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文學產生和發展

時間:2022-06-13 11:00:00

導語:鐵人文學產生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鐵人文學產生和發展

一、鐵人文學產生

1.鐵人文學的定義、內涵鐵人文學是指以鐵人王進喜為原型或以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素材創作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其內涵是通過對鐵人這一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現石油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高尚情懷和崇高精神,激勵人們積極進取,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目前,許多人把“石油文學”等同于“鐵人文學”,這是不夠嚴謹的。石油文學外延更寬泛,它是以表現石油工人工作、生活、情感為主的文學作品。

2.鐵人文學產生的背景鐵人文學產生于上世紀60年代。1963年底大慶石油會戰取得階段性勝利,1964年,油田生產進入全面開發建設時期,大慶油田正式對外宣傳。l%4年之后,國內一大批文學藝術工作者到大慶體驗生活。•許多作家深人到鐵人鉆井隊、鉆井二大隊,有的和鐵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比如魏鋼焰、李若冰等。他們用藝術的筆記錄了鐵人王進喜當時的工作、生活情況,近距離地觀察感受了鐵人王進喜的思想、性格、情感。為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積累了第一手素材,也誕生了許多至今讓人誦讀不衰的好作品。文學是寫人、寫人的心靈和情感的藝術形式。文學是通過具體的典型人物形象來反映現實的。鐵人王進喜是大會戰的第一個典型,是大慶石油會戰職工的杰出代表。這就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火熱的大慶石油會戰生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礦藏。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鐵人文學伴隨著大慶石油會戰的開展和油田的開發建設而產生和發展,是大慶石油會戰火熱的生活通過鐵人這一形象在文學上的反映。“鐵人”這個人物形象,是老一輩石油人的代表,是那個年代石油人群體形象的藝術濃縮。

二、鐵人文學的發展

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誕生了一大批反映鐵人王進喜英雄事跡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以及紀實文學作品等。鐵人文學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上世紀60一70年代60年代初期,鐵人王進喜的詩歌和其他人創作的歌頌鐵人、抒發豪情壯志的詩歌,是鐵人文學的萌芽。鐵人王進喜的詩歌《石油工人一聲吼》、《誓奪頭號大油田》等表達了那個時代石油工人的心聲,是石油文學的發端。在鐵人王進喜詩歌的帶動下,會戰職工拿起筆來,在學鐵人熱潮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表達了向鐵人學習、早日拿下大油田的決心、信心。如:孫玉庭、徐錦榮鉆井隊集體創作的詩歌《“鐵人”頭上出“鋼人”》,宋振明(三探區指揮)的《鐵人王進喜,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面旗幟》(1960年4月16日《戰報》),胡九章、丑君宇(北油實學生)的《和鐵人王進喜生活在一起》(1960年4月18日《戰報》),趙軍的《一個很好的指揮員》(1960年5月28日《戰報》)等,是最早寫鐵人王進喜的作口口口。在的關懷和直接過問下,1964年大慶油田正式對外界宣傳。一些作家、藝術家陸續到大慶體驗生活。他們的介人,使鐵人文學開始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產生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品。如:張天民的長篇小說《創業》,賀宜的長篇小說《咆哮的石油河》,吳星峰的長篇小說《大慶的春天》,藝術性紀錄片《大慶戰歌》,魏鋼焰的散文《憶鐵人》、《歷史的譜寫者》、((大慶的心》,李若冰的散文《寄自大慶的書簡》等等。由于1966年“”開始,文化受到摧殘,許多藝術家受到沖擊。有些作家當時雖然體驗了生活,還沒有進行創作就已經失去了創作的權利,直到打倒“”后才實現當年的夙愿。

