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創新教育
時間:2022-05-07 04:01:00
導語:論創新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教育誕生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七十年代后期在發達國家迅速興起。而在我國興起的時間卻較晚。我國傳統的應該教育,不僅使學生的課業負擔重,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更主要的是扼殺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當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國針對新時代的要求以及我國教育的現狀,做出了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新教育體制的戰略決定,同志在全國第三次全教會上指出"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這樣以來,如何擺脫應該教育就成為當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
一、何為創新教育
創新是一個外來詞,是從英文Innovate(動詞)或Innovation(名詞)翻譯過來的。根據韋氏詞典所下的定義,創新的含義有兩點:引入新概念新東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與"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屬于創新。
"現代創新之父"美籍著名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創新論。他認為"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入經濟系統過程"稱為創新。他不僅創造、重新組合、再次發現視為創新,而且強調"把知識引入經濟系統"才算完成創新過程。這恰好與我國目前教育要解決的兩在重點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謀而合。
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應該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把創新理論作為指導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是非常必要的。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
二、創新教育的實施
創新教育的實施應包括教育的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創新、教育評價創新和教育教學制度的創新,它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領域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完成。作為工作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在創新教育實施中,創新性教師的能力培養應放在首位。
在創新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有創新性的教師。美國學者史密斯(R·Smith)認為,所謂創新性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這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師。教師創新性水平高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職業理想(師德),它是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根本動力。只有具備較高師德的創新性教師才能充分創造和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充分挖掘和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潛能,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才能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善于發現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進而培養出創新性的學生。
其次教師要有創新性的教育觀。在創新教育中,教師創新性的教育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選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再次發現、重組知識,聯系社會實際,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性個性品質,以便在未來的工作中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以便激發學生自身的最大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第三,教師要有多元經、科學化、持續發展的知識結構,才能勝任對創新性的學生的引導和啟發。教師既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又要有科技、文學、文體等知識作為創新教育的基礎,要有教育學和心理學有關的知識作為條件。要積累豐富的課堂教學的經驗和教訓,作為應變的手段。要學習和掌握創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機地運用到教學中。激發、訓練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還要學習和掌握現代的教學手段作為教學工具,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進行創新教育。
第四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監控能力和較強的管理藝術,這是教師在進行創新教育過程的核心要素.教學監控能力是貫穿創新教育的整個過程,這表現為課前的計劃與準備要周密和完善;
課堂的組織與管理要活而不散;課堂教學有序和富有創新;教學語言與人體語言的嚴謹與幽默;對學生的評估要科學化和注重能力的發展.最后對課堂教學要認真小結,揚長避短,以表達最佳
的教學效果.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使學生相信教師不是具有最高創造的人,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學生要表示贊許,鼓勵學生提出新奇的見解,提倡學生利用討論的方式去尋求新的見解,這樣以來可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
各自發揮最大的創新潛能.
2.創新教育實施的核心內容
(1)探索精神培養:
堅持對知識再次發現探索式學習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的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人類以往積累的知識的參與式活動.
科學是知識系統,學習科學并不是為了記憶和背誦真理,而是為了認識和不斷更新真理,教學中強調的應該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要結合課程教學進行知識探源,把握其發展的變化趨勢;要鼓勵學習中的談究和懷疑,正如著名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所說:"正是懷疑和問題鼓勵我們去學習,去觀察,去發展知識."
更重要的學習探索知識整體及知識間聯系的把握.我們的傳統教學很少教會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學科知識系統,把握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和本質性,而這些正是創新教育鼓勵學生以更寬廣的是視角,從分割的學科課程里"重新發現"的關鍵所在.
(2)綜合能力培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為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志著創新.
課程學習中的知識重組通常包括三種不同的層次:一是將某學科課程內部知識進行重組;二是將不同的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三是將學科課程所包容的知識與課程未能包容的知識進行重組.三中層次的重組,后一個比前一個要求更高.課程教學可從第一層次入手,希望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課程規定的內容去自學.
