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式風格的理性地基
時間:2022-04-30 11:21:00
導語:淺議中式風格的理性地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裝飾風格是人類發展的痕跡,有著自己的理性根源。其形成直接來源于“想象”,人類用想象“描繪”出自己的生存狀態,然后通過可以感知的物相形態表現出來。這是人類獨有的欲望,他讓人類看到了自己的世界。
中式風格是在理性基礎上構筑的中國哲學的物象表現,中國哲學中的“理性”可以分為“易理”性;“道理”性和“倫理”性,其核心問題是“理”。《說文解字》對“理”的解釋說:理,就象治玉一樣,治玉就是要依據玉的紋理來選擇實施治理方式”就是說:治理的方法要符合他自身規律。
“易理”、“道理”是形成中式風格的思想基礎。是指自然的規律、法則和人的認識、觀念。中國哲學中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天人合一”的靜清境界。
孟子說:“上下與天地同流”“洞見天地萬物皆吾心體。”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倍偈嬉舱f:“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谷川之象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引導人們進入一個與天道合一而相通的靜、朗、清、和之境界。人們也努力追尋這“天人合一”的方式,這個方式和實踐的行為及時反映在人們的生活、生產當中,最為直接反映的便是人們生活環境的構造形態。
中式建筑藝術,在環境上講究著這個“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意識觀念。古代建筑分為:宗祠、廟、壇、住宅、陵墓、朝堂等功能性類別。在這些建筑的選址和裝飾上都在有意識地來追尋這天道與人道的一統軌跡。
古代在建筑表現形式上尋找“天道”與“人道”本合的一種重要依據之一就是“堪輿學”,這是古代的“環境規劃原則”,這種源于“理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建筑(裝飾)的樣式。它講的是天、地、人是否“合”的原則。人的作為要符合這樣的規律才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然后才能夠順暢,才可以“美”。要通過建筑使人和天地的關系符合自然的規律,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堪輿家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皆由“氣”而生,由氣而滅。氣是可以變化的,可以是任何一種形態,“氣和”是萬物產生的根本。各種功能性的建筑也是“氣”的形式之一,建筑的氣和天地之氣是否“和”便能決定人的生死、福禍。《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端埥洝氛f:“太始唯一氣,莫先于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狈泊死碚摱荚谝龑巳フJ識形成萬物的“氣”,既然“氣”形成萬物,那么,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當然要尋求“生氣”而避免“穢氣”。人生存環境的建筑(裝飾)位置、形態當然是尋求“生氣”的重要方式了。
隨之,對建筑(裝飾)如何能符合“理”而創造出“生氣”便成為環境研究中的理論中心?!蛾栒畷分姓f:“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需用寬平勢。名堂須當容萬馬,廳堂門廡先立位。東廂西墊及庖廚,庭院樓臺園圃地?;驈纳骄踊蚱皆?,前后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但遇返跳必須忌。水木金土四星龍,此做住基終吉利。唯有火星甚不宜,只可剪裁做陰地?!边@對人住宅的內外環境都作了設計。這是尋常人對宅地的理想標準,那么在朝堂里的皇帝對風水更是極端的重視,并形成了既定的模式,要有專人來研究風水的事。《大清會典》說:“凡相度風水,遇大工營建,欽天監委官,相陰陽,定方向,取吉興工,典至重也?!?/p>
人對生命過程中的福禍是未可知的,對各種自然現象當時人是解釋不清的,因此他們就依靠自然的物象表現來尋找心靈的慰寄。建筑環境依據自然環境,因勢利導,創造出符合人心理結構的構筑形式,達到人心理上的“順”也就“和”了。其實堪輿學就是古代的建筑美學,是從人心理需求上派生的哲學思想。今天來看,堪輿學上說的好宅地、宅型確實讓人感覺舒適,是心理的同應和功能的合理,它符合美學的規律。如《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講究“負陰”“抱陽”的格局朝向就是“坐南朝北”,相對與中國的地理位置,當然是最合適的居住環境?!蛾栒畷氛f:“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又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污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也?!边@樣的環境在人的生活上解決了生活用水、出行、排水、和擋風的問題,并構成園林景致,當然“為貴地”了。