2.上世紀8《}一90年代80年代,整個中國文學復蘇,在這種大背景下,鐵人文學的創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容和形式更加開放,過去創作中的一些束縛已經解開。作品更加客觀、人性。代表作如:孫寶范、盧澤洲執筆的傳記文學《鐵人傳》,張懷德的傳記文學《鐵人王進喜》,龐壯國的詩歌《鐵的人是遙遠的會戰者》,王馳濤執導的電視連續劇《鐵人》,曹杰的報告文學《魂系石油河》等,這些作品,無論在史實的挖掘、細節的描寫上,還是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2000年至今進人新的時期,由于市場經濟的確立,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人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再像過去那樣單一。能夠從更廣闊、更高遠的視角審視鐵人精神,認識鐵人精神的價值,出現了許多大制作。這些作品,不僅僅是作品的容量大,思想維度更廣闊、主題更深刻。如:王以平的系列短篇小說《王鐵人的故事》,楊利民的話劇《鐵人軼事》,尹力執導的電影《鐵人》,余兆榮的詩歌集《鐵人詞典》,王獻力的長詩《鐵人之歌》、《鐵人賦》,王馳濤的長詩《鐵人十曲》,忽培元的《鐵人銘》,孫寶范的《鐵人:永遠的旗幟》,王運革的詩集((鐵人詞三百首》,王立民的詩集《太陽王子》,魏芳的詩集《兒歌獻給王鐵人》等。

三、鐵人文學的成果

1.鐵人小說小說是文學四大樣式(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中最重要的樣式之一。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敘述和深刻的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節是小說的骨架,環境是小說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典型人物,可以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神態進行描寫。50年來,以鐵人為原型創作的小說,代表作有下列幾部(篇):張天民的長篇小說《創業》(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賀宜的長篇小說《咆哮的石油河》(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吳星峰的長篇小說《大慶的春天》(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李國昌的長篇紀實小說《鐵人之歌》(作家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王曉、吳海波的中篇小說《神奇的石頭》(2006年《都市生活報》連載),王以平的系列小說《王鐵人的故事》(收入《第二屆中華鐵人文學獎獲獎作品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出版)。張天民的長篇小說《創業》,是第一部以鐵人王進喜為原型創作的長篇小說。這是在1974年作者創作的電影劇本基礎上改寫而成的。主人公周挺山,是以鐵人王進喜為原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是藝術化的鐵人。由于極左年代的影響,這部作品打上了很深的階級斗爭的烙印。李國昌的長篇紀實小說《鐵人之歌》,以當年大慶石油會戰為背景,展現了鐵人等一大批石油工人為了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為祖國工業“大動脈”忘我拼搏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的思想意義主要成功地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奏響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主旋律;二是成功塑造了鐵人形象,再現了鐵人王進喜的精神風貌;三是描繪了一個團結戰斗的英雄群體、寫出了石油人對事業的熱愛。賀宜的長篇小說《咆哮的石油河》,是一部表現少年王進喜生活經歷的長篇小說。小說中除了其他人物的姓名虛構外,王進喜和其家人都用了真實姓名。我國兒童作家賀宜1971年和1992年兩次來大慶采訪,同時到玉門采訪,最后完成了《咆哮的石油河》的創作。吳星峰的長篇小說《大慶的春天》是按編年體創作的,從1960年3月會師薩爾圖寫到1964年元旦之后,油田指揮和牛二娃乘坐國際列車去北京作報告結束。雖然是寫會戰的,但是鐵人王進喜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形象,在書中名字叫“牛二娃”,職務是1205鉆井隊隊長。本書上至石油部長,下至鉆工、汽車司機,塑造了26個有名有姓的人物。王以平的系列小說《王鐵人的故事》,包括《到生活基地去》、《一張紙條兒引起的故事》、《溫暖的雪夜》等,寫的都是鐵人王進喜擔任二大隊隊長時期的事。《到生活基地去》寫的是杏樹崗生活基地的四名家屬來找鐵人,告杏樹崗生活基地黨支部書記的狀,表現了鐵人處理事情的智慧。((一張紙條兒引起的故事》,是寫一名職工給鐵人寫匿名紙條,狀告一個叫田維新的老師傅虐待老人。鐵人前去了解情況。到田師傅家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田師傅一家7口人,很貧窮,擠在一個小窩棚里。老人有病,田師傅身體不好,孩子又小,全靠田師傅的老婆忙里忙外。鐵人看了心里很難受,回去后就把大隊的兩間儲藏室收拾出來,把田師傅的老母親和四個孩子接來住。《溫暖的雪夜》,寫的是鐵人到鉆井指揮部當副指揮,上任前,他把二大隊的后勤單位都走了一遍。本篇主要寫鐵人走訪“雞籠子”學校的故事,以及回顧鐵人辦學,請1205隊老支書擔任校長的故事。特別看望在學校居住的兩位孤兒。這三篇小說寫得很生動,描寫得很細致,很有藝術張力。

