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師德觀的繼承與發展分析

時間:2022-12-05 10:42:46

導語:傳統師德觀的繼承與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師德觀的繼承與發展分析

1師德內涵

師德的內涵并非固定不變。師德既有歷史繼承性,也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發展始終體現出與社會發展同步的特征。現代社會既要對傳統師德有所繼承,又要結合時代特征和時代要求作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2傳統師德觀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教育史上,孔子開創私學,有教無類,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有了質的發展。儒家思想關于師德的系列主張奠定了我國傳統師德觀的基礎,隨后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完善,盡管歷代對師德的具體要求不盡相同,但是其主導思想和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連貫的。對傳統師德我們從師愛、師品、師能三方面進行解讀。2.1師愛:愛生愛教。首先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的強烈責任意識。孔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不倦,仁也。”孟子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做老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王夫之強調:“講習君子,必恒其教事”,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貞不渝和持之以恒。對學生,孔子指出“愛之,能勿勞乎?”愛自己的學生,就要嚴格要求學生不放縱不遷就,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以及對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其次,無隱無私。孔子曾坦誠地對自己的學生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爾乎。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作為老師自己在學生面前沒有任何保留的。墨子明確提出反對“隱匿良道,而不相教誨”(《尚賢》),提倡“有道者勸以教人”“有道肆相教誨”。即使不被請教,也要主動去教,“為力”“強為”。教師不僅對學生無私傳授,還殷切希望弟子超越自己。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荀子進一步提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韓愈進一步解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并強調教師應成為學生的伯樂,要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這種品質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人格。第三,尊重學生,尊重知識。孔子有教無類,廣收門徒,“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孟子則“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雖講求師道尊嚴,但是對學生對知識的尊重極其突出,孔子有“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鼓勵學生“當仁,不讓于師”,唯真理是從。韓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王陽明進一步提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在等級森嚴、極其重視師道尊嚴的古代社會,這些思想言論對現代極具啟發意義。2.2師品:人師世范。孔子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者必以正”,以及墨子的“以身戴行”都強調為人師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荀子進一步解釋教師要“正儀”要“善先”“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強調教師要成為學生效法的表率。韓愈更深刻闡發了“以一身立教,而為師于百千萬年間”的道理。明人王廷相從反面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古人有身教焉,今人惟恃言語而已矣。學者安望其有得?”。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師自身的積淀。“古今不知,稱師如何”“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而積極進取為教師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孔子“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教師廣博地學習而且持之以恒,切問近思,才能做一位仁愛之師。荀子認為“師術有四”,即“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即教師一要有尊嚴威信,二要有豐富的閱歷和崇高的信仰,三講授要有條理遵循內在邏輯,四要善于闡發微言大義,可見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3師能:治學育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治學育人方法上也有很多優良傳統。首先是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才”(朱熹認為),孔子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在此基礎上注意發揮學生們特長,因材施教,各盡其才。孟子對這種方法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揮:“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其次是循序漸進。“先濟乎近,然后形乎遠。”孔子教育學生“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第三是啟發誘導。孔子教育學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傳統師德觀的特點

3.1注重教師自律。傳統師德強調教師自律,強調教師內在修養和道德自覺,主張教師要“潔身”“立身”,實現“慎獨”的自我完善,達到為師為圣的境界。傳統道德觀多從教師自身出發,突出教師本人的自我要求。傳統師德強調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的價值追求,這無疑給教師自律提供了最好的注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強調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教育學生前,首先突出了教師的自律。不僅在品行方面,在能力素養方面同樣突出了教師對自我的嚴格要求,教師要學識淵博,品行端方。如“古今不知,稱師如何”“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在教學上,雖然“教”和“學”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效果由學生和教師雙方決定,但是傳統師德強調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學習狀態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啟發誘導,這種對教師主體作用的強調,也突出反映了教師的自我要求,教師的嚴格自律。3.2強調最高標準引領。不管是在師品、師德還是師能方面,傳統師德都強調最高標準的引領,也就是說直接告訴你什么是最好的,怎么做是最高境界,而不提最低標準。要求教師熱愛并忠實自己的教育事業,把任教作為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對學生無私奉獻,盡最大努力讓學生成長成才并最終超越自己。在能力上要求教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要求教師“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要求教師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需要,對學習欲罷不能。這些都是對教師最高標準的要求和示范引領。3.3對學生重人文精神培育傳統師德堅持德教為先,尤其注重教師人文精神的引領。強調教師的家國情懷士大夫精神,既關注國家大事又閱歷豐富,又能付諸實踐影響學生感化學生教育學生。荀子說的“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強調了教師在引導人的行為舉止、塑造人的道德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禮記•文王世子》也指出:“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可見,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甚至可以說對學生傳授知識,根本目的為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

