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教學

時間:2022-05-23 10:32:00

導語: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教學

[內容摘要]因信息技術教育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跟蹤新高技術的能力,為了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質量采用實踐教學方法進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實踐過程中教無定法,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配置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實踐教學、多媒體技術、校園網絡、資源共享、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驗

一、實踐教學的提出

鄧小平同志從國家民族未來命運和世界發展趨勢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

近幾年來,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國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制訂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中學信息技術教育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起來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以提高未來建設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能力和科技意識,是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任務。

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基礎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質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教育。然而,縱觀我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或者學生高分低能現象仍然存在,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是由于在學校信息技術課時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況下,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趕出來的結果。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發現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利用計算機優勢,進行實踐教學,對提高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開發智力、受人以漁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兩個素質"教育。教學中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更不是片面追求"學而致用"的職業培訓,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中小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二、實踐教學效益的探索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堅持一個人無論怎樣也不過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而實踐教學就是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和學生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課堂中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地實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們也就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具體地,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實踐教學的作用。

(一)、可以揭去學習計算機的神秘面紗

計算機是一門新興學科,屬于尖端技術,電腦設備相對較昂貴,大多中學生(來自農村)對于計算機的了解是通過廣告,或者是道聽途說,以至于一些同學對電腦產生了一種神秘感覺。采用實踐教學法,可以使他們明白,電腦不過是受人控制的機器而已,電腦的操作也是非常簡單,一般地操作鍵盤或鼠標即可,這樣他們就很自然地走近了電腦,一些諸如鍵盤、鼠標、顯示器、軟盤、光盤、硬盤等名詞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學習計算機的恐懼心理。

(二)、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

教學過程是非常實在的過程,忌的是教師空談。自然科學的教學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就是這么個道理。你說氫氣能燃燒,學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認同,除非你給他看一下實驗的結果;你介紹電腦的各種種功能時,他會覺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們不得不相信。在計算機系統組成中,讓學生面對計算機,解剖整臺計算機也會非常自然的,硬件、軟件也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東西了;在程序設計教學中,語句寫得對不對,程序能否實現所要求的功能,在機器上運行一下,馬上就能知道。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的錯誤、疑點當堂就已經解決,也不會留到課后,或者是下一次課。

(三)、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結合,計算機的多媒體技術已越來越受到各學科教師的歡迎。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講的作用,在課堂上利用的媒體也多是粉筆、黑板和幻燈,教學過程顯得非常單調;而運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獨特感、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目前,計算機在我國正處于普及階段,城區的學校已開設了信息技術課,而在偏僻的學校連一臺計算機都沒有,且電腦的檔次相差很遠,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給中學(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曾出現過優等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后進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現象。采用實踐教學法進行個別化教學就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因為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進度,充分調動每個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有能力的教師最好根據學生的情況自制一些教學課件進行個別化教學,使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園網的網絡資源,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的教學,適當開放服務器的部份資源,讓學生自己上校園網獲取各自所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生的自學能力,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三、實踐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驗

不同學校計算機資源的配置是不一樣的。筆者以為,教無定法,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配置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邊講邊練

這種模式就是整個教學過程在機房進行,教師可以隨時讓學生練習。具體做法就是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適合于本課的演示教學課件,適時控制進行上課或上機;教師講課時能統一控制學生用機,學生練習時能開放學生用機。這種模式具有實效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是雙向的。但是這種模式機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體電子網絡教室,需要配專門的軟件,如騰圖等軟件,可用于控制臺(教師機)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況,統一鎖住或開放工作站;而且機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課桌的位置橫放為佳,學生既面對"黑板",又面對機器,便于聽課又便于操作。對教師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師應該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否則,就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網絡電子教室的作用。但是這種模式相對農村中學來說配置價格不菲;有時邊講邊練,也會由于學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在時間上的等待,而減少了課容量,降低了課堂效率。一般可適合于上復習課、基礎知識課和練習課,因為這些課,教師可自制一些操作簡單的課件進行演示或讓學生自行練習,不造成課堂資源的浪費。或適當開放服務器的部份資源,讓學生自己上校園網獲取各自所需。

(二)一堂講,一堂練

目前,不少學校為信息技術教學配的是單機房或者是無盤工作站的網絡機房,還有一個或幾個為各科教學而設的配有大屏幕實物投影儀的多媒體教室。在這種配置情況下,整個教學過程若在機房進行,邊講邊練,會產生以下的問題:由于學生的操作不能統一管理,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就自顧自的操作,課堂紀律較差,教師的講授效果甚微。對于這種配置筆者推薦一堂講、一堂練的模式,這"一堂"并不是一個量化的概念,將課時一分為二,一半上機,一半上課,而是根據實際需要,有時在教室上課,有時在機房練習。需演示教學課件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課,就在大屏幕多媒體教室實施教學過程,而操作性比較強的DOS命令、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課,教師講授在大屏幕教室進行,學生練習在機房進行。進行面向過程的程序編制講解并演示(大屏幕投影儀能夠將計算機上的信息直接送到投影屏上),再叫一個或幾個同學演示操作,第二次課就給學生一些任務,讓他們上機完成。這樣一來,在第一節課上,學生通過聽、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課通過自己實踐,進行鞏固學習。這樣,教學過程既集中又個別,教師既傳授了知識,在練習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習:學有余力的同學,在完成任務后,可深入學習其它知識,而后進的同學,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教師也可花較多的時間用以輔導后進同學,既保證了課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這種方式也有一個缺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實時操作,不易發現教與學中的問題。尤其目前信息技術課時量很少,兩次課的間隔時間較長,學生易忘,會造成教學過程的重復。當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種模式,教師都應精心準備論題;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結合其它教學法,如問題教學法、課堂討論等形式,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必須加強機房內的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另外,筆者在組織實踐教學時,還隨意指定一些"輔導員"(不一定是成績很好的同學),讓他們解答同學的問題,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尊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總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我們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能,真正把素質教育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個面向"與人的可持續發展》劉云生──《中國教育學刊》1998

(公務員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