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教學古今關聯處理

時間:2022-04-24 05:42:00

導語:古代文學教學古今關聯處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文學教學古今關聯處理

作家的生活經歷和作品產生的客觀社會背景等信息也是相對“剛性”的信息,但比第一種信息要“軟”一些,彈性要大一些。剛性的一面是可以確證和查考的基本事實及其時空位置,軟性的一面是作家經歷和時代背景的具體的、可以訴諸感性經驗的情況(包括氛圍那樣的無形的東西)。

講述這些情況關鍵要注意兩點:一個仍然是活化,即教師要在熟練掌握足夠豐富的確鑿史料的基礎上,一方面運用描述性語言盡可能具體形象地向學生再現作家生活和社會背景的狀態、情境,另一方面提示學生調動自己的相關經驗,設身處地去體會,將教材和教師的語言描述轉換為鮮活的、生動的“圖景”,產生如置身現場的感覺,即形成“人”的狀態。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爛熟于心,在向學生講解以前已經預先轉化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體驗,這樣才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描述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現場感。再一個就是一定不要漫無邊際、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無的放矢。

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在“面”的基本情況的介紹的基礎上,重視通過“點”(典型細節或事件)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對作家經歷和社會背景的具體狀態產生感性體驗。如魯迅在講到漢代黨人自名清流的風氣時,就順手舉了兩個“鏡頭”。另一個是作家經歷和社會背景情況的介紹一定要緊密聯系作家的創作和作品的情況,服務于對作家創作及其作品的解釋、說明和評價.不能脫離后者去孤立地羅列作家經歷和時代背景的材料,二者不能“兩張皮”。作家的思想、性格、氣質以及作品本身的內容及特征(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等客觀狀態方面的信息是一種具有高度彈性的信息,其原始性或本來狀態很難有一個絕對的和終極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見仁見智的特點,因而也是對教師的專業修養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還原好信息的真實性對教師的文學修養有很高的要求,教師的真實水平、教師之間的差別在這種問題上最能顯現出來。因此,如何在這方面做到讓學生進人“入”的狀態,最有講究、最需要教師注意,最需要下功夫。對作家的思想、性格、氣質的介紹,最根本的還是活化,即在進行史實敘述時,不能停止于概念性的評價和描述,要在描述作家具體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的細節的同時,把教師自己和學生擺進去,設身處地去體驗,要讓學生感到離他們很遠的那個古代的陌生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甚至是有缺陷和短處的一個活人,感到眼熟、似曾相識、似乎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不能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在面對一具木乃伊。

這才叫“人”。這是單靠羅列材料所辦不到的。在這里,掌握足夠的史料自然是基本功,同時教師的人生閱歷,尤其是教師對人的認識理解可能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對作品本身的內容及特征等客觀狀態方面的信息的轉達,是文學教學的核心,也歷來是文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師的專業修養來說,是挑戰中的挑戰,考驗中的考驗,教師的真功夫最集中地在這個地方表現出來。由于文學作品的特點,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所謂“作品本身的內容及特征(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等客觀狀態方面的信息”,其客觀性具有更突出的相對性,常常見仁見智,甚至多解并存。作為文學教學,當然必須有是非界限,但這個是非允許是多元的,教師要有多元的是非觀。這樣,教師對是非的把握和判斷不是一定要認定某一種理解是唯一正確的或合理的,而是要劃出合理的底線和范圍,超出這個底線和范圍就是錯誤的,底線以上或范圍以內就是允許存在的、合理的或正確的。簡單地說,任何正確地解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能自成一說。要讓學生進入作品,首先自然是過語言關。這要求古代文學教師要有很高的語言修養(尤其是古代漢語修養)。

但要注意,文學課教師的語言修養不同于語言課教師,他除了要有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修養以外,還要有對語言的文學性(文學特征)的高度敏感,他對一篇作品的語言的講解不只是語言學意義上的字詞句篇,對文學課教師而言,古代漢語教學的那種對語言的講解只是一個基礎,它必須在此基礎上進人對作品語言的文學性的關注、體驗和闡釋上,并且必須能引導學生對這種文學性產生親身體驗。這種文學性包括文學作況,,扣各種語言表達(包括超越一般語言規范的語言表達)區別于普通語言表達的特異之處,以及由這種表達所產生的超語言學含義和意味(文化意義、聯想意義、由上下文的特殊安排所產生的臨時意義等)。教師必須對這些表達及其含義和意味深有會心、多有會心、妙有會心,并能進行恰當的、精妙的傳達和引導。在此基礎上,展開對作品的全面體驗、理解和分析。

語言分析當然十分重要,離開語言分析一切都無從談起,但這里的關鍵還是活化,要捕捉住作者思想性格和內心狀態、作者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具體問題和情境,把教師自己和學生擺進去,這樣語言也就變成活的語言了,作品也就變成為活的表達和傾訴,甚至可以讓人似乎聽到作者心臟的跳動。在這里,教師的語言功夫、文學修養和人生閱歷、經驗是同樣重要的。“作品的評價性信息”是個值得認真研究、細致把握、靈活轉達和評判的問題。任何關于價值、地位和影響的評價都不是絕對的和唯一的,這和時空流轉有關,和時空流轉過程中的政治、社會狀況、文化心理和審美標準及趣味等密切相關。因此,“結論性”評價不可輕率做出,更不能強加。教師需要把握的,一是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和信息;二是提出歷史的、發展的、聯系的、對比的思考方法;三是適當點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分析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