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德育重心移動趨勢初探

時間:2022-05-26 12:53:00

導語:21世紀德育重心移動趨勢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德育重心移動趨勢初探

提要:探討21世紀德育變革問題,既要從現實出發,又要放眼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既要繼承我國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遺產,又要考慮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先進性、科學性東西接軌,既要考慮社會經濟基礎變化對德育的巨大影響,又要遵循德育自身發展規律,才能適應21世紀時代的要求,創造新世紀學校德育的輝煌。

一、由重政治教育轉向重道德教育的趨勢

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這些內容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系,各項教育內容既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又不能相互替代,它們統一于德育目標之中。在具體實施德育過程中,由于社會政治、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可能會出現側重抓某一方面或強調某一方面的情況。這種階段性的重點教育,其目的是通過調整,使各方面教育協調發展,這是完全正常的。但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受“左”傾思想影響較嚴重,在強調政治教育時始終沒有掌握好“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引起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重大變動,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變化過程所反映出來的總體特點是,過去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識已經被打破,人們的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價值選擇出現務實化。這表明,目前社會道德從總體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社會道德風氣變化最深刻的是,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習慣思想向競爭意識不斷增強方面發展,一種逐步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體系正在醞釀之中,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當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走出社會轉型期特有的“道德規范不定型”期。由于客觀上社會的變化正處于進行之中,主觀上人們的主體文化素質又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重新定位的動蕩和多重化選擇之間的混亂。在道德選擇導向上出現了三種選擇傾向,一是選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文明:二是選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明,主要是優良傳統美德;三是既要弘揚本民族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又要吸收西方現代文明,從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在這三種選擇當中,前兩者顯然具有較大片面性,只“向外看”和“向后看”必然脫離現實。只有第三種選擇傾向,才有可能對道德建設做出符合于自己時代要求的探索和創造。

在未來的社會,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學和技術必將進一步為社會提供物質利益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將伴隨著發生諸如水污染、土質下降、森林遭受破壞、動植物種類急劇滅絕、資源枯竭和環境公害等。為此,人類必須以極大的努力去建設一個與21世紀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這個規范對人們的總體要求是學會關心,關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類社會這些公共關系,需要建立一種相應的道德規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在整個人類建立一個明確的、統一的道德規范,但重視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幫助年輕一代樹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幫助他們學會關心、學會共處、學會同情等一系列時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紀初德育發展的大趨勢。

21世紀的德育必將在以下兩方面進一步加強:一是道德人格教育。道德人格同道德規范相比,是更深層、更基礎的道德意識。它是人們的道德主體意識,包括人們的追求高尚道德的內心動力、道德選擇的權利感、責任感、獨立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嚴。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很大弱點就是“重規范、輕人格”,過多強調規范,而不大注意尊重人們的道德人格,不善于把規范同培養健全的道德人格以及正確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結合起來,這是一種簡單的、淺層次的教育,目前人們正在逐步改變這種教育方式。21世紀的道德教育將出現尊重個人自立、尊重個性和選擇的權利,在“重人格”的基礎上帶動道德規范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加強社會公德的規范化。傳統德育中的一個很大弱點是“重個人道德、輕公德”,即對個人要求多,對社會公共道德規范建設投入不夠,把國家、社會的一切均寄托于個人的修養,對社會體制、優化環境、公共規則建設的責任感比較淡漠。如果我們現在仍然把腐敗問題歸結于某些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而不從體制改革、民主、法制的健全上去著手解決這些問題,社會腐敗現象就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良好的行業之風或職業道德就建立不起來。21世紀的德育必將是務實性的、基礎性的,這是時代與社會的自然選擇。

二、品德形成的動力啟動將由政治動力轉向經濟動力的趨勢

在以政治教育為德育的主要內容甚至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全部內容以往的德育中,過分強調和夸大了政治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成了德育的代名詞,德育的主要任務只是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激發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時,基本上以共產主義這一遠大的、崇高的政治目標作為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動力啟動。由于這一目標既高又遠,所以,事實上并沒有真正成為大多數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動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以政治目標作為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動力,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基礎的,可以成為少數思想境界較高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動力。然而,當計劃經濟體制變革為市場經濟體制后,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對一向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義輕利”觀念開始重新審視。一部分人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要“重利輕義”才能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大部分人認為,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假冒偽劣、欺詐活動等,都是“重利輕義”的結果。因此,他們主張應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道德思想及其一系列儒家道德文化,并以“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為例說明堅持儒家思想的重要,這種思想很快在一些領域中形成了一種“氣候”,于是,儒家文化精神也重新獲得了一個再評價、再發展的機遇。特別是進入本世紀末,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以及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精神的強大沖擊,使得一種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為中心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形成了越來越大的聲勢。然而,某種道德文化的價值與生命不取決于人為的呼吁,而在于時代與社會的自然選擇。因此,要確定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與意義,首先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在文化選擇和再造中最缺少和最需要克服的弱點是什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重利,不重利就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就不利于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但是,只重利不重義,也不能保持經濟的持久發展。所以,“義利并重”乃是社會發展的自然選擇,符合兩個文明一起抓和兩手都要硬的時代要求。“重義輕利”是儒家道德學說“以德為本”的實現手段,它適合于以自然經濟為基礎,以禮法為基本社會關系的封建社會,它是農業文明時代的人生價值觀。在面臨經濟結構形式根本轉化的今天,中國傳統社會的“重義輕利”道德觀念淡化乃至崩潰是必然的。

