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詩銜接與連貫論文
時間:2022-08-21 05:34:00
導語:英詩銜接與連貫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言是多層次的,因此語篇的銜接和連貫也在不同層次有所反映。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體,語言精練,表現形式多樣。英語詩歌的銜接與連貫可從詞匯、句法、節奏、音韻、邏輯鏈接、文化語境、意象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英詩;銜接;連貫
引言
銜接與連貫是語篇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概念。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以形成語篇的意義關系,而語篇連貫則通過語言形式上的銜接得以實現。在《英語的銜接》(1976)[1]一書中提出了五種銜接手段:指示、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銜接。但這些銜接模式較偏重于語言內部的,尤其是詞匯句法層的體現過程。胡壯麟在Halliday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語言是多層次的,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也必然在不同層面上有所反映。他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1994)[2]中分別從語義層、詞匯層、句法層、音系層和社會符號層探討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其中語義層、詞匯層、句法層和音系層的連貫通過明顯的銜接手段得以實現,而社會符號層的連貫則有賴于語境和語用知識的推導,屬于隱含性連貫[3]。
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語言精練,內涵豐富,典型地體現了語言的音樂美和視覺美。詩歌的銜接與連貫方式較其他文體更為多樣,除了詞匯、句法、格律、音韻和邏輯連接等明顯的銜接手段外,還包括語境、意象等隱含性的連貫方式。另外,視覺詩也是常見的銜接手段。
一、英詩的銜接
1.詞匯銜接
詞匯銜接方式可分成重復、泛指詞、相似性(同義性、近同義性、反義性)、可分類性(上下義、局部整體關系、集合關系、一致關系)和搭配五大類[2]。重復是詩歌中常見的銜接手段,重復的詞匯往往在詩行和詩節中表現著一定的意義,如威廉·布萊克的《老虎》:
TheTyger
TygerTyger,burningbright,
Intheforestsofthenight;
Whatimmortalhandoreye,
Couldframethyfearfulsymmetry
…
TygerTyger,burningbright,
Intheforestsofthenight:
Whatimmortalhandoreye,
Dareframethyfearfulsymmetry!
詩人在開頭重復“Tyger”一詞以押韻而具強調的效果,并在第六節再次重復以實現首尾呼應,互相銜接,同時也表現出詩人迷惑不解的心情之延續。
除重復外,在亨利·霍華德的《愛的忠誠》一詩中其他幾種類型的詞匯銜接也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如詩的二、三兩節:
Setmeinhigh,oryetinlowdegree;
Inlongestnight,orintheshortestday;
Inclearestsky,orwherecloudsthickestbe;
Inlustyyouth,orwhenmyhairsaregrey:
Setmeinheaven,inearth,orelseinhell,
Inhillordale,orinthefoamingflood;
Thrall,oratlarge,alivewheresoIdwell,
Sickorinhealth,inevilfameorgood,
HerswillIbe;andonlywiththisthought
Contentmyselfalthoughmychancebenought.
詩中有許多反義詞和詞組,如high(高貴)和low(低賤)、longestnight(長夜)和shortestday(短暫的白天)、hill(高山)和dale(低谷)、sick(患?。┖蚷nhealth(健康)等,還有heaven(天堂),earth(人間)和hell(地獄)三個既有相似性又有對照關系的詞,而sky(天空)和clouds(云)又具有搭配關系,這一系列的詞匯將詩句有機地銜接起來,使意義更加一致、連貫。
2.句法銜接
有時句法的重復和相似性也可以使詩歌達到連貫的效果,并能充分強化詩歌的主題。如威廉·華茲華斯的《我心雀躍》:
MyHeartLeapsupwhenIbehold
Arainbowinthesky;
Sowasitwhenmylifebegan;
SoisitnowIamaman;
SobeitwhenIshallgrowold,
Orletmedie!
TheChildisfatheroftheMan;
AndIcouldwishmydaystobeBoundeachtoeachbynaturalpiety.