這里把山、河、路、池等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表訴出來,便形成一系列的符合美學規律的理想模式,是通過山、水形態來闡釋環境美的法則。建筑就在極力遵循這個理想的形式,在建筑選址、造型設計、裝飾樣式、材料選用上都在努力順應他,環境有不符合這個理想形式的地方,就人為的創造出一種特別的形式來禰補環境基礎的不足,諸如:照壁、鏡等等裝飾構造手法的添加。
古代建筑表現出的環境意識也是個人情操的流露。在文人對居家環境、園林環境、思想論述上體現出來??鬃诱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彼讶说男逓橹苯勇撓档缴酱ㄗ匀?,并且把人的修為道德和自然來對照,獲得修為的經驗和方式。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延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鼻f子說:“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薄巴?,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毕日芪娜税炎匀环▌t看作自身行為的規則。后世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客觀條件的影響,發展出“超然”“遁世”“靜虛”“無為”等修身、治世思想,都在以各種方式表露對山川的鐘情和對自然法則的膜拜,形成了代表社會藝術發展的風格。在這個過程中證實了環境美學的規律。產生了諸如院落和水形的的組合,山石造景的溶進,圓山和土木建筑的和諧等,營造環境的手段和建筑樣式中“廡殿頂”“攢尖頂”“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的出現,表現出對自然的追求和個人的完美想象。在裝飾構造上,結合地區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功能上的便利要求,便產生了諸如:借景,寓言,漏窗,花墻等等手法,集中表現出人的道德意志和人生的價值取向。
“倫理”是形成中式風格的行為基礎。它規范了人的行為,是人的行為準則,如果說“易理”“道理”是人思想的自由,那么“倫理”就是人思想和行為的約束。約束人行為的同時也約束并且促成了中國古代的建筑、裝飾風格。
倫理是建立在“禮樂”基礎上的“儒學”,他對建筑形成了嚴格的制約,在中國古代建筑有著自己龐大的建筑樣式體系。這些建筑都是功能性的建筑,它在精神意義上的功用遠遠超過了它在使用功能上的意義。用建筑的形式進一步規范人與人、人于天之間的關系,他約束著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
禮、樂遠在周代之前便已形成,是在生活行為過程中由原始巫術逐漸演化而成,“禮”規定的是各種社會活動的模式,“樂”為原始的圖騰歌舞引申為喜悅的運動,隨后發展為用樂器來輔助禮的規范藝術行為,《周禮》中說:“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戚池以祭地祗。”禮、樂主要是為了維護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規范來標志父子、君臣等社會關系的準則。
西周開始,周公旦總結性的繼承了前人的規制,完善了“禮樂”體系,使“禮”和“樂”有了完整、固定的模式和制度。這個完整的體系中對嫡長、祭祀、分封、君臣等從家庭到朝堂,從宗社到軍隊等等都有完備的“禮”制規定。
春秋時期,中央的統治力量完全喪失,在個人的情感思想追求和社會行為規范的約束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這時前輩的禮樂定制已不能規范人的行為,這被孔子稱為“禮崩樂壞”的時代,于是孔子和他的門人成了“禮樂”行為的維護和發揚者,力圖恢復這種傳統,開創了以“和”“仁”“愛”為指導原則的孔門儒學。
與莊子的逍遙遁世講究個人修身的飄逸思想和老子的懷古不同,孔子的仁學講求用個人的人生修為來穩定社會的秩序和規范,后來的孟子和旬子將其更加完善。
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边@里所說的“道”是意識、想法?!暗隆笔腔A、條件。“藝”是手段、技能,(既是六藝)。“仁”是資格、依據?!霸姟笔俏幕?、智能?!岸Y”的禮儀規矩、體制?!皹贰睆囊魳芬驴鞓???鬃邮峭耆珡钠犯竦耐晟瞥霭l,掌握各種技藝,實踐人的物質整合,達到人生的自由。在最后說的“成于樂”也強調“樂”的概念??鬃釉凇墩撜Z》里說:“子曰:若藏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笨装矅忉屨f:君子的修身,要注重學習禮樂,否則便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要通過樂對心靈的熏陶來完成人身的修為。