2.鐵人散文散文屬于一種非虛構文體,離生活近,離人近,是最為大眾化的一種文體。所以當時的作家在接觸到鐵人王進喜后,王進喜這個形象讓他們最能立竿見影加以表現的就是散文。

(1)上世紀6仔一刁O年代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魏鋼焰的《憶鐵人》、《歷史的譜寫者》、《大慶的心》。魏鋼焰1964年到大慶體驗生活,掛職大慶《戰報》副總編。但他并沒有在那里上班,而是下到基層深入生活。他下基層到的第一個單位就是鉆井二大隊。魏鋼焰確實用一顆熾熱的心在大慶體驗生活,大慶的生活時時感動著他。當時他計劃寫一組關于大慶的散文。1965年11月,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散文《思想之歌》,歌頌大慶會戰的勝利是思想的勝利;1966年3月,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戰地黃花分外香》,寫了一支大慶前線巡回醫療隊的故事。計劃中的作品還沒有寫完,“”開始了。他被下放到寶雞山區,1973年才回到原單位。這一年他二次來大慶。當時鐵人王進喜已經去世三年了。世事如煙,魏鋼焰感慨萬千。回去后創作了《憶鐵人》、《歷史的譜寫者》、《大慶的心》等。看得出,魏鋼焰對鐵人感情有多么真摯,不然他死后不會把骨灰埋在鐵人一口井旁。他在((歷史的譜寫者》題記中寫道:“在聽到鐵人王進喜同志逝世的消息后,我徹夜難眠。我覺得,每個受過鐵人言傳身教的人,都應該把他撒下的寶貴火種,貢獻給革命和人民。”《歷史的譜寫者》還有一個副標題:“一位大慶戰士的談話摘錄”。文章以一位和鐵人共事的同志的口吻,用第一人稱講述了鐵人王進喜處理卡鉆、修舊利廢的故事,表現了鐵人為了促進鉆井生產敢于破除舊的規章制度的創新精神和勤儉節約精神。通過鐵人的事例,作者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文章結尾寫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鐵人王進喜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鮮明的人物個性。鐵人對事業的熱愛、對鉆井工作的認真、對國家的忠誠,躍然紙上。

