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腸梗阻治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7 02:49:00

導語:炎性腸梗阻治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炎性腸梗阻治療分析論文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PISBO)為腹部外科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體征,并排除其他梗阻原因而獲得。病情常反復發(fā)作,往常因對其發(fā)病機制認識不足而采取一些不適當的治療手段,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并發(fā)癥和后遺癥。2002年3月—2008年5月筆者回顧分析了治療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41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齡15~67歲,平均43歲。手術類型:上腹部手術11例,小腸手術5例,闌尾手術14例,結腸手術3例,盆腔手術8例。本組均在術后3~24天內并發(fā)急性炎性腸梗阻。其中3~7天16例,8~14天13例,15~24天12例,全組均有不同程度腹脹,伴惡心嘔吐35例,腹痛38例,停止排便排氣34例,均未見腸型及蠕動波,腹部未及包塊,叩診為濁音,聽診均有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部立位X線平片均見多個大小不等的氣液平面,CT檢查有不全性腸梗阻,小腸壁廣泛水腫、增厚粘連,腸腔內積液及腹腔滲出等表現(xiàn)。

1.2治療方法

1.2.1非手術治療共38例,治療措施包括:(1)禁食,胃腸減壓;(2)早期使用生長抑素持續(xù)靜脈滴注減少消化液分泌,減少腸內炎性滲出;(3)使用H2-受體阻滯劑;(4)應用地塞米松10mg靜脈滴注,每日2次,減輕腸道炎癥和水腫,3~5天后逐漸停藥;(5)給予抗生素防感染;(6)早期進行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低蛋白血癥;(7)中醫(yī)針灸,包括熱療,足三里封閉,艾條灸足三里等。

1.2.2手術治療有3例。手術方式主要是:單純腸粘連松解術、腸減壓術、腹腔沖洗術。

2結果

本組經保守治療治愈38例,平均治愈時間為11天。手術組治愈3例,平均治愈時間為31天,其中1例(為闌尾切除術后25天發(fā)病者)在分離粘連時引起了多發(fā)性腸破裂和術后腸瘺,后保守治療,歷時65天治愈。

3討論

3.1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一般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1~3周,系指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腸梗阻[1]。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本病診斷并不困難。(1)近期腹部手術史明確,特別是有腹腔污染或創(chuàng)傷大的腹部手術史;(2)多發(fā)生于2周左右,可有部分患者腸功能一度恢復且進食后再出現(xiàn)梗阻癥狀;(3)均無排氣排便,伴不同程度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癥狀;(4)腹脹呈對稱性,無腸型出現(xiàn),腹部壓痛不定位,不明顯,一般無肌緊張、反跳痛;(5)體溫基本正常,偶有中、低熱;(6)白細胞總數多在5×109/L以內,中性粒細胞少于90%;(7)腹部X線立位片可見多氣液平面,腸腔內積液現(xiàn)象;(8)腹部CT掃描可見腸壁增厚,腸襻成團,腹腔滲出等;(9)診斷本病時必須排除腹部手術后內疝、腸扭轉、腸套疊等機械性腸梗阻以及術后麻痹性腸梗阻。

3.2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大多數學者基本上傾向于先行保守治療。本組病例中38例經保守治療治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臨床上多有1次或多次手術史,腸管間有著廣泛炎癥、水腫和緊密粘連,以致腸襻解剖不清,因此手術治療極為困難。而且,再手術不僅不能有效地解除梗阻,反而會因再剝離而損傷腸管,增加粗糙面,更增加了梗阻機會,嚴重者可致腸瘺發(fā)生。同時,因為腸梗阻腸腔內壓力增高,腸管血運差加上腸壁水腫,通透性增加,細菌移位,若行腸切除或短路手術,則易引起吻合口瘺及腹腔感染、腸壞死,發(fā)生致命性并發(fā)癥。另外,炎性腸梗阻本身無腸管狹窄或阻斷等機械性因素存在,手術治療亦不能恢復其通暢。本組1例闌尾切除術后25天發(fā)病,術中因分離粘連而引起多發(fā)性腸瘺,給治療造成極大困難。因此我們認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治療不是首選方法,特別是在手術后近期2周內尤應慎重,以免導致更多嚴重的并發(fā)癥。當然如有體溫持續(xù)上升,腹痛腹脹進行性加劇,出現(xiàn)腸壞死、腹膜炎征象時,則應及時中轉手術。我們認為,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療要點為:(1)胃腸減壓;(2)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3)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4)給予生長抑素;(5)必要時予以廣譜抗生素;(6)腸外營養(yǎng)支持(TPN);(7)保守治療過程中應加強監(jiān)測,慎重選擇中轉手術時間與方法。生長抑素可以大幅度減少消化液的分泌,如在TPN基礎上使用生長抑素,可使消化液分泌量減少90%,這既可減輕腸道負擔,更有助于非手術治療的成功。生長抑素用于治療無絞窄性腸梗阻的作用在于減少胃腸道分泌,減輕梗阻近段腸腔內液體的淤積和腸腔的擴張,有利于腸壁水腫的消退、循環(huán)的改善,有助于減輕癥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也有利于腸壁炎癥的消退,腸腔的再通。本組38例加用生長抑素后,療效均佳。

3.3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預防術者操作進入腹腔前應徹底洗手,避免異物進入腹腔;手術操作要輕柔,分離粘連應盡量采取尖銳剝離;創(chuàng)面仔細止血,減少滲液滲血在腹腔聚集;術終應用大量鹽水沖洗腹腔,減少異物、炎性介質等殘留于腹腔;術后充分引流,減少滲液、滲血在腹腔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