其中三個“sobeit”句式將人生的三個階段,初生、成年和老年聯結起來,和結尾一句中的“mydaystobeBoundeachtoeach(將我生涯的每個日子串聯起來)”形成呼應,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強烈的心跳節奏,使整首詩的意義和情感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3.節奏與音韻銜接
詩歌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節奏和音韻上,并常通過格律實現其銜接。一首詩往往包含若干詩節或詩行,每行又由若干音步組成,音步則是通過重讀和非重讀音節按照一定規則排列而成的。英詩的節奏格式依照重讀音節(揚)和非重讀音節(抑)的排列可分為抑揚格(×/)、揚抑格(/×)、揚抑抑格(/××)、抑抑揚格(××/)、抑揚抑格(×/×)等[4]。不同的節奏格式可為詩歌渲染出不同的氣氛,如抑揚格常表現莊重,鏗鏘有力的節奏,如丁尼生的《鷹》中的第一節:
×/×/×/×/
Heclaspsthecragwithcrookedhands;
×/×/×/×/
Closetothesuninlonelylands,
×/×/×/×/
Ringedwithazureworld,hestands
而抑抑揚格則多表達凝重、憂郁的情緒。愛倫·坡為悼念其亡妻所作的《安娜貝爾·李》采用的就是抑抑揚格,營造出哀婉回環的旋律。如詩中最后兩句:
××/××/××/
Inthesepulchertherebythesea
××/××/××/
Inhertombbythesideofthesea.
音韻是通過重復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產生的,常見的類型有頭韻、復韻、腳韻。韻式又可分為連續韻和交叉韻。如《鷹》第一行中的clasps,crag和crooked,第二行中的lonely和land均屬于頭韻,并且每一行的末尾詞hands,lands和stands都包含了相同韻腳,屬于連續韻。莎士比亞在其十四行詩中也大量采用了abab,cdcd,efef,gg的交叉韻式。這些音韻的重復對于構成詩歌的連貫起著重要的作用。
押韻不但能增強詩歌的節奏性,還可以通過擬聲達到音樂效果,使詩行之間產生相似性,具有連貫功能。如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在其長詩“ThepiedPiperofHamelin”中大量運用擬聲手法來描繪群鼠肆虐的景象。
Andevenspoiledthewomen’schats
Bydrowningtheirspeaking
Withshriekingandsqueaking
Infiftydifferentsharpsandflats.
Youheardasifanarmymuttered;
Andthemutteringgrewtogrumbling;
Andthegrumblinggrewtoamightyrumbling;
Andoutofthehousestheratsaretumbling.
詩中先是用shrieking和squeaking兩個基本擬聲詞摹擬老鼠最初試探性的小規模的嘎吱聲,開口度較小而尖銳的元音和令發音器官緊張的/s/、/k/和/g/等音位讓人感到緊張刺耳、頓生厭惡。后面又連續運用一系列的擬聲詞,muttering-grumbling-rumbling-tumbling,營造出一個老鼠聲音愈來愈大、活動愈來愈猖獗的動態意象[5]。
4.邏輯連接
語義層的邏輯連接在詩歌中主要體現在時空銜接上。語篇中存在著種種簡單的和復雜的,直接的和間接的時間關系,和事物在空間的位置[2]。事物的發展往往遵循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移動順序。時空的有序性使以此為背景創作的詩歌實現了連貫。如艾米莉·迪金森所寫的《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的第三節:
WepassedtheSchool,whereChildrenstrove
AtRecessintheRing
WepassedtheFieldsofGazingGrain
WepassedtheSettingSun
詩人將這段行程分為三步。早上他們經過學校,看到晨曦中嬉鬧的孩子們,中午路過稻田,看到沉甸甸的莊稼,傍晚乘著緩緩下落的夕陽向暮色深處駛去,這一連串意象又象征著少年、中年和暮年三個富有代表性的人生階段[6]。這首詩中的時空轉換及其意象將學校、孩童,莊稼、落日等不相關的事物銜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清晰地表達了作者想要描繪的人生之旅。
在惠特曼的《山腰宿營》中,作者又采用了視線移動的方式將不同的畫面銜接起來。
BivouaconaMountainSide
Iseebeforemenowatravelingarmyhalting,
Belowafertilevalleyspread,withbarnsandtheorchardsofsummer,
Behind,theterracedsidesofamountain,abrupt,inplacesrisinghigh,
Broken,withrocks,withclingingcedars,withtallshapesdingilyseen,
Thenumerouscamp-firesscatter''''dnearandfar,someawayuponthemountain,
Theshadowyformsofmenandhorses,looming,large-sized,flickering,
Andoverallthesky--thesky!far,faroutofreach,Studded,breakingout,theeternalstars.