《憶鐵人》是以回憶的形式追憶鐵人的事跡。作者以第一人稱追憶了和鐵人的近距離接觸,歌頌了鐵人精神。有一天鐵人興致勃勃,話頭不斷。對魏鋼焰說:“你那首寫玉門的詩,我看了。為什么要把采油樹寫成圣誕樹?咱中國工人階級沒那么叫的,也沒那么想的。”然后問:“那個賣火柴的女娃是怎么回事?”我結結巴巴地介紹了這個外國童話。他笑了:“故事編得有點意思。可就是沒勁兒,娃娃到死都是稀里糊涂的。看咱們的白毛女!”盡管我深知鐵人是不分生熟場合,耿直剛正、死認真理,但這一軍將得也夠我想半天的。鐵人接著說:“工人們伸手等著你們寫的好書啊。這文章,要叫人看得坐不住,站起來!不能把人看得腿軟了,躺下了。就說寫風雪吧,也不能叫人怕……”這樣有個性的語言一看就是鐵人的性格。這兩篇散文作品的時代痕跡很重,但感情真摯、濃厚。洋溢著飽滿的政治激情。李若冰的《寄自大慶的書簡》(((人民文學》1965年第12期),賀抒玉的《我心中的石油河》(收入《西部的柔情—陜西女作家散文選》,花城出版社2000年出版)。1964年春,根據中國作家協會的組織和安排,李若冰和其他作家一起來到大慶掛職體驗生活,當時所掛的職務是大慶油田會戰工委宣傳部副部長。為了了解鐵人王進喜,他專門深人到鐵人的工作單位,并且和鐵人王進喜住在一間干打壘里,兩人床挨床,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飯、睡覺。得知李若冰是從老家陜西來的,王進喜從心理上就有一種親近感。而且經過交談,李若冰得知,鐵人王進喜和自己的妻子賀抒玉早在玉門時就認識,這樣,就更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兩人很快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原來,1951年,當時的西安文工團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到玉門油田體驗生活,準備創作一些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文藝節目。當時賀抒玉在文工團當編劇,有幸參加了那次活動,而且無意中選擇了王進喜所在的班。當時,王進喜還是個司鉆。鉆井隊清一色的男子漢,突然來了一個女同志,許多人不太習慣。賀抒玉很想上鉆臺看看,但當時井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認為女人上鉆臺不吉利,所以都不主張她上去。王進喜很理解賀抒玉的心情,經過王進喜向其他工人做工作,才允許她上一次鉆臺,賀抒玉終于如愿以償。這件事深深印在了賀抒玉的記憶里,她覺得王進喜這個人表面上看很粗,但心又很細,很理解人。自從她登上一次鉆臺后,工人對她反而親昵起來,因為工人們發現她不是那種嬌生慣養的女人。賀抒玉那次四五個月的生活體驗,本來是準備寫一部歌劇的,但是寫出來后自己也不滿意,就沒有排練。十多年后,賀抒玉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王進喜的照片和事跡報道,才知道“鐵人”就是當年她體驗生活時所在井隊的司鉆“王師傅”。“始而驚愕,繼而興奮!他,在玉門油礦時看上去是那么老實,那么平凡!”賀抒玉始終為自己在玉門時沒有深刻認識王進喜而感到遺憾:“多少年來,我心中的石油河不時在涌動,那是地下的黑河在為鐵人歌唱……”在《我心中的石油河》中,她寫道:“盡管我跟工人們上下班時在搖晃的卡車上,吃了不少的風沙,在終年積雪的祁連山下,臉被凍得發紫發青。可是我后來寫的劇本像一口打不出油的井,報廢了!若干年后,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寫作,僅僅有一股熱情是不夠的。”《寄自大慶的書簡》是以“書信”的形式來寫的,假托給某友人寫信的語氣,介紹在大慶的見聞,反映大慶油田的變化,抒發自己的情懷。文中寫到鐵人受傷住院后跑出來仍堅持頂在現場,寫到鐵人制服井噴等等。通過鐵人等大慶石油人身上體現出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作者感慨道:“我們人民有了這種革命氣概,什么奇功偉跡創造不出來呢!……”1%5年7月,剛剛上任的文化部副部長劉白羽來到大慶,檢查指導指示拍攝的藝術性紀錄片《大慶戰歌》的拍攝情況,看一看向往已久的大慶油田,見一見慕名已久的鐵人。他雖然沒有寫鐵人的散文,但是他被大慶油田火熱的生活感動,給《人民文學》編輯部打電話,建議他們派人到大慶組稿。《人民文學》編輯部很快派編輯何啟智來大慶組織了一組“大慶人寫大慶”的散文,發表在《人民文學》1965年第12期上。

