑,營造良好身心狀態進而協同其力量更好地為患兒提供幫助,提高患兒配合度的同時促使其早日恢復健康身心。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患兒家屬,可邀請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面對面疏導,同時以多種形式為其提供疾病相關知識,減少因缺少信息帶來的不良心理狀態。另外護理人員要積極主動與患兒家屬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幫助其爭取社區支持及發揮社會主義體系等各方面作用,開展惠民服務,減少患兒家屬的心理壓力及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與健康兒童存有差異,生活質量較之健康兒童較差,家屬多因患兒病情滋生焦慮抑郁情緒,需要專業護理干預,以幫助消除隔閡,營造良好護患關系,進而協同指導患兒接受規范治療,獲取最佳療效。

作者:李杪 李玢 單位:遼寧省沈陽市兒童醫院內四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