首先詩人看到眼前有一支行軍的隊伍正在宿營,往下看是山谷、谷倉和果園,展現出一派田園氣息,往后看又有山巒、松雪和巖石,接著又將目光轉向了營火和兵馬,使戰爭的氣氛漸漸顯露出來,最后詩人將目光投向萬里云天,面對浩渺的星空思索戰爭的意義。整首詩的思想隨著詩人的視野轉換不斷深化,也使詩中的情景更加連貫。二、英詩的連貫
1.通過文化語境建立的連貫
文化語境是實現英語詩歌連貫中常用的隱含手段。讀者對于詩歌文化背景的了解對詩歌的連貫性起著重要的作用。早期的英國文學與圣經、希臘神話以及亞瑟王傳說有較深的淵源,因此英語詩歌中也蘊涵了大量相關的典故,讀者掌握這些背景知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詩歌。如威廉布·萊克的《羔羊》中的第二節:
LittleLamb,whomadethee?
Dostthouknowwhomadethee?
LittleLamb,I''''lltellthee,
LittleLamb,I''''lltellthee:
Heiscalledbythyname,
ForhecallshimselfaLamb.
Heismeekandheismild;
Hebecamealittlechild.
Iachildandthoualamb.
Wearecalledbyhisname.
LittleLamb,Godblessthee!
LittleLamb,Godblessthee!
詩的第一節由一個小孩向一頭羔羊發問,是誰創造了它,并在第二節中作了回答,他也叫羔羊。這里的“他”指的是耶穌,在《新約》中,耶穌多次稱自己為羔羊,如《啟示錄》5:8-13“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但愿頌贊、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如果讀者對圣經和詩人的宗教背景較熟悉,就不難將整首詩理解貫通。
又如拜倫的長篇敘事詩《唐·璜》中的一節:
PlacemeonSunium’smarbledsteep,
WherenothingsavethewavesandI
Mayhearourmutualmurmurssweep;
There,swan-like,letmesinganddie:
Alandofslavesshallne’erbemine—
DashdownyoncupofSamianwine!
詩中一處用典,即“There,swan-like,letmesinganddie(我愿似天鵝,哀歌而死亡)”,出自希臘神話傳說:天鵝垂死時曾作哀鳴。詩人借此來描述自己在民族戰爭中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決心,烘托出高貴、悲壯的氣質。如果沒有相應的背景知識,就不能深刻地理解這首詩的內涵。
2.通過意象建立的連貫
詩歌的意象是連接感覺與思想的橋梁,是對感覺經驗的示意。人的感覺經驗來源眾多,因而意象的種類也并不單一。從感覺出發,意象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嗅覺意象、觸覺意象、味覺意象、動覺意象,此外還有溫度、壓力、距離等方面的意象,以及直接作用于理智的抽象意象等[5]。這些意象以形象化的語言暗示讀者進行聯想與想象,全面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使各種意象交織成為一個整體,以達到語境上的連貫。英國詩人托馬斯·納什的《春》就是很好的一例:
Spring
Spring,thesweetspring,istheyear’spleasantking,
Thenbloomseachthing,thenmaidsdanceinaring.
Colddothnotsting,theprettybirdsdo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palmandMaymakecountryhousesgay,
Lambsfriskandplay,theshepherdspipeallday,
Andwehearaybirdstunethismerrylay: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fieldsbreathesweet,thedaisieskissourfeet,
Youngloversmeet,oldwivesa-sunningsit,
Ineverystreetthesetunesourearsdogreet: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Spring!ThesweetSpring!