從社會總體發展來看,對傳統的“重義輕利”價值觀的變革,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第一,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重利”實踐的結果是社會總財富的增加。

第二,從民族性格或社會心理的構成來看,“重利”能促使人的競爭意識。

第三,從人類思想史的發展歷程來看,對個人私欲以及個人物質權利的肯定,有助于現代獨立人格或人權意識的確立。人們追求利益,也就必然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對利的追求實質是中國社會比較單純的自然經濟形態向商品經濟形態過渡時期必要的心理反映。它在向人們顯示,現代人們的道德觀已開始擺脫儒家那種理想而缺少實效的“重義輕利”的影響,開始正視現實社會,逐步建立適應現代商品社會的道德原則,這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以經濟利益為杠桿來啟動人們去為現代經濟的發展盡心盡力,使他們為現代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國實行重獎科技人員,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以此引導更多的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之中。可見,重視以經濟利益激發人們形成社會所需要的品行,是現實社會的需求,更是21世紀社會的需求和發展方向。

三、學校德育將從“小德育”轉向“大德育”的趨勢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學校德育同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展一樣,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左”傾思想的影響,長期處于封閉狀態,沒有進入與社會同步運行軌道,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更主要是由于世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整個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現代通訊技術和設備的作用下,使人們聽到和看到了整個世界是怎樣一個世界,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與世界發達國家在許多方面的差距。無論歷史的事實還是現實的事實都證明,文化道德的文明交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的光明之路。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從全人類這個大家庭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任何階級偏見、孤立發展,最終只能拉大自身與人類文明之間的差距。

儒家傳統道德中的積極因素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的人文主義價值有不可忽視的世界性意義,對于人類迎接后現代社會的挑戰,更具有超越民族界線的價值和意義。對民族道德的“回歸”,反映了現代人對人類共有道德的認同,是對儒家道德優秀成果在世界未來發展中作用的肯定。這一方面說明,儒家道德中確實有許多精華繼承。另一方面也說明,對儒家道德的改造和發展使之現代化,需要在國際間彼此的學習中來完成,從而實現新的集成,這是全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中國的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國際,而國際的現代文明發展又是建立在廣泛地、不斷地吸取各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的。在現代社會里,任何閉門治國,不思吸取世界各國精神文明建設之長的做法,最終只能限制自身的發展。

有人用同屬“儒教文化圈”的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有些國家的事例來證明儒家道德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并以此來排斥西方現代道德文明,其實這是錯誤的。一個國家和地區整體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其中有決定性因素和非決定性因素。

“亞洲四小龍”以及中國經濟起飛,其主要動力并不能歸功于儒家道德文化。把儒家道德觀念作為經濟騰飛的主要原因來解說,反映了中國傳統的“道德為本”和“道德決定論”的思維定勢,這恰恰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道德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任意夸大儒家道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只能強化“人治”國家的實質性作用。

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進入世界經濟發展軌道。我們應該在繼承和發展屬于全人類共同文明的那部分優秀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人類一切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德育工作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項活動,要想贏得與資本主義同類活動相比較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服從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應該大膽吸收與借鑒別國的長處為我所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顧慮,樹立大德育觀,建立開放的德育體系。這是21世紀對我們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并曾在人類精神文明建設有過輝煌成就的中華民族提出的時代要求,我們心須用大德育觀來建構一個符合新世紀要求的德育體系。因為人類理性、良知和智慧的提高,新思想的傳播,是國際大家庭的責任感和對世界秩序的維護。促使世界各個民族道德之間在其發展過程中必須相互理解、尊重、共融、共存。由此看來,把德育局限在校園內,已無法完成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德育任務,僅局限在本國傳統德育內容也很不夠,必須將德育納入世界精神文明建設的軌道,與此同步運行,才能適應21世紀道德建設的需要,才能使我國學校德育再創新世紀的輝煌。(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