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時期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8-20 04:27:00
導語:對新時期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校園精神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鮮明特點、弘揚校園精神文化的創新觀念、培育具有時代特征的校園精神文化的途徑等三個方面,就新時期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問題進行理性思考。
[關鍵詞]校園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創新觀念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學校特色的、師生一致認同的思維模式、道德規范、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校園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可以細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個層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因此,在新的形勢下,高校隨著辦學硬件投入駛入快車道的同時,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也必須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創新治校的觀念,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校園精神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鮮明特點
校園精神文化包括體現學校特色和精神的優良傳統、校訓校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等等。它是師生員工精神的避風港和養分的補給所。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和規范體系。它可以通過各種文化儀式來引導群體成員的行為、心理,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導、情感熏陶、意志磨練和人格塑造,產生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對學校師生員工起著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的約束作用,使他們自覺地正視道德沖突,解決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它的形成、傳播和發展,充滿著創造活力和創新精神,能激勵學生探索奧秘、增加求知的自覺性和解惑的主動性,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趨勢日益突出,少數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走入誤區,引起身心的失落和彷徨。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最具競爭心理、開拓意識、批判勇氣和創新精神的實踐群體,是學校精神文化最熱情的需求者和最積極的創造者。在實踐精神的感召下,校園精神文化洋溢著創造性,反映出大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傾向及個性行為方式的特征。這種創造性從某種程度上說既是大學生生命主體形象的設計和詮釋,又是其知識文化底蘊和潛能素質的外化與彰顯。因此,完善人格和實踐精神,是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的鮮明特點。
二、弘揚校園精神文化的創新觀念
1、以人為本的觀念。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作為道德主體來培養,突出人的發展,發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道德生成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學生是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教學、學生管理和各種社團活動中,都應該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傾聽實踐的呼聲,充分理解、信任學生,真心依靠學生,放手發動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工作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親和力,引導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學習、工作和生活,促進他們道德自覺自律意識的養成,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當然,在強調教師弘揚人格力量、自律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同時,學生也需要尊重教師自身的需求、發展和提高。彼此相互理解、關愛應該成為師生雙向情感互動的潤滑劑和催化劑。因為無論多么先進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忽視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融合;無論各項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代替人文關懷的巨大作用。
2、素質教育的觀念。
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它著眼于受教育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生在第一課堂中獲得知識、獲取信息,增進文化涵養;在第二課堂中參與實踐,提高素質和能力。因此,學校必須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這個重要陣地,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潛能,促使他們全面協調發展。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教會學生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對于學生來說,思想品質、道德人格的塑造遠比知識的獲取、謀生手段的訓練、競爭能力的培養更重要,因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
3、人文教育的觀念。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使其完善心智、凈化靈魂、洞察社會、通曉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實踐證明,通過人文教育,有益于培養學生健康的業余愛好、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字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使學生擁有經濟的頭腦、法制的觀念和環保的意識。正如培根所說,歷史使人聰慧,詩歌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細,自然科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修辭學、邏輯學使人善辯。
與人文精神共同貫穿高校發展全過程的另一種精神就是科學精神。它著重對大學生進行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授、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訓練,為其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須以求善為導向,求善須以求真為基礎。
4、個性教育的觀念。
個性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個體需要、興趣、智力、能力、氣質、性格等系列心理特征的教育。培養個性是教育的靈魂,沒有個性就沒有人才,就沒有創造性。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愛好、追求、特點、興趣,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挖掘其內在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培養個性必須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者必須幫助學生找出其價值、優勢和潛能,鼓勵并積極幫助他們成才。
三、培育具有時代特征的校園精神文化的途徑
培育具有時代特征的校園精神文化,就是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將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學校整體建設相結合,把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和必然要求。
1、以學生社團作為重要載體,建立學生提高素質的“第二平臺”。
我校黨委對學生社團高度重視,明確了“以共青團為核心,以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為兩翼”的學生第二課堂組織格局。學校團委、學生會堅持“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熱情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積極倡導志愿服務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的原則,致力創建“明星社團”、“優秀社團”和“特色社團”,切實加強對現有“風采”書畫協會、《啟航》文學社、攝影協會、營銷協會、英語協會等學生社團的引導、規范和管理。學校團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針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不同需求開展的諸如足球賽、籃球賽、羽毛球賽、卡拉OK比賽、大型文藝晚會、書畫攝影作品展、“手抄報”比賽、黑板報比賽、模擬招聘會、英語演講賽、“星級寢室設計大賽”、“校園文明之我見”征文比賽、“營造優良校風,從我做起”演講賽、“整頓校風校紀,是靠教育,還是靠懲罰”主題辯論賽、“一句話文明”和各種新知識講座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提高素質的“第二平臺。”
2、從學生德性養成與誠信教育抓起,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
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形成“講人格道德為榮,失誠信倫理可恥”的校園道德文化氛圍,必須從學生德性養成與誠信教育抓起。一方面,大學生德性養成主要包括生活習性的養成,學習習慣的養成,人際習慣的養成,心理傾向的養成,勞動觀念的養成,環境意識的養成和規則意識的養成。學生寢室是培養大學生德性養成重要場所。我們一直致力于創建優秀的寢室精神文化,并把它作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基礎。另一方面,誠信是德性養成的基本條件,我們正醞釀啟動以培養學生誠信觀念為主旨的“誠信工程”,讓學生意識到誠信已成為市場經濟下企業選聘人才的一張重要的道德通行證;讓學生明白在強化社會規則意識的今天,個人成功除了依靠智商、情商外,還必須奉行“互利為本、誠信至上”的律商理念。因此,必須教育學生承諾從進校軍訓做起,從道德操守方面著眼,從日常生活著手,以良好的心態、主動的姿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新世紀大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3、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弘揚校園精神文化的主旋律。
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意識,自覺地在日常管理、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要把握校園精神文化的政治導向、思想導向和價值導向。要充分發揮校園電視、廣播、宣傳櫥窗和學報雜志等宣傳媒介和黨課、團課的正面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三自”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三創一做”(創文明寢室、創文明班級、創文明校園、做文明學生)的親身體驗、感悟作用,引導學生建立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精神文化,引導校園精神文化由娛樂型向知識型、科技型轉化。同時,教育學生自覺地抵制“消極文化”或“垃圾文化”。要建立“評先創優”、“獎學金”和“勤工助學”等激勵機制,引導學生樹立爭先創優的良好風氣,激發學生成才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的形勢下,高校隨著辦學硬件投入駛入快車道的同時,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也應該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創新治校的觀念,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并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
參考文獻:
[1]田建國,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5):20-22。
[2]曹萬鵬,推行素質教育應強化的幾個教育觀念[J],中國高等教育,2003,(6):42-43。
[3]周健兒.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M].江西?押江西高校出版社?熏2002.187-193。
[4]中共南京師范大學委員會,對師范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的兩點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2,(19):11-13。
- 上一篇:學生社團是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的有效載體
- 下一篇: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