詩中所包含的幾種意象:
視覺意象,詩中有姑娘(maids)、老婦(oldwives)、小鳥(birds)、羊羔(lambs)、棕櫚樹(palm)、雛菊(daisies)、村舍(countryhouses)、田野(fields)等。
聽覺意象,讀者可以聽到牧童的笛聲(theshepherdspipe)、百鳥歡歌(aybirdstunethismerrylay)。
味覺意象,讀者可以品味到甜美之春(sweetspring)。
嗅覺意象,讀者仿佛聞到田野的馨香(thefieldsbreathesweet)。
觸覺意象,讀者可以感受雛菊輕輕吻腳上(thedaisieskissourfeet)。
動覺意象,詩中有一些動態景象,如姑娘們舞翩躚(maidsdance),羊羔歡躍(lambsfriskandplay)等。
抽象意象,其中一些超感官意象直接作用于讀者的理智,如村舍生氣盎然(countryhousesgay)。
整首詩從不同角度大量使用各種意象,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生機盎然的春天,全身心感受春天的氣息,并對詩人所描繪出的一幅完整的春景圖體會的更加深刻。
三、視覺詩
除以上涉及的層次和范疇外,字音層對實現視覺詩的銜接和連貫也甚為重要[7]。視覺詩以超文本的視覺形式向讀者暗示其特殊意義,通常采用模擬圖形,文字符號的重排,模擬音響效果等方式實現其整體性。如英國詩人赫伯特所寫的《復活節的翅膀》,詩行被排列成一對翅膀的形狀,巧妙地用圖形表達了整首詩的意義。R.亨利克也將詩《永訣》排列成了墓志銘的形狀,用整體的視覺形式強化了詩的主題。
UponHisDepartureHence
ThusI
Passby
Anddie
Asone
Unknown
Andgone
I''''mmand
Ashade
Andlaid
I''''th''''grane1
Therehave
Mycave
Wheretell
Idwell
Farewell
又如肯明斯的《正值》,在這首詩中他把兩個男孩的名字(Eddie和Bill)和兩個女孩的名字(Betty和Isbel)分別排列在一起,成為eddieandbill和bettyandisbel,使人從視覺上產生出群體的形象,為整首詩所描寫的春日圖景增添了動態和活力。
詩歌還常常以其視覺形式來摹擬相關的音響效果,如蘭斯頓·休斯的《紫色幻想曲》:
FantasyinPurple
Beatthedrumsoftragedyforme.
Beatthedrumsoftragedyanddeath.
Andletthechoirsingastormysong
Todrowntherattleofmydyingbreath.
Beatthedrumsoftragedyforme,
Andletthewhiteviolinswhirthinandslow,
Butblowoneblaringtrumpetnoteofsun
Togowithme
tothedarkness
WhereIgo.
這首詩在形式上模仿了黑人音樂布魯士的格式,第一、二行是布魯士典型的重復格式,全篇節奏舒緩、沉渾、回環,最后一行詩分三行排列,摹擬出布魯士音樂中那種形斷神連的斷奏音,使整首詩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5]。
四、結束語
本文分別從詞匯、句法、格律、邏輯連接、語境、意象和視覺詩等方面,對英語詩歌的銜接與連貫進行了探討。由于詩歌表現形式多樣,往往一首詩包含多種銜接和連貫方式。并且隨著現代及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新的表現手法如象征、超現實、意識流、非正常時序等,都要求詩歌擺脫傳統格律的束縛,采用更加靈活多變、新穎自由的表達方式。如垮掉派詩人金絲伯所使用的意識流、內心獨白等手法,使許多詩行看似是狂人囈語或幻覺,許多似乎是互相沒有邏輯聯系的詩行被突兀地排列在一起,使人感到語無倫次,跳躍性很大[8]。這樣的詩雖然缺少邏輯聯系和理性的安排,但更強調讀者的主觀感受和潛意識的聯想。因此在現代詩歌中銜接與連貫的手段都更加隱晦,但讀者在欣賞詩歌時如果能夠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仍可以在雜亂無章的表面下找到內在的聯系。
英詩的銜接與連貫使其達成一致及整體性,因此了解各種銜接與連貫的手段有助于讀者全面深刻地掌握其意義,并更好的理解和欣賞詩歌。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gman:London,1976.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103-115.
[3]姚琴.語篇連貫:顯性連貫與隱性連貫[J].江蘇大學學報,2005,(6):78.
[4]邵錦娣,白勁鵬.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54.
[5]羅良功.英詩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66-86.
[6]劉守蘭.英美名詩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511.
[7]胡壯麟.有關語篇銜接理論多層次模式的思考[J].外國語,1996,(1)1-8.
[8]吳翔林.英詩格律及自由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7-282.
- 上一篇:開放識字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