4新時期對傳統師德觀的繼承與發展

4.1加強師德,注重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受多種因素的干擾,師德建設僅僅靠教師本人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在新的時代師德建設既要注重傳統的教師個人自律,又要加強社會的他律。多次強調:“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必須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3]2018年1月,國家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4]。2018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臺了《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職工紀律處分暫行規定》等系列文件,被稱作“史上最嚴”師德規范文件。20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印發實施《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各省個高校也紛紛出臺相應制度和規范,自律與他律雙向結合形成師德建設的強大動力和制約機制。4.2師德要求,做到高境界引領和底線控制的統一。傳統師德觀念主要是對教師最高標準要求,最高道德規范引領,這種無疑是非常好的引導方式,利于形成榜樣的力量。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現實中的每一位教師不可能皆為圣人,皆能達到最高境界。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對新時代的師德,我們也應該明確最高標準和最低要求,明確什么符合師德要求,什么不符師德的要求,從最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為教師設立清晰的行為邊界,并設有嚴格懲戒機制。從壞處準備、向好處努力,將底線思維與師德建設最高引領有效融合。4.3教師形象,從“神”到“人”的回歸。從古至今,教師都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提及教師,人們想到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自我犧牲,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淵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以及“園丁”的勤懇辛勞。多少年來社會強調的是教師用自己的損失甚至犧牲換取學生的成長,教師是職業而不是謀生的工具,教師是至高無上、受人尊敬,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教師的精神形象被高度神圣化,那么教師群體,甚至教師群體里的任何一個個體都不能有一點瑕疵,教師的一言一行必須要符合設定好的神的形象,符合大眾心目中理想中的光輝形象,不然,教師形象必一落千丈。“不論是陳年舊事,還是新近發生,只要涉及師德問題,總會激起軒然大波”[5],如果某位教師師德失范,相關報道定鋪天蓋地,當事者更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當今時代對師德的拷問和要求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師的尊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戰。相關部門和一些學校對老師也出現了一些過激管理的現象等,社會上甚至出現了對老師的不信任,個別老師處于種種壓力,而不能以自尊自信的形式進行教學工作。我們必須意識到,教師首先是人。師德還包含許多作為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要具備的道德要求,比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這些并不是對教師群體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稱之為師德的常人性。教師必須實現由神到人的回歸,達到神性和人性的統一。馬克思曾經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的特性,并且“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正是由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師德建設也必然以滿足主體需要為目標。多次強調必須“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4.4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傳統師德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培育,新時展日新月異,科技革命是我國社會現代化過程的先導,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科學家精神,熱愛科學研究已成為師德理念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完善的人格,豐富的知識和閱歷,還要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善于創新、大膽實踐的意識,從事科學研究和創造的能力。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四個統一”的最后一個統一對新時代教師明確提出了學術要求。在強調人文精神的同時,較以往更加強調科學精神、研究精神,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學術規范的要求的文件。如2019年6月中辦、國辦聯合發文《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將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科學研究很好統一,旨在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學術發展空間,更加尊重學術、尊重科研,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8〕25號)努力“構建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自主支配權,激勵科研人員敬業報國、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大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2).

[2]國齊家.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師德與教師觀[J].中國教師,2018(12):18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1(12).

[4]周顯信,許雙雙.推行高校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的掣肘與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9(4):85-90.

[5]劉善婕.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學教育,2019(3):172-174.

[6]張宇晗.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J].大學教育,2018(5):193-195.

[7]王家濤.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J].未來與發展,2019(4):96-99.

[8]郭瑞鵬,李良.工匠精神視角下高校學生工作精準育人的路徑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8(6):91-94.

作者:曹利華 單位:攀枝花學院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