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洋文學

時間:2022-07-23 10:30:18

導語:古代海洋文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海洋文學

人的興趣,一旦被激發便長久不衰;

人的神經,一旦被觸動便興奮不已。

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那些充滿神奇傳說的小人書,深深地吸引著我,心底竟然夢幻著也步入那精彩神奇的仙界:浩瀚的海洋上漂浮著五座大山,那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們日夜飛來飛去,數不勝數。

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喜歡閱讀與海洋有關的歷史、文學書籍,如《山海經》、《詩經》、《楚辭》、《莊子》、《列子》、《拾遺記》、《史記》等。從“蔚藍色大海升起太陽”的壯觀場景,感受大海的寬廣無垠;從懷素、孫過庭、黃庭堅、王鐸、的草書,感受大海波濤般的情懷;從《海底兩萬里》感受海洋世界的神奇;從《甲午風云》北洋水師悲壯覆滅,感受國家海權喪失的民族恥辱斗轉星移,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國打開國門邁向海洋,人們又開始關注海洋。國內學術界也悄然討論起中國的海洋文化,呼喚中華民族海權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所說的一段話:“就算他們自己也是以海為界——像中國便是一個例子。他們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系。

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黑格爾憑什么就斷定中國和海洋不發生積極的聯系呢?中國近代為何屢遭西方列強的海上侵略!我開始思考研究中國海洋文化問題我來到距福州市區21公里的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厚厚的貝丘文化遺跡,讓我仿佛置身于《山海經》所描述的“閩在海中”的意境。這里出土有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文物,這里是閩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

我用手輕輕地觸摸著出土的獨木舟,仿佛看到遠古閩族先民駕舟搏擊于大海的驚險場景;仿佛聽到遠古閩族先民飛舟穿梭于海洋間發出的呼號,先民乘坐的獨木舟帶著我穿越時空,尋覓那古代演繹的一幕幕海洋史劇;從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到神農、堯、舜南撫交趾、箕子恥于臣周東遷朝鮮、徐福入海求仙藥、鑒真六次東渡、鄭和七下西洋這一切難道不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一直鍥而不舍地在追求藍色文明嗎?

于是,我日夜筆耕,2000年發表《中國海洋文化歷史軌跡探尋》、2001年發表《論宋元海洋文學》、2002年發表《石器時代中國海洋文化及其對大陸中原文化的影響》、2003年發表《論大陸、海洋兩大文化圈構建的華夏文化》2008年,我在福建省圖書館“東南周末講壇”開講《追尋遠逝的海洋符號——中國海洋文化漫談》。為了講好這個專題,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一遍。為了讓聽眾對海洋文化有形象而直觀的了解,我又制作大量畫面。從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造船、航海、捕魚到夏商周秦漢海洋資源開發、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從盛唐西太平洋漢文化圈、宋朝“海上強國”、元代“主導地位”、明朝“領先地位”到當代中國海洋戰略價值取向。演講過程,我感受到塵封在聽眾心底的海權意識正逐漸蘇醒。在15分鐘的互動時段,講壇洋溢著一種對國家未來發展充滿關注和期待的情緒,愛國之情溢于言表。

隨著綜合國力的強盛,中國逐漸顯示出海洋大國的風采,從2000年中國海軍首次航行三大洋開始,中國海軍正向深藍挺進;中國在太平洋發現了可燃冰資源;組建海軍艦艇護航編隊赴亞丁灣;派出漁政船赴南海、東海巡航;中國科考隊多次登上南北極這些都激勵我為研究中國海洋文化,撰寫《中國古代海洋文學》而努力。

十年的研究,我深感中國海洋文化之博大恢宏,也感受到海洋文學是海洋文化歷史發展的一面鏡子。2009年35萬字的專著《天問•驚世——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得以面世,五個鮮明而獨特的時代特征:天問、覺醒、狂飆、超邁、驚世,回溯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海洋文明,從海洋文學這面鏡子中,折射出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海洋文化歷史。2009年5月,寧波大學張陟在《“海洋文學”的類型學困境與出路》一文中說:“中國古代海洋題材的文學作品”,“在趙君堯等人的努力之下,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2010年初,我在網上看到深圳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附屬學校校長向教師推薦海洋文化節閱讀書目29本,有荷蘭格勞修斯《海洋自由論》、英國培根《新大西島》、德國施密特《陸地與海洋》、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和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我的《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也名列其中。我深感自己能夠成為中國古代海洋文學研究領域的一塊鋪路石子而感到榮幸,也希冀更多的同道者共同拓荒。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蔚藍色的海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光榮和夢想,也承載著中國民族的恥辱和悲愴。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海洋國家,藍色海洋是中國人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