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1 09:41:00
導語: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角色沖突是引起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角色沖突主要表現在:互不相容的多種角色行為規范引起的角色沖突;楷模角色與普通人角色沖突;付出投入多與低社會支持的沖突;職業成果模糊與個人成就需要的沖突;現實的角色行為水平與理想的角色要求之間的沖突等五個方面。克服角色沖突的消極影響,可以通過加強組織干預以及增強教師應對角色沖突的能力等策略實現。
[關鍵詞]角色沖突;教師職業倦怠;原因
一
“角色沖突”是社會學角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于個人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往往需要同時扮演若干個角色,當這些角色對個人的期待發生矛盾、難以取得一致時,就會出現角色沖突。人們普遍認為,教師職業是角色沖突的一種典型情境。教師角色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互不相容的多種角色行為規范和角色期待產生的角色沖突
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角色頻頻轉換,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對教育對象而言,教師是社會的代言人,是知識的傳授者,是班集體的領導者,是社會的模范公民,是學生家長的人,是心理咨詢者,是學生的知己和朋友;相對學校管理而言,教師是被領導者;相對同事而言,教師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從教師扮演的角色中,我們會發現幾種主要的互不相容的角色行為規范和角色期待:
首先,教師既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又是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和組織者代表著一定的權威,師生之間的基本關系是制度化的支配與從屬關系。如果教師在教育中沒有任何職業權威,盲目追求學生友誼,成為學生的哥們、姐們,放棄應有的原則,教育效果是不能保證的。實際上,教師很難既是一個具有權威的嚴格的管理者,又是一個朋友般被學生喜愛和親近的人。
其次,教師既是被領導者,又是班級管理者。教師站在校方立場發言,要傳達、執行學校的各項制度、政策、規定。但是,學校的政策規定不少與學生意愿發生矛盾。教師處于校方與學生的夾層中,結果往往是學生理解的要執行,學生不理解的也要執行,由此引發的師生矛盾使教師處于兩難境地,從而帶來角色沖突。
再次,教師既是社會和學校的代言人,又是學生和家長的人。社會代言人身份要求教師以社會的價值標準進行判斷,站在社會的立場發言;而學生和家長人身份則要求教師站在學生和家長的角度看問題。社會、家長經常對工作中的教師同時提出不同的角色期待,這種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角色期待引起的左右為難感,是教師在工作中普遍遇到的角色沖突。威爾遜(Wilson)說:由于當代社會里人們對教師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持有自己的看法,這些對教師角色的不同期望就更加難于應付了[1]。如國家的教育方針要求教師注重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而部分家長和領導則要求教師要實實在在地提高成績,他們看重學校的升學率,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教學工作的首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哪怕不惜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為代價。在對待學生的作業量、寒暑假補課、課余補習問題上,家長、社會、教育行政部門總是各持己見。這些不同的角色期望不同程度地干擾和影響了教師的教育教學,并常使教育者有無所適從的角色沖突感。
2.楷模角色與普通人角色沖突
教師是倍受關注的社會角色,“教師每天都受到學生的高度關注,再加之社會對教師的規范期待,使得教師的角色受到周圍的關注,特別是來自學生的約束”[2]。同時,教師也是倍受苛求的角色,社會、家長和學生期待教師不僅是經師,還應是人師;不僅要做學生的榜樣,而且要做社會的榜樣。一個稱職的教師應該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傾注全部的熱情、愛心、才智。在個人行為的規范上,要求他們儀表整潔、衣著樸素、姿態優雅、態度安詳、語言得體、行為端莊等等。但是,教師又是一個個性突出、情感復雜的自然人,在教育情境之外,教師更傾向于透露和表現真實的自我——“不修邊幅”的自我、率真的自我。有些行為表現在其他角色身上被社會視為當然,而表現在教師身上則會使人驚嘆,被指責為“不合身份”,甚至被斥之為“越軌行為”。由此不少教師深感當教師“活得太累”,沒有真我,陷入模范公民與自由個體相沖突的境地。
3.付出投入多與低社會支持的沖突
教育在社會、人的發展中的價值與作用,決定了教師及其職業應當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而且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價值一般有較高的估價,有較強的自尊。但是,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經濟收入的增長一直“舉步維艱”,加上或明或暗的學校內部教師與行政人員的不平等性,以及教師職業所獲得社會評價的偏頗與悖謬等,均意味著社會并沒有真正形成與教師職業價值相稱的尊師重教的現實。教師付出的勞動不能為自己和家人帶來世俗看重的所謂的權勢、地位和金錢,甚至被戲稱為“三無階級”(無錢、無權、無用)。面對這種高付出與低回報的大落差的現實,教師會產生不公平的失落感,導致角色沖突加大。
4.職業成果模糊與個人成就需要的沖突
