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老子以柔克剛的智慧應用

時間:2022-05-18 06:17:00

導語:論析老子以柔克剛的智慧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析老子以柔克剛的智慧應用

摘要:社會道德的復興又離不開以人為本進行精神文明的建設,因為人是社會的細胞,所以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實現,關鍵是構建人人本身生命內環境中一性和一命這兩大系統的真和諧,實現人體內性與命的真和諧,復歸于人體內環境中本真的道德原生態。什么叫人體內環境中本真的道德原生態呢?就是說,只有人人都復歸于自己15歲以前的心靈狀態和身體狀態,復歸于7歲之前天真無邪的心靈狀態,那就是人人本來都曾經共同具備過、擁有過,但是都被拋棄了的道德原生態,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具備過的道德和諧狀態。

關鍵詞:復歸以柔克剛柔弱堅強智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之初柔弱似無骨,人到老年骨頭會僵硬壞死。草木生之時也柔弱,到秋天也枯黃變硬,所以通過對事物柔弱便可知它們發展情況。兵將過于強大反而不能獲勝,樹木過于高大則預示著死亡。強大處于下方柔弱處于上方。在當今社會中,處于弱勢看似卑微,但正因為如此,對手不會把卑微者放于心上,這樣一來,反而使得弱者自身擁有了生長的契機。總而言之生命真正的原則在于內里與生長而不是外在與既有。這里的弱,亦并非卑微,而是順其自然,從而也就有了“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大者宜為下”的道理,這也是老子呈現給世人的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首先,老子的這一觀點體現出辯證法思想,他認為矛盾雙方是處于相互轉化之中的。除此之外,在他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鞭辟入里地論證了矛盾雙方相互轉化而又相互關聯的道理。老子認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柔與剛相互轉化,他們是力量的兩種極端,對于其中一極占有之后,力量必然會向著另一極轉化,因此,事物無所謂好與壞,只是他們所處的狀態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事福禍相依,一切事同,不可辨別,也不值得大喜大悲。只有一切順其自然,與世無爭,無為而治,才是智者的本分。

再者,老子從這種“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大者宜為下”辯證法思想中生發出“劍氣合一”的劍道。在這里,引用日本電影中一句臺詞:“別人逼你,你就退后,再逼,你再退,最后推入絕境,則如山河涌迸。”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講究一個“忍”字,但忍并不是怯懦,而是為了以之前的處于弱勢來積蓄力量,以達到力量的處于強勢而完成最終的爆發。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一個劍客的最重要的品質不是擁有優良的劍術,而是能夠擁有超乎常人的克己的“忍”,也就是不為情所動而能隨時地能看清楚一切。這一點無疑是受老子辯證思想的影響。老子生于春秋戰國時期,主張以清心寡欲,超然物我來得劍道之精髓。劍如水,將水之柔、韌、活融合與劍之中,以達到真正的劍人合一的境界。與此同時,中國的太極拳中的“以柔克剛”“引進落空”“舍己從人”也蘊含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這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會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樂趣。

然而,老子的“以柔克剛”的思想的影響并不完全是積極的,在他的這一辯證法思想中,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灑脫,“超然物外”的大氣和“看淡功名”的怡然自得,但也正因為如此,從中也體現出老子因為當時所處階級地位低下而帶來的自卑,這其中包含著他的一種自我安慰。而這與老子的所處的時代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老子生活在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末期,社會的動蕩以及政治上昏暗奢靡之風引發了老子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因此,他提倡“與世無爭”的出世生活,遠離紛爭,從而保全自己,避免禍害的發生。老子的思想為那些在時代中絕望的人們建立了精神家園,使得他們在混亂動蕩的社會中依然保持內心的寧靜。但這種“消極避世”的做法未必是最明智的,它也在某種意義上破壞了人們的進取精神和積極心態,它教給人們的更多的是“逃避”而不是以“面對”的方式去改變世道。

綜上所述,通過對老子“以柔克剛”的智慧的論述,我們認識到老子的“以柔克剛“的思想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的哲理,并且,對于我國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一定的影響。小到人們的生活中,它也起著豐富生活意義的作用。當人們在現實中不得志時,老子的思想無疑是很好的精神家園,它是失意者療傷的彼岸,也使當今社會的人們在激烈的物質與欲望的競爭中不忘保持一份知足常樂的心態。但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也有其弊端,比如,它在引導人們看淡功名利祿,追求與世無爭的生活的同時,也削弱了人們的進取精神,對于社會與人世的絕望,在當今社會并不是十分可取。總而言之,對于老子的思想,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不能全盤接收而迷惑了自己。

參考文獻:

[1].《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M】作者:熊春錦團結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第一版

[2].《道德經》【M】作者:饒尚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9月1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