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6-15 04:35:27
導語:抗疫期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疫情背景下,四川省教育廳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因地制宜,統籌部署,依托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努力構建“互聯網+教育”,積極探索四川云教電視課堂“五三”①在線教學模式實踐應用,為全省中小學師生提供了在線教學的托底保障。在這期間,廣大一線教師線上教學實踐的狀況如何,有哪些需要注意與解決的問題,如何總結和反思應急狀態下在線教學的經驗和教訓,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在線教學機制,確保未來在線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益實施?帶著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借助“四川省在線教學管理者網絡培訓”契機,開展了大規模的教師線上教學現狀及發展需求的匿名調研,以期對我省未來在線教學提供建設性意見和決策咨詢。
一、調研情況和結果反饋
(一)調研基本情況。本次調研采取匿名問卷形式,全省21個市(州)91975名中小學教師參與問卷填寫。為使調查全面而科學,教師樣本涉及不同類型、不同學段、不同教齡及不同崗位的公民辦學校的中小學教師。其中,學校類型以鄉鎮中小學和區縣所屬中小學為主,分別占比39.4%和29.7%;義務段教師比重較大,占比81.38%;教師教齡分布呈U形結構,1-5年和21-30年教師分別占比26.67%h和26.02%;來自一線的學科教師為主,占比88.28%。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二)調研的結果。1.在線教學的基礎條件和現實。調研顯示,我省中小學校占比60%以上的分別是多媒體教學環境和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網絡教學環境和智能教學環境占比僅30%左右,學校網絡全覆蓋占比不到50%,教學樓有網絡設施的僅有52.38%,大多數學校在信息化基礎建設的經費投入、頂層設計、日常技術保障與維護等方面存在困難。學校已有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能夠支持師生獲取優質資源、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占比雖近7成,但已有網絡課程資源的74%分布在主學科,且以國家資源統一配置和公共資源服務開放平臺的資源為主,占一半以上。占比54%的教師認為城鄉教育發展不均是區域教育最突出的公平問題。占比40.73%、28.72%和18.51%的教師認為生源質量差、師資力量短缺、課程和教學資源匱乏則是學校教育不均的主要問題。71.58%和59.82%的教師認為“互聯網+教育”是促進學校解決課程及教學資源匱乏、優化學校辦學基礎條件和設備設施的重要途徑。2.教師在線教學的現狀及發展需求。60%以上的教師認為有必要開展在線教學,26%左右的教師表示不確定,15%以上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開展。一半以上教師認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和學校課堂教學效果相差較大,其關鍵因素在于學生自律性差異。在線教學中,老師遇到排列前三位的問題分別是“師生無法有效互動、不能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效果、網絡技術平臺操作不熟練”。盡管如此,仍有71.85%的教師認為疫情之后應該有選擇性地開展在線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但要重點改善在線教學面臨的教學平臺、網絡支撐、課程資源、師生及家長觀念、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等問題(如圖2所示)。教師面臨在線教學實踐和挑戰,急需提升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資源選擇與使用、各種網絡社交工具及軟件的熟練掌握、洞悉學生心理及網絡表達、構建良好的師生網絡情感交互關系等方面能力,重點解決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的課程資源開發與配置、技術操作和網絡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等問題,教師們期望主要采取實踐操作、現場觀摩、模擬教學和案例講解等方式進行培訓,時間以2-3天為宜。
二、教師在線教學呈現的主要問題
梳理調研結果和教師匿名反饋的信息,在線教學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條件和工具使用問題。即支撐在線教學的基礎條件(包含網絡、設備、平臺工具及軟件使用等)不足,特別是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區域網絡、設備設施、學生終端支持條件等嚴重制約在線教學有質量地推進。二是平臺和資源的選擇、整合及研發問題。疫情之下的在線教學,因情勢突然,短時間內涌現了很多在線教學平臺、課程資源和軟件工具,但在使用過程中教學平臺優劣明顯、問題凸顯,課程資源龐雜、碎片、單一等問題更是突出。后疫情時期,如何從教學平臺的多而散走向精而準、如何打破教學資源和數據孤島的壁壘,建立起類似“學習強國”的資源統籌平臺,如何針對區域、學生、學校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豐富完善、系統研發在線課程資源,是擺在現實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三是教學質量和成效的問題。調研數據顯示,61%的教師認為在線教學和學校課堂教學效果相差較大。其重要原因在于在線教學難以直接監管學習過程,難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差異化和個性化教學,特別是對學生的作業完成、人際交往、評價反饋等需要家庭教育的高度支持與配合。四是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問題。此次疫情倒逼廣大一線教師開展在線教學,前期因為對平臺、工具等操作不熟練,時有失誤和“翻車”,但整體來說是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極大推動。在線教學的新常態發展,勢必要在轉變教師觀念、樹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新生態理念、培訓教師在線教學技術操作和課程設計與組織實施能力、構建在線教學教研及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加大力度。五是在線教學管理評價問題。凡事預則立。在線教學走向新常態,在區域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合力推進等方面需要縝密系統思考。如規范線上教學資源生產的質量審核與,建設序列化、系統化的在線課程資源,建立健全在線教學常態化的區域機制,優化教師在線教學工作管理與考核等。
三、推進在線教學新常態的對策與思考
