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京劇表演融合異域風情
時間:2022-02-13 04:25:00
導語:程硯秋京劇表演融合異域風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著名的戲劇藝術家榮念曾先生認為欣賞程硯秋,不單是因為程氏的唱功或舞臺技巧出色,而是程硯秋敢于為傳統戲曲注入新元素,跨越文化的界限,及對文化發展的前瞻,對文化交流工作的視野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努力。[1]
榮念曾先生認為,除了程硯秋,梅蘭芳在京劇史上占有另一個重要席位,不過后者并不能像程氏一樣,具備對文化發展的前瞻。與梅蘭芳1930年去美國演出把中國戲劇介紹給西方世界不同,1932年程硯秋在他的事業黃金時期,毅然到歐洲法、英、德、意與瑞士等國考察一年,目的是“到西方考察劇學,作為改良戲劇的參考”,[2]程硯秋回國后出版了《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大膽吸收西方舞臺演出可能成為中國戲曲所用的長處,帶來了不少革新,更重新思量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方向。
程硯秋所有京劇改革的實踐,都是使京劇“摩登化”,而沒有突破傳統京劇的底線。1934年10月25日,程硯秋與俞振飛獻演新排悲劇《春閨夢》于中和戲院。據報載:“此劇…襯以燈光變幻,布景新奇,于新舊過渡中之舞臺上,力求現代化,開創舊劇之新紀元。”[3]
1938年1月19日,程硯秋率秋聲社演出《文姬歸漢》一劇于北平新新大戲院。在這次演出中,他發明的銀灰底色繪黑藍云龍新式舞臺大幕首次正式啟用。1939年4月,他在排演新戲《燕子箋》時,還嘗試在化妝方面有所創新。[4]
《三六九畫報》對其在舞臺方面上的創新表示贊賞:紗屏——程硯秋演劇時不用手膠,改用紗帳,豎立臺上,所繪極幽素文雅,精美細致,此又硯秋以其聰敏之智力,參西洋戲劇而發明改善處也,北雖小節,足見硯秋之思想超群,即覺舊式幔帳之凡俗落伍矣。隱幕——硯秋創造隱幕,使鑼鼓手、琴師等皆于幕內奏樂,以使舞臺純潔化……另外程硯秋還廢除了“飲場”這一業界陋習,即演員在臺上喝水,影響唱作精粹以及全劇之精神。[5]
在音樂方面,程硯秋除了將西洋音樂融入中國戲曲之外,更提倡以弦樂為主。傳統的京劇以敲擊樂及弦樂為伴奏,但敲擊樂往往會破壞整個劇情的氣氛,故他逐步在戲曲中加入更多弦樂。1942年,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春閨夢》時,就試用小提琴伴奏,結果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另外,演現代戲、加入現代舞元素等,在當時來說均極為革新,富有實驗性。[6]在他的集大成之作《鎖麟囊》中靈活運用了好萊塢明星麥克唐娜在《鳳求凰》中的歌唱腔調,這種創造性地將歐洲歌曲和梅花大鼓的旋律引人京劇,獲得了高度美譽。
在吸取外國舞臺燈光處理的方法上,程硯秋借鑒德國《無窮生死路》中采用的暗淡燈光,成功的烘托了《荒山淚》、《春閨夢》的舞臺氛圍,也展現了異國風情之美。另外還有《女兒心》中芭蕾舞蹈的借鑒等。
在表情上,《三六九畫報》上這樣評價過:程之表情,尤稱獨到,他曾到歐洲考察過西洋戲劇,采取了歐劇的特長,所謂“內心表演”,來應用到國劇上,尤其他演悲劇的時候,更能展其所長將劇中人種種悲憤,憂郁,凄怨,苦悶……心情,都能很深刻的表現出來,使觀眾由刺激感動而引起人類的同情心,這正是他成功的最高峰![7]
在繼承前輩所積累的藝術資源和藝術經驗的基礎上,程硯秋廣采博收,融會貫通,遵循京劇藝術的規律,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京劇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他對西方藝術的吸收也使得他的舞臺表演更加成熟和現代化,不管是整體舞臺的借鑒,或是燈光、布景、化妝等等的借鑒。我們在他的舞臺表演中可以感覺到一股新鮮的異域風情。
程硯秋異于同輩,不是因為他獨特的藝術理念,而是他身上蘊含的一種在其他伶人所不具備的學者人格。程硯秋既無“歌郎”污史,又無伶人的不良嗜好,而且“四大名旦”中只有程的子女無一克紹箕裘,紛紛接受了高等教育,程硯秋的人生取向可見一斑。與他合作多年的編劇翁偶虹回憶起與程初晤的情景說道,“我感到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在我還認識不多的名演員中,他似乎不像是位演員,而更像是一位學者。”[8]
藝術和學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靠身體的傳承,后者靠思想的延續。余叔巖撰寫京劇音韻專著,開啟了伶人治學的先河,程硯秋步武其后,嘗試將表演技藝進行理論化的探索。程硯秋自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戲劇的文章,既有表演藝術的理論化梳理,也有戲劇觀和心路歷程的剖析,[9]尤其是《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中,提倡戲曲音樂成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還提出效法西方實行樂譜制、完善劇院設施、實行國立劇院等十九條建議。他試圖將中國戲曲帶到另一個境界,并吸納西方藝術的長處,改善舞臺技術及整個機制本身。
- 上一篇:管理與藝術類高校生金工見習探索實踐
- 下一篇:區長在環保香推行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