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師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2 09:10:00
導語:呂氏春秋中師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和他的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著作,班固把它列入雜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春秋戰國學術文化的一個總結。其中的《勸學》(一作《觀師》)、《尊師》、《誣徒》等篇,教育思想十分豐富,尤其是講為師之道的內容,至今仍閃爍著奪目的思想之光,茲述析如下。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為師者自我價值的確認春秋戰國之時,具備為師之資格的人,皆是具有“道術”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知識分子。無論儒家、墨家還是道家,盡管其思想上取舍不同,但都無一例外地傳授自己所認同的“道”,而這便成為為師者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秴问洗呵铩犯鞔_地指出:“為師之務,在于勝理,在于行義?!庇终f:“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于教。”教師應當認識到,其自身之所以存在重要價值,在于其主要是開啟心智,在于“勝理”,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有德行的“人”,即所謂“行義”是也。進一步講,“行義”二字標示出了為師者通過教育人、培養人而改造社會的神圣使命,具有“道德命令”的性質。它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而是在對社會關系客觀認識基礎上的一種自覺擔當,達不到“行義”的目的和要求的時候則常常會感到慚愧與不安。從這個意義上講,為師者就是社會改造的引導者、先行者,所以《呂氏春秋》講:“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睘榱恕靶辛x”而“爭于道”,對于為師者而言是最有意義的事情,是為師者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的確,為師者只有先確認了自我價值感、使命感,才會有強大的內在精神動力。就以大教育家孔子來說,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他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分不開的,他要通過育人來“行義”。在匡地被圍困時,他還帶領學生習禮樹下,弦歌之聲不絕,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事業,真有臨大節而志不可奪的精神。在教育勞動中,義務體現為使命,在價值感和使命感中,才能激發出內在的熱情與持久的力量,從而自覺、主動、認真負責地做好育人的工作。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為師者容易犯的四種毛病《呂氏春秋·誣徒》篇批評了某些為師者容易犯的四種毛病:第一,“志氣不和,取舍數變,固無恒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以恣自行?!边@里面有兩個意思。一是過于隨心所欲,缺少一貫性的原則,信口開河;二是對待學生的態度不穩定,喜怒無常。一般說來,“不講”的老師少,但“妄說”者卻大有其人,“妄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知識缺乏、學術不精和不負責任。為師者應當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平和其心氣,寬大其胸懷,培養對學生的良好感情。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不足,有時出現傲慢、頂撞、無理、“不懂事”等言行并不意外,對此教師應掌握分寸,正確處理。第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本褪钦f為師者自己有失敗或過失,不肯自我批評,剛愎自用,堅持錯誤。當然教師也是人,也會犯錯誤,但教師不應過分看重自己的尊嚴。如果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顧是非曲直,實際上你的尊嚴并不能得到真正地維護,相反卻受到更大的損害。每個當老師的,都希望學生尊重自己,這是正常心理,問題是怎樣贏得學生的尊重。尊重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平等基礎上的自覺行為,即使對于年少的學生也應當是這樣,教師發現自己錯了能坦率地承認,學生不但不會瞧不起你,反而會感到你可敬可親。第三,“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驅而教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有些教師阿諛諂媚權勢者,不管其德才如何,千方百計地討好奉承。這種情況在古代專制社會中是存在的,是不正常的。一方面,這會在心理“驕慣”那些富豪子弟,使他們產生鄙視教師進而輕視知識的心理;另一方面,這在客觀上是對貧寒子弟的不公與歧視,使他們的自尊心無形中受到傷害,他們也同樣會對這樣的教師產生鄙視的心理。為師者平等視人、給予每個受教育的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關注度,不僅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體面與美德。第四,“弟子居處修潔,身狀出倫,聞識疏達,就學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從而抑之,難而懸之,妬而惡之?!眰€別為師者對品學兼優卻不善于“搞好關系”的學生無端地疏遠、嫉恨,從而壓制之、刁難之?!暗茏尤t冀終,居則不安,歸則愧于父母兄弟,出則慚于知友邑里,此學者之所悲也。”學生的社會關系、家庭條件、生活習慣、個人愛好不可能完全一樣,也不會是一種類型。就性格而言,有能說會道的、也有沉默寡言的,有“眼皮子活”的、也有靈活性差的,這都是正常的。作為教師,對于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要善待,因為他們在心靈深處都期待師長的關愛,這一點不可不明。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矣為師者最好能“反己以教”《呂氏春秋》中提出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反己以教”?!耙曂饺缂?,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則師徒同體。人之情,愛同于己者,譽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學業之章明也,道術之大行也,從此生矣?!焙美蠋煂Υ龑W生就如同對待自己一樣,要設身處地施行教育。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先想想,自己若是學生,能否做到,不能勉強學生做力所不及之事。這樣就能師生同心,情感和諧,使教育過程得以順利完成。為什么為師者要“反己以教”?《呂氏春秋》指出:“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樂?!庇终f:“為之而樂者,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比酥G槭?,不能喜歡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能從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中有所得。做一件能得到快樂的事,即使是不肖者,也會努力干;做一件苦惱的事,別說不肖者,賢者也難以堅持。因此,“反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體驗學生的心情,研究其心理特點。這樣,就能找出適當的辦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胺醇阂越獭保瑥慕虒W內容上講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胺舱f者,兌(悅)之也”。“夫弗能兌而反說,是拯溺而錘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堇(草名,有毒)也?!币馑际钦f,大凡說教,應該使對方心情舒暢,而不是硬性說教。不能使對方心情舒暢,反去硬性說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卻用石頭讓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卻給病人喝下毒藥一樣,只會適得其反?!胺醇阂越獭?,從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是注意學習、休息和娛樂相結合。一味緊張單調而急迫地學,很容易引起學生精神疲勞,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師不能令于徒”,即造成老師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局面。而高明老師的教學,總是能把教學組織得勞逸相濟、從容不迫。使學生既有嚴肅認真之學習精神,又有愉快活潑之生活情致,即“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边@樣,學生就不會視學習為畏途,而能夠疾學不倦了。綜觀《呂氏春秋》所講的為師之道,毫無疑問,有利于為師者恰當地自我定位,有利于為師者的自我省察,有利于為師者自覺改進教學方法,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及學生的健康成長,頗值得今天的為人師者思索玩味、借鑒學習。
- 上一篇:開發區黨工委科學發展觀發言材料
- 下一篇:街道黨工委科學發展觀的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