李澤厚說:“樂者,樂也?!痹诳鬃舆@里獲得了全人格塑造的自覺意識的含義,它不只是在使人快樂,使人的情、感、欲符合社會的規范、要求而得到宣泄和滿足,而且還使這快樂本身成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人格的最終實現。把本來是維護氏族社會的圖騰歌舞、巫術禮儀轉化為自覺人性和心理本體的建設。
孟子把“仁學”發展成壯美的人生力量,中國的哲學更關注人為主體的人世本身和過世的本身。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謂之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之神?!彼讶说男奚矸殖闪肆鶄€層次,把“樂”作為“成人”的根本,強化了“事親”“從兄”等倫理性的道德作為“樂”的根本?!案毁F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把孔子倡導的君敬臣忠,父子親,夫婦從,兄友弟恭等生活行為的道德規范又上升到:不屈服、不妥協的壯美力量和民族精神。最后也就達到了他人身修行的“圣”“神”的境界。
由于荀子在中間的繼承導向,孔孟仁學的人生倫理更加規范化并達到了向制度化的轉變,使“倫理”“道德”成為約束人行為的第一準則,完全控制人的生理、本能的欲望,“欲”的滿足要符合“禮”的約束。
宋朝直至明清,朱熹、陶淵明將儒學強化成“禮”的一個極端“理學”,完善了家庭制度,有一套在生活上嚴格約束人行為方式的準則,并將這種理論細致化、制度化,是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不可逾越違犯的道德規范,是衡量個人修養的標準。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貴賤無序,何以為國?”這把倫理秩序視為天定的觀念,主導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人際秩序。“理”作為道德行為的規范,帶有強制性、世俗性的特點,滲透到建筑和建筑裝飾當中,建筑的樣式、結構、類型、等級也要完全符合“理”學規制,形成一套“理制”建筑模式,有著嚴格的等級,以“君臣、父子、夫妻”為中心,維護“理”制。
在古代社會的“禮”的類別涉及到人生活的各個角落,包括:對天神、地祗、人鬼祭祀的禮儀成為“吉”;處理人際關系等社會活動的“嘉”“賓”禮儀;還有對喪者吊唁的“兇”禮儀等。
每種禮儀都有與之對應的功能性建筑,在建筑等級和裝飾內容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和限制,這種禮儀性建筑主要集中在皇族、官僚、貴族生活活動的范圍,后來也融合了宗教的思想演成具有中國禮制特性的宗教建筑。
禮制性建筑最早出現的虞舜時代,完成于清初期。包括宗室祠、廟、壇;明堂;陵墓;朝;堂;還有這些建筑的附屬:闕、華表、牌坊。對這類建筑(裝飾)等級的規定極為嚴格,體現出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當然也完全符合在“風水”意義上的需求。他所強調的是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名分、等級關系。
等級的限定劃分細致,嚴密。對建筑的高度;房間數量;庭院、房間的尺度、建筑結構件甚至門釘的數量都要求明確。對建筑(裝飾)的材料使用、包括顏色的使用限制明確,對房屋功能的決定,在其所處空間的位置也限制嚴格。這種“禮”為本的倫理思想,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建筑(裝飾)風格的形成并促使它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孔孟儒學及理學是以個人主觀欲望的約束來維護社會的秩序;老子是以懷古的思維來完善自身的修養,達到對社會的統治;莊子以樂觀、清凈來修身,用個人修養的完善來引導社會;堪輿學通過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對應完成人與天地的對話。他們一起構成了中國美學的基礎。這些“人本位”的觀念完成了中國古代建筑風格的形成,今天,我們仍在這個土壤里生長,只是在形式上容進了外來的文化,正是我們傳統文化思維中包容性的體現。中國古代的建筑風格是人性中“理”性的表現,有著他完全功能性的意義和作用?,F在我們繼承古代的風格,是繼承其外在的“表現形式”還是尋找在形式下的“理”性!現在借用李澤厚先生的話作為本文的結語:“民族性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形象、而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假使我們了解了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又緊緊抓住了現代性的工藝技術和社會生活特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不用擔心會喪失自己的民族性?!?/p>
- 上一篇:住宅小區藝術規劃
- 下一篇:小議知識產權的歸責原則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