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糖尿病防治方案

時間:2022-03-18 12:51:00

導語:談糖尿病防治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糖尿病防治方案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yī)養(yǎng)生

糖尿病是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一種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多飲、多食、多尿與機體日益消瘦為主的三多一少癥狀,屬中醫(yī)學消渴范疇。防治糖尿病對提高全人類的身體素質有著深遠意義。故積極開展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防治已成為目前醫(yī)學界研究的熱點,而中醫(yī)藥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尤其在糖尿病的養(yǎng)生防治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防治理論體系。養(yǎng)生是以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為目的,以自身調攝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綜合性保健措施,以人與天地相參、人與自然融合、形神合一、經絡學說等為理論基礎,以協(xié)調陰陽、養(yǎng)神、裕氣、保精為基本原則,故養(yǎng)生學對消渴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現(xiàn)僅從中醫(yī)養(yǎng)生學角度談談糖尿病的防治。

1強調運動,寓養(yǎng)于動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運動對調整機體心肺功能、神經、內分泌、物質代謝有益,且早已為人們廣泛應用于許多疾病的防治。遠在公元前6世紀華佗就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動則谷氣全消,血脈流動,病不得生”的精彩論斷。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提出糖尿病患者應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王燾亦云:“消渴病人不欲飽食而臥,終日久坐……人欲小勞,但不可強所不能堪耳。”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末梢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謝;增強脂肪分解,減少脂肪堆積;增強機體的運動能力及體力;消除應激,改善神經功能狀態(tài);預防或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

2注重食養(yǎng),法于宜忌

《黃帝內經》早已確立了有關飲食宜忌的基本原則,經過后世的不斷完善,現(xiàn)已成為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養(yǎng)生法對防治消渴病尤為重要。因飲食失宜是消渴病的首要致病因素,如《素問·奇病論》云:“此人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唐·孫思邈指出:“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三觴之后,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在人何能不消渴?”并在消渴病的防治上提出:“安身之本,必須于食……為知食宜者,不足以余生。”“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王燾《外臺秘要》亦記載:“消渴之病特忌房室、熱面并干脯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可見在我國古代對消渴病飲食療法的認識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飲食的調配方面,中醫(yī)養(yǎng)生學家提出,不同的食物性味不同,歸經不同,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以及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腎”等。針對消渴患者的飲食,必須做到以下4個方面:一是慎和五味,二是合理搭配,三是飲食清淡,四是固定的時間和一定的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體的復雜需求,維持氣血陰陽平衡而治療消渴病。飲食療法對糖尿病的治療十分重要,一切患者都必須首先要采用飲食療法。輕型患者可以不用藥物,但不可不調控飲食。研究證明,合理的飲食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可減輕胰島負擔,降低餐后高血糖;減肥,糾正已發(fā)生的代謝紊亂。故有些國外學者把糖尿病飲食提到健康長壽的高度,即糖尿病飲食量和質的安排不僅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而且對所有人也都是有益的,也同樣有預防糖尿病的積極作用。

3順應自然,四時調養(yǎng)

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fā)生是由體內陰陽水火失衡而致,明·趙獻可云:“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yǎng),何消之有?”認為糖尿病致病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2個方面,外因即秦景明所言:“外感三消,即燥火三消與濕火三消。”他在《癥因脈治》中又云:“燥火三消之因,或赫義之年,燥金從令;或干旱之歲,燥火行權;或秋令之月,燥金太過,燥火傷人。”又曰:“濕火三消之因,酒濕水飲之熱,積于其內,時行濕熱之氣,蒸于其外,內外合受,郁以成熱,濕熱轉燥,則三消乃作矣。”可見時令之邪傷及人體,皆可引起消渴之疾。因此順應四時寒暑陰陽變化規(guī)律,調整機體陰陽對糖尿病的防治十分重要。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以使志生……養(yǎng)生之道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養(yǎng)長之道也。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養(yǎng)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亟奪,此養(yǎng)藏之道也。”闡明了“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的人體陰陽消長與自然界變化息息相關的道理。又如《千金翼方》說:“一體之盈虛消息,皆能于天地,應于物類。”強調順應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guī)律,做到“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借以提高人體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4起居調攝,固精護生

起居調攝、固精護生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起居有常,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天地升降惟陰陽升降而盡之矣,人亦應之。”因此,作息制度必須符合上述陰陽消長規(guī)律,順四時不同而定起臥規(guī)則,反之則病作矣。如果起臥無常,則可影響人體內氣血陰陽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對糖尿病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二是審慎房幃,謹防勞傷,房室過度會耗損腎精,精生氣,氣生神,營衛(wèi)周身,莫大于此,故養(yǎng)生必須審慎房幃以保其精。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更應引以為戒,如《千金方》云消渴乃由“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此皆由房室不潔之所致也”,“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散其真,耗其神,則火因水渴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消渴之病情加重矣”。三是居處與衣著適宜,歷代養(yǎng)生學家都很重視居處環(huán)境與衣著的選擇。糖尿病主要以燥為成因,《內經》云“燥者濡之”,因此,居處環(huán)境應保持潤而不燥,但不能過于潮濕。衣著的選擇應順應四時寒暑而增減衣服,時時預防外感,因外感能誘發(fā)和加重糖尿病。

5調神養(yǎng)生,愉悅情志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心所生,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不同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不同的影響,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志過極,心理活動變化可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損害人體陰陽。同樣,糖尿病與五臟關系甚密,情志為病也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早在《靈樞·五變》中就指出:“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醫(yī)宗己任篇·消癥》亦云:“消之為病,一源于心火熾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節(jié)嗜欲,不慎喜怒。”故調神對糖尿病的防治至關重要。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應樹立堅強的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做到“恬淡虛無”、“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方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否則,將如《養(yǎng)生膚語》所云:“人之至思發(fā)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人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欲少。”如是則對糖尿病的防治極為不利。

小結

糖尿病患者應遵循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說之法規(guī),積極防治消渴病,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消渴病人,治之愈否,屬在患者,倘能如方節(jié)慎,旬日可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景岳全書》亦云:“初覺燥渴,便當清心寡欲、薄滋味、減思慮,則治可瘳;若有一毫不慎,縱有名醫(yī)良劑,則必不能生矣。”只有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和喜樂而居安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運動適宜,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方能利于糖尿病的防治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