日本學者佐藤學說:醫生的工作是通過治愈一種疾病而告終結,律師的工作是隨著一個案件的結案而終結,教師的工作則并不是通過一個單元的教學就宣告結束。教師的工作無論在時間、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地擴張的性質,具有“無邊界性”的特征。大多數教師或多或少都模糊地感覺到他們的工作是一個無底洞。比起律師或醫生來,教師感到自己的工作要更多地耗損心力,工作似乎永遠不會了結,永遠看不到盡頭。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教師就不知道他在什么時候才算完成了工作[1]。
教師的勞動成果具有隱含性和延時性。在教師職業中升遷機會非常少,教師為工作付出的精力與汗水、創造的價值需要很長時間才見分曉。比如,教師在改變學生興趣、行為習慣、人生態度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成果都不是立竿見影的。這樣,教師個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的需要與角色扮演中許多成果的無形性之間產生矛盾。勞倫斯(Lawrence,D.H)曾這樣評價教師的工作:你絕不知道你做過什么,或者你是否做了些什么。從事體力勞動比這更令人感到滿足,盡管你勞累不堪,但畢竟能看到成果,你能知道自己的工作做得是否好。而作為一個教師,這一切都不得而知[2]。教師陷入角色成果模糊與自我價值難以實現的矛盾沖突中。
5.現實的角色行為水平與理想的角色要求之間的沖突
教師角色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能力水平和多方面的才能。但是,每個教師個體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如面對一個班風很差的集體,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這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較高的教育藝術,有足夠的耐力。不少教師雖然主觀上很努力,工作也積極熱情,但常帶不好班,面對“后進生”往往束手無策,這種個人能力與角色需求之間的沖突導致教師內心的沖突和不安。
同時,教育改革等變革也會產生許多可能的壓力情境,組織目標變得不確定與模糊,組織中的個體被要求更新角色、知識與技能,這些會挑戰教師個人的信念、價值、在組織中的資源與意義、認知與情感、才能等,致使教師產生無力感與危機感,陷于既有的教學式態與理想的教學式態的兩難中[1]。二
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A.科塞認為,社會如果沒有沖突就會僵化與停滯[3]。同樣,沖突對教師個體來說,也意味著專業進步和自我的超越與發展。
首先,沖突能使教師個體適應角色要求,提高專業化水平。個體為了尋求心理的平衡,總是盡可能地減少角色沖突的出現。角色扮演者會依據社會的期望與職業活動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不斷反思自己的角色行為,不斷審視自己的角色形象,不斷衡量自己的角色扮演能力,向角色要求靠攏。
其次,每一次沖突的積極解決都是教師對人生、對角色的一次認識飛躍,是教師自我人格的一次進化,是教師不斷超越自我、豐富人生的活動。“優秀的教師都是在超越了角色自我之后展示出豐富的個性自我的”[4]。
但是,角色沖突是一種心理沖突。美國學者普萊科和科佩曼研究指出:角色沖突對生活滿意度有消極影響[5]。角色扮演者會產生緊張情緒,調動心理機能來應對沖突,過度的角色沖突是職業倦怠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由此引起的習得性無助感和無力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著延緩或阻礙作用;會直接影響到自身和教育對象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影響到教師的職業穩定,造成教師職業的顯性或隱性流失。
Kahn&Byosiere在總結以往的研究基礎上,認為角色認知與員工的職業倦怠存在高相關。角色認知由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兩個維度構成。角色沖突是指個體所體驗到的難以調和的來自于環境的不同期待和要求。角色模糊是指個體所驗到的角色的不確定性,如不知如何改善自己的工作業績,不清楚評價工作業績的標準,不知努力的結果如何等[6]。
Byrne將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也論述為三個方面:背景變項,如性別、年齡、服務經驗、婚姻家庭、任教年級與所教學生類型;組織因素,角色沖突與角色模糊是教師倦怠的決定因素;人格因素,包括個人調節工作壓力的制控信念與自尊。對于角色認知,Byrne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認為,教師在職業生活中會面對許多角色沖突與模糊。例如,工作負荷大與時間精力、報酬的沖突;不良的教室氣氛、較大的班級規模與多元化且較高的社會期待的沖突;希望看到角色扮演成果的需要與他的角色扮演成果無形性的沖突;努力與報償不成正比等[5]。
我國學者吳康寧指出:“沒有任何其他社會成員在群體中兼有的不同角色像教師在學校群體中兼有的這兩種角色這樣形成鮮明對照,而且,也沒有任何其他社會成員在群體中的角色轉換像教師在學校中的這兩種角色的轉換這樣頻繁。與之相伴的是教師在學校群體中的兩種基本的‘常套行為’之間的頻繁碰撞和沖突,即在學生面前以居高臨下為主,在其他教師面前以平等互尊為主;是教師在學校群體中的兩種人格主體基本面貌之間的頻繁比較與沖突,即在學生面前更多地表現為‘作為教師的人’,而在其他教師面前更多地呈現為‘作為人的教師’。”在扮演這些角色時,教師體驗的角色沖突對教師的工作熱情、教育效果及身心健康等均有較大影響。
三