把進入現代社會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從而內化為創新和創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科學知識的同時,"
注意考察學生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滲透能力,"高考試卷特別是語文試題實行了力度較大的內容改革,被媒體稱為"高考指揮棒指向素質教育"。
(3)、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創造意識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和發明。學生普遍具有創造潛能,在適當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學生身上發展和顯現。當然,限于生理年齡特點,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但創造意識的培養必須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創造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前提,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主動能夠瞥樣自己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也絕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綜合素質。
逐步培養學生創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則可以從創新層面的重新發展,尤其是重新組合著手。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創造發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發展和重新組合,產生質變才表現為"前所未有",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設想,因此,注重培養中小學生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的品質,就是認為他們的創造能力營造基礎。
三、創新教育特點:
創新的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創新教育特點,認真深入的研究這些特點對創新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主體的個性化:
創造心理學告訴我們:人人都有創造欲望,人人都有創造性。人的個性差別是不可否認的。教育必須承認為種差異,并賦予每個人自由發揮的機會和權利,讓他們通過選擇,在自己擅長的方向上去發展,以自己獨立理想和優勢去超越、去突破、去創造。
2、師生關系民主化
作為一明教師,不懂得尊重、平等、信任,就不可能真正地去愛護學生。
民主、平等、自由、公正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追求。教育必須參照這一價格目標,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從"客體"變為"主體",樂觀而自信;才能不"惟上"不"惟上",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質疑;才會變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創造力。
3、課程設置綜合化;
課程的目標應是塑造全面而和諧發展的個性,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德、智、體、美、勞設置齊全,又要使必修、選修、活動課有合適的比例。不可顧此失彼。
德育是塑造靈魂的工程,旨在助人獲得一種內在的精神。
體育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的身體是一切活動物質前提。
藝術教育能升華人的精神,改變人的行為。特別是它對右腦功能的提升與開發,使人獲得了創造的思路與靈氣??茖W思維與藝術思維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補的一面。
必修的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構成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學校教育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實施創造教育目標,嘴為艱巨的工作就是相應的課程體系的建立。否則,先進的教育觀念、教育目標往往會因為失敗的課程體系而付諸東流。
4、教育方法多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
教學方法多樣化是指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切實發展學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導思想是強調啟發,啟發注人。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在創新教育中必須采用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何用微機和多媒體手段,統購形象的動態和知識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教學評價科學化
教學評價科學化應以重視個性為指導原則,從注重共性轉向肯定個性,從知識測驗轉向多種能力測驗,從重結果評價轉向重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子系統,它以服務于教學為目的。而現實教學評價系統卻嚴重異化和扭曲。第一,考試本身被當作追求的目標;第二,考試成了教師指責學生、侮辱學生、厚次薄彼的借口;第三,考試學生違背自己的發展愿望,放棄自身的特長、興趣,在"書山題海"里耗費自己的精力,在"標準答案"中消磨自己的智慧與靈氣。
科學評價首先要注重共性轉向尊重個性。人的創造力不僅表現科學研究領域,它同時也可以表現在政治、商務、管理、組織、藝術、體育等許多領域。尊重個性應成為評價內容的重點,也應成為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原則。
其次,要從繁雜的知識測驗轉向一般能力測驗,從重結構評價轉向重過程評價。
再好的考試反映出的學生的情況也不及教師對學生長期觀察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來得準確。因此,新的評價制度會淡化結果評價,倡導過程評價,從而減少傲視的頻次,弱化分數的作用,由此來環節頻繁考試帶來的精力及耗費及一次考試定終生的沉重的心理壓力。評價知識教學工作的一個環節,但評價卻以它對教育、教學工作極強的導向、鼓勵、調動功能而發揮著重要的杠桿作用。沒有考試制度的改革,實施創新教育就難以找到突破口。通過創新教育的研究的實驗,可使學生形成創新思想和行動,但這不意味著創新過程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創新目標的最終實現。如果創新教育只停留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階段,而不注意引導學生把創新思想"轉化"為解決問題能力,不注重增強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競爭協作精神,那么創新學習的過程就沒有完成,創新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傊?,創新教育依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又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創新教育的最終目標。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 上一篇:多媒體教學與新課程改革
- 下一篇:運用現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