(2)上世紀8任一90年代中國文學逐漸擺脫“”時期的“左”傾文藝思想束縛,呈現全面開花的“文藝復興”局面。鐵人文學也迎來了創作的春天。這個時期的鐵人散文代表作有孫寶范的《和王鐵人的故事》、高潮洪的((一個人和一座城》、王世偉的《大慶往事》、李淑珍的《鐵人井》(均見《大慶石油文藝40年作品集》散文卷《油田白楊》)等。《和王鐵人的故事》,通過三次視察大慶、視察1205鉆井隊、接見王進喜,記錄了和鐵人王進喜的交往,體現了總理對大慶石油人的關心關愛和對大慶油田傾注的心血,凸顯了共和國總理和勞動模范對國家發展建設的急迫心情和共同心愿。((一個人和一座城》,敘述了作者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兩次來大慶的見聞、感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慶有了城市的模樣,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作者因此而感慨“大慶因油而生、因鐵人而生、因鐵人精神而有了靈魂”。鐵人是大慶這座城市的豐碑。作者通過大慶的變化,謳歌了以鐵人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繼而發出了“寧做鐵人為鬼死,也羞茍且偷著生”的誓言。((大慶往事》通過作者60年代、90年代兩次來大慶的對比,反映了大慶翻天覆地的變化,贊美了石油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文中回憶了三次聽王進喜作報告以及“”時期在北京見到王進喜時的情景,飽含著對英雄的深深懷念,抒寫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輝煌。《鐵人井》敘述了作者90年代一個春天參觀“鐵人一口井”的所見所感,追憶了年輕時見到鐵人王進喜、受到鐵人精神激勵的情景。鐵人井,是鐵人精神的見證。作者認為,鐵人雖然不在了,但他仍然活在這片熱土上,活在千千萬萬大慶人的心中。

(3)新世紀以來代表作有:喬守山的《鐵人急》,朱玉華的《王露的姥爺怎么會是石頭呢》,戴永成的《鐵與火:生命的浩歌》,忽培元的《鐵人銘》、《鐵人寫真》、《走近鐵人》、((鐵人新館》,王獻力的《鐵人賦》,呂天琳的《鐵人不寂寞》,劉莉的《鐵人,大慶人的精神之父》,史金龍的《一座小城和一個人》等。喬守山的《鐵人急》,寫鐵人為早日拿下大油田的急迫心情和只爭朝夕的精神。朱玉華的《王露的姥爺怎么會是石頭呢》描寫作者帶著八歲的女兒來到大慶市八百響鐵人公園。妹婷站在鐵人王進喜的雕像前,突然問我:“王露的姥爺怎么是塊石頭呢?”王露是妹婷的同班同學,也是鐵人的外孫女。通過孩子的追問,表達了鐵人精神不朽的主題。戴永成的《鐵與火:生命的浩歌》表達了對鐵人的敬佩之情、懷念之情。忽培元的《鐵人銘》、《鐵人寫真》、《走近鐵人》、《鐵人新館》,均選自忽培元散文隨筆集《大慶賦鐵人銘》(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作者在作品中謳歌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表達了對鐵人的景仰。

3.傳記、故事代表作有:曹杰的報告文學《魂系石油河—鐵人王進喜的故事》(《飛天》1995年9期,2003年獲首屆鐵人文學獎)寫鐵人在玉門油田當鉆工時的故事,文筆細膩、優美。孫寶范、盧澤洲執筆的傳記文學《鐵人傳))(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是迄今為止最翔實、最全面記錄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的傳記文學作品。張懷德的傳記文學《鐵人王進喜》(銀河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對鐵人在玉門時期的生活、工作描寫最為詳細、豐富。戴祝文的傳記文學《鐵人之路》(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回憶了鐵人的一生,表達了對鐵人的懷念之情。杜顯斌故事集《鐵人傳奇》(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出版)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了鐵人一生的英雄事跡,謳歌了鐵人精神。這類作品還有《鐵人精神贊—王進喜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中外名人傳記故事叢書—王進喜》(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少年紅色經典叢書“時代楷模”—王進喜》(冷笛編著,21世紀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