當教師處于長期的職業壓力下,卻無法有效解決工作壓力的時候,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處于職業倦怠期的個體情緒常表現為: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喪失;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同事或學生;出現較強的自卑感和失敗感,消極評價自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工作效能感降低。教師職業倦怠是近年來教師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角色沖突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教師角色沖突的角度緩解教師職業倦怠,主要有兩個方面可為:一是組織干預,二是教師提高自身的角色控制感。
1.組織方面
首先,明晰責權,減少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學校組織要進行有效的溝通,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與工作權限,制訂合理的規章制度,并對工作績效給予及時而科學的反饋。
其次,增強控制感是減少角色沖突的重要舉措。要進行教師崗位培訓和進修等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管理技能,增加控制感;應提高教師的工作自主權,讓教師參與決策,有更多的機會自主決定工作計劃和工作進程。
再次,提供社會支持,為減緩教師角色沖突提供良好環境。應合理制定工作量,合理安排教師的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關心和尊重教師,保障教師權益,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改善粉塵多、班級規模大等工作的物理環境;進行團隊建設和校園組織文化建設,建立起互相支持的人際關系;實行教師民主參與管理,保證教師在工作時相互交流和溝通,改善工作的心理環境。
最后,建立合理的社會期待,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圍。這是減少教師角色沖突的重要方面。
2.個體方面
首先,教師要學會轉換角色,適時分離。教師應學會分配情感、精力和時間,扮演好各種角色,學會角色轉換,要避免因過分強化工作角色,模糊學校與家庭的角色關系,使教書育人的角色干涉其他角色,引發多種角色沖突。在不同的時間、空間里,選擇主要的角色來擔當。比如,在教學管理和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保持一定的權威地位和角色,而在課外活動時,教師就要扮演學生的朋友的角色。
其次,當多種角色難以調和時,可以從各種互為交叉的角色中掙脫出來,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到那些對自己更有價值的角色上。美國社會心理學家W.古德在《角色緊張》一文中提出判斷角色是否有價值取決于三個方面:該角色對個體意義如何;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會產生的積極和消極的結果;周圍的人對你拒絕某些角色的反應。
再次,教師要主動加強溝通與交流,減少角色期望的差異。教師面對來自學生、家長、社會對教師不同的角色期望無所適從時,可主動地溝通不同的方面,讓他人了解自己的處境,取得別人的理解,這樣可以降低教師角色沖突的程度,從而緩解倦怠心理。
此外,教師要努力形成角色意識,提高角色心理的成熟度,正確認識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地位,認識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教師不能因為社會上有些人對教師不理解、不尊重,再加上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完善而使教師經濟地位較低,就不尊重自己。越是別人不理解,教師就越應該自尊、自信、自強,把“角色人”與“社會人”自然地統一起來,這是教師心理成熟度高的標志。為了減少角色沖突,教師不必勞神費思地、刻意地扮演“角色人”,美國教師的口頭禪“照我說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值得處于角色沖突中的教師思考。
最后,教師要自強素質,提高角色控制感。控制感指個體知覺到的改變事件的能力。控制感越低,個體體會到的角色沖突與角色模糊就越大,職業倦怠感就越強烈;控制感越高,個體體會到的角色沖突與角色模糊就越少,職業倦怠感就越小。教師要充分理解教師角色,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師角色中去,自強素質,適應環境與時代的變化,逐漸縮小理想教師角色與自己所表現出的實際教師角色的差距。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13-226.
[2]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15.
[3][美]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12.
[4]劉次林.教師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21-25.
[5]林美玲.教育改革、教師倦怠與報酬[M].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125-140.
[6]KahnandByosiere.StressinOrganizations[A].In:MarvinDKunnetteandLeaettaMHoughEditor.HandbookofIndustri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C].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PaloAlto.California.571-650(vol.3).
- 上一篇: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思考
- 下一篇:交變電流影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