正如專家預言:疫情按下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快進鍵。未來的學習一定是在線學習、線下學習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多種形態并存的新生態。混合式學習將成為師生成長與發展的主流。筆者結合本次調研的問題反饋和我省實際,對推進在線教學新常態形成如下對策與思考。(一)加快在線教學基礎條件建設,增強支撐服務能力。一是保證學習終端條件,摸清硬件家底。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逐級落實責任,對本次疫情期間各地開展線上教學硬件支撐情況作一次全面摸底,特別要注重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各學校寬帶接入、網絡信號覆蓋、多媒體教室建設與使用、學生終端學習智能設備、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和軟件工具配置等情況的詳細調研,做到精準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學生。二是保障硬件支撐,加大各級經費投入。中央、省、市、縣各級要加大財政專項投入,確保中小學網絡基礎設施和功能建設,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網絡擴容提速。鼓勵地方配套專項經費,解決學校網絡教學設備設施日常維護和提檔升級,保障各級各類學校具備充足的、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網絡與智能教學環境。三是確保專用人才服務,配齊配優信息技術教師。開齊開足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維護維修學校網絡教學設備設施,同時為開展校本在線教學教研培訓提供人力保障。四是提供平臺和工具支持,研發專用在線教學平臺和使用工具。出臺政策,鼓勵各類專業人員積極研發或優化在線教學平臺和教學輔助軟件,為在線教學提供使用便捷、功能齊備、成熟穩定、安全可靠的教學平臺和工具。(二)強化各級資源平臺的統籌管理,促進教育公平。一是加強部門協同合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組織好教研、師訓、電教、技裝等多部門協同作業,發揮各自專業所長,合力推進。教研部門對在線教學設計與組織實施、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等發揮專業指導功能,師訓部門著力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信息素養,促進信息技術能力提升,電教和技裝部門分別在平臺建設與使用、在線教學基礎設備設施上提供保障。二是優化課程資源建設。首先要整合各級課程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壁壘,構建國、省、市、縣、校五級互補,城鄉、區域、校際協同,交互共享公益的教學課程資源平臺,為各地各校提供資源的選擇、重組、補充等;其次要考慮到四川教育優勢明顯、短板突出的實際,課程資源建設不能一刀切。要針對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城市地區等不同學生提供課程資源,避免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下”現象,確保在線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和差異的學生需求。三是科學實施在線教學管理評價。通過組織各類培訓、研討和評選活動,及時總結并推廣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管理與評價經驗;通過建立健全線上課程資源審核、與激勵機制,強化課程管理與評價導向,確保課程資源質量;激勵教科研工作者和名優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通過探索在線教學工作量核定與質量考核機制,完善在線教學的規范管理與評估。(三)深化在線教學實踐與研究,提升質量效益。一是加強在線教學模式的研究。從應急狀態的在線教學實施情況看,絕大多數的教學還停留在物理空間的教學形式到網絡空間的遷移,沒有從“互聯網+”的角度,變更傳統教學理念,使得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基更說:學習是在教與學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在線教學看似一道屏幕的距離,但阻礙了教與學的直接作用,必須重構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問題前置、任務驅動為前提,調動學生學習內驅,創設教育情境,強化課后實踐評價,總之,再度整合教與學行為是提高質量和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推進“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變革傳統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是擺在教科研和一線教師面前的緊迫課題。二是加強家校協同育人的研究。家長對孩子在線學習終端條件的支持力度,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合理科學地使用眼睛、保護視力,如何監管孩子在線學習而避免玩電腦和手機,家長如何配合教師輔導孩子的線下作業線上提交等具體內容都是我們實施在線教學要正視的問題。加強家校溝通與協作,達成在線教學觀念與行為上的共識,才是學習質量的保障。三是加強對學生的關注與研究。學生任何時候都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我們把學習的關注點聚焦在學生視角,才是對學生真正的關愛。在線教學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需要關注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網絡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課程實施,需要高度關注在線學習帶給學生視力、脊柱等身心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都將是未來在線教學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四)重視教師信息素養培訓,提高在線教學能力。一是全面落實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適應學校發展需求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是我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總目標。如何讓這一目標落實落細,重點在于落實整校推進的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行動,組建以校為本的“骨干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研修共同體,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問題為導向,加強信息技術的培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實踐,并將結果考評納入學校和教師個人績效評估,調動每個教師主動積極參與培訓。二是完善機制,五級聯動,全面推動教師信息素養提升。頂層設計方案,全面構建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培訓計劃“五級”(國、省、市、縣、校)培訓體系,以國培作示范,以縣為主,以校為本,全員參與,采取滿足需求、標準引領、分層分類、分區分段、線上線下混合式及菜單自選式等多形式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特別是針對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意識弱、信息利用率低、信息處理和技術應用創新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在培訓實施過程中分區側重,重點傾斜。三是名師引領,學用結合,在實踐中學習提升。結合名師建設“三個課堂”②在線資源為契機,重點加強名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在技術應用、實踐操作、觀念轉變、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加強培訓,再利用名師工作室的輻射效應,以點帶面,促進教師整體在線教學能力提升。注釋:①“五三”指:三統籌:統籌領導、統籌資源、統籌平臺;三同一:同一課表、同一教師、同一來源;三方式:有線電視、網絡電視、網絡平臺;三課程:復習課、名師課、新授課;三注重:注重時事和愛國主義教育、注重“托底+拓展”組合服務、注重困難群體幫扶。②“三個課堂”指:針對農村和薄弱學校的專遞課堂、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名師課堂和縮小區域、城鄉和校際差距的名校網絡課堂。
作者:汪桂瓊 鄢春苗 胡進雨 陳元輝 茍熙 單位: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上一篇:公共危機管理與疫情實踐導向分析
- 下一篇:防疫懲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