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化原理德育意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04:28:00
導語:內化原理德育意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許許多多優秀教師的事跡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共同的現象,即他們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除了熱情、耐心、無微不至等特點外,在方法上也有一個共同點一一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積極肯定的態度入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使學生在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發生預期的變化,這就是教師的教育影響在學生身上的內化作用。
為什么教師從與學生一致的觀點和態度入手,進行教育引導工作,就容易產生良好的內化效果?讓我們首先考慮一下人內化外部影響的心理進程及其心理機制。
一、“內化”的心理過程及其機制
人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在不斷地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并在頭腦中以觀念的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
人的認知結構是一個能動的系統,它是發展變化的,有著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地理觸新事物、接納新事物、解決新問題、適應新環境。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刺激)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受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同化是指主體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進行過濾或改變而把它接納到認知結構中來,而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刺激的過程中,自身結構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即順應。同化和順應實質上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
所謂“內化”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
人的認知結構是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種觀念構成的,構成人的認知結構的觀念在價值上不是等量齊觀的。觀念等級不同,主體對其的態度不同,認知結構中的觀念在性質上(主體對其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觀念之間是一致的,有的則是矛盾的,只不過有的矛盾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認知結構是相對穩定和平衡的,表現為某些觀念之間的相容性。但在特定情況下,認知結構會出現不平衡,表現為某些觀念之間的矛盾性。比如珍惜情誼和堅持原則都是一種美德,在正常情況下,二者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在價值上也是同等的,但在特殊情況下兩者就可能成為一對矛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就會持不同的態度:為情誼而放棄原則或堅持原則而損害情誼。兩種不同的態度反映了“珍惜友誼”和“堅持原則”在不同人不同情況下的認知結構中所處的價值等級。因此,外部刺激內化到主體的認知結構中去便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稱為“簡單內化”。即作用到主體認知結構之上的外部刺激與主體認知結構中處于優勢價值等級的觀念一致或矛盾,主體便接納或排斥這一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被接納的過程也就是外部刺激被認知結構同化和認知結構本身發生順應的過程,即內化過程。但這種內化過程中,認知結構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因為順應過程僅僅是結構中某一觀念包容的事實的量的變化。而觀念本身(肯定性或否定性)、價值等級都沒有變化。因而簡單內化也就相對容易實現。
另一種情況稱為“復雜內化”。作用到主體認知結構之上的外部刺激與認知結構中處于原優勢價值等級的觀念矛盾,或者與性質或價值等級相同的觀念有的矛盾、有的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主體接納了外部刺激所產生的內化即“復雜內化”。在這一過程中,主體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結構中否定性質的觀念在新結構里變為肯定性質,原來是劣勢等級的現在成為優勢等級,否則外部刺激便不能實現內化。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是認知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同化外部刺激,進而形成包含新內容的新的相對穩定、平衡的結構。
從以上兩種情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前提是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要能取得優勢等級,這也是復雜內化實現的關鍵。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觀念等級是穩定而難以改變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人們的認知結構才會發生不平衡。這種特殊情況即人的頭腦中的觀念之問的隱性矛盾被揭示出來時,只有引起或揭示人們認知結構內部的矛盾,才可能激起主體對自身觀念結構現狀的反思和否定的主動性,才可能使主體的認知結構在外力的促使下發生變化。因為主體自身的內部矛盾已成為主體改變觀念結構、接納處部影響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人都有一種力求認知一致的趨勢。當認知不協調時,人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外部刺激與自身觀念產生的差異越大,主體的心理失衡越強烈,力求一致的愿望也愈強烈,也就愈容易放棄舊觀念,接受新觀念。
從對內化過程特別是復雜內化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關鍵是刺激的發出者要揭示主體認知結構內部觀念之間的矛盾,并使其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發展成為優勢等級觀念。這一原理的實質正如費期汀格所說,改變人們觀念的方法只是現象,實質上是共其化了人們已有的認同點。這個認同點即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
這一原理對德育工作者來說,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首先要發現學生身上已有的積極的與我們所要之形成的觀念一致的觀念即認同點,同時對它進行鞏固和強化并利用突發事件或創設某種特殊情境,造成“認同點”與我們所要否定的學生身上的觀念之間的矛盾,通過進一步的強化,使“認同點”成為優勢等級,從而使學生接納我們發出的教育澎響,形成我們所希望形成的觀念。優秀教師的工作方法,正是這一原理的體現。例如某教師針對某同學奢侈浪費的缺點,希望使之建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觀“念,簡單的教育方法是,指出該生的行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并向他講明生活奢侈浪費的危害,以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處。而“內化教育法”是首先要尋找“認同點”,假如該生一向孝敬父母,而家庭經濟并不寬裕,那么教育的步驟是肯定該生孝敬父母是一種優良品質----指出生活奢侈浪費與孝敬父母的矛盾---講明奢侈浪費的危害和艱苦奮斗、節約的好處。
從內化原理出發,我們德育工作者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應該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這樣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感情特點和性格特征是開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矗我們不僅要了解學生有什么樣的觀點和喜好,而且要了解學生為什么有這樣的觀點和喜好。只有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我們才能在德育工作個尋找最佳的“認同點”作為找們進行教育引導工作的突破口,我們的思想工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教師是德育影響的發出者,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德育影響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德育內化的效果。因此,教師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能夠增強自身言行的說服力;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情感關系,努力縮短心理距離,就可以提高教師言行的影響力。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會加劇學生心理失衡的程度和力求平衡的愿望。
2、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內部矛盾。學生心理內部矛盾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動力。因而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學生認知結構內部矛盾是實現教育影響的重要條件。這種情境可以是某個突發事件,也可以是某個潛在的事實或可能的假設,但必須是和德育影響有關的、具有激發學生內部矛盾的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心理矛盾,使其產生消除矛盾,恢復心理平衡的主動要求。沒有這個環節,學生就沒有接納教育影響的內在愿望,教育工作就難以開展,更談不上教育影響的內化。
3、最終取決于“認同點”能否形成優勢等級。主體自身觀念與外部差異越大,尋求平衡的愿望越強烈。因此教育者除了加強自身的影響力、說服力之外,還要從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論據,以強化學生的“認同點”。比如我們除了提出自己的觀點外,還可以列舉出學生中有一定威信的人的觀點:若能列舉出自己言行中與教育影響一致的地方則學生更容易接納我們的觀點。
總之,教育者要實現教育影響的內化,必須善于從學生的“認同點”出發,強化“認同點”,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而教育者指出學生的錯誤和地點,必須是在肯定學生已有的“認同點”并使之鞏固強化為優勢觀點之后,否則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淡化教育效果。
- 上一篇:道德審美培育管理論文
- 下一篇:學生黨員學習科學發展觀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