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幣匯率升值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02-17 02:56:00

導語:本幣匯率升值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幣匯率升值經濟學分析

摘要:目前,人民幣匯率必須保持基本穩定,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依然存在。從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來看,匯率的變動越來越不確定,這就需要以務實的態度,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本文從政府行為、市場調節、金融運作等幾個角度探討了對沖人民幣升值的機制和機理,以期能以靈活適度的政策措施配合匯率政策來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國際上關于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議論持續了一段時間后,隨著中國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堅定立場而逐漸淡去,但是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依然存在。2003年11月,美國政府突然宣布對中國所出口的服裝、紡織品、彩電實施配額控制和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限制措施,這是美國政府看到人民幣升值無望后采用的非匯率手段打擊中國的出口,來解決中美貿易順差問題;同時在國內也有升值的壓力,中國多年來的貿易順差和巨額資本流入使我們的外匯儲備突破了4000億美元。但是,人民幣匯率目前必須保持穩定,國內大多數專家學者和國外的有識之士都認為,人民幣升值將導致瘋狂的投機,對中國經濟發展將是災難性的。著名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教授更是深刻的指出:人民幣升值將帶來八大弊端,加重通貨緊縮,經濟增速下降,造成就業率下降,形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外商直接投資下降,貨幣政策失控等等,產生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目前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是明智之舉。但是一方面我們必須從實務對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幣升值的化解之道,積極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綢繆,在理論上分析在人民幣升值的狀態下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討如何削減人民幣升值給貿易、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畢竟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幣匯率必然有一個上升的過程,只是我們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

一、本幣匯率升值經濟學分析

匯率,又稱匯價,表示的是一個國家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價。它表示的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互換關系。匯率的標價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標價法,用一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來表示的匯率;另一種方法是間接標價法,它用一單位的本國貨幣作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來表示。無論哪種標價方法,本幣的對外升值都是對于以前而言,現在能用較少的本幣兌換較多的外幣,從而影響著兩國商品的價格對比關系。一般說來,本幣匯率升高,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因為在本幣匯率高的情況下,進口同樣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幣;出口同樣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幣,這有利于進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對于外商直接投資,本幣匯率高,相對于外幣而言意味著,本幣標示的土地、房屋、勞動力價格、設備等等價格就高,因而投資在東道國的企業的經營成本、財務成本、勞動力成本都會上升,在同樣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資。同樣,本幣的匯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國貨幣的貶值,在外國的投資成本隨之下降,使向國外投資變得更經濟,促進本國國內的資本轉向國外投資,而投資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前提,投資的減少也就影響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引進外資更重要的是引進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和科學的管理經驗,提升市場化程度和現代化程度,但本幣的升值為外資的進入設置了羈絆。這樣,匯率的高低就歸結到一點,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國資源,贏得更多的國民產出,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任何國家的政府都要爭取有利的匯率條件。因而說匯率是國際經濟關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幣匯率的高低,關系著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即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關系資本流動,不僅對直接投資產生深遠影響,而且匯率的變動能誘發大批短期資本進行套利活動,沖擊正常的經濟生活。在本幣升值的狀況下,對本國的貿易和資本流入產生很大的沖擊,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國家的壓力,簽訂了《廣場協定》,使日元的匯價飆升了三倍,結果貿易形勢發生急轉,大批資本為壓縮成本也跨出國門到發展中國家投資辦廠,固然攫取了可觀的投資利潤,但也影響了國內的就業水平和發展后勁,埋下了后期經濟發展的隱患,可以這樣說,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來揮之不去的通貨緊縮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幣升值的情況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辦法對進口商進行限制,對出口商進行補償,限制或補償的辦法有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

二、政府行為對本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為了削弱匯率變動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進行調節,主要有關稅、出口退稅、配額等。關稅和出口退稅是政府運用稅收的辦法調整進出口商品的價格。關稅就是對進口商品課稅,向外國物品征收,提高了國外商品的銷售價格,減少了國內消費者對它的需求,所以提高關稅是對進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稅補貼是政府對出口企業進行稅金返還,是對出口商的一種補償,提高出口退稅率,實質上相當于本幣貶值,這是用國內的貨幣補貼國外消費者,用來對沖本幣名義上對外升值而形成的對出口的沖擊。這表明:本幣匯率變動(升值),對出口商說,能夠通過提高出口退稅補償,對進口商說,能夠通過提高關稅進行抵消。進一步說,本幣升值的效應能夠通過提高有效出口退稅率來抵消,也能夠通過提高關稅抵消。但是采取關稅或補貼兩種手段各有其特點,效應是不同的。如果貿易保護的目標是刺激國內產出,補貼要優于關稅,因為關稅加大了進口消費成本,卻無助于對國內貿易部門的產出。如果貿易保護的目標是減少進口或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關稅的代價最小,而補貼較為不利,原因在于關稅能同時起到進口消費品和增加國內生產的雙重作用,這比補貼僅能增加國內外向型產出的單一作用更為有效。簡單地說,可以認為關稅是一種“內向型”政策,即保護國內生產的發展,而補貼是一種“外向型”政策,它刺激出口生產的發展。另外,兩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關稅限制了國內消費者需求,國外生產者亦支付了更高的進入成本,約束了國際間比較成本優勢的發揮,對整個社會而言,只會引起社會整體福利的凈損失,普遍提高關稅這個效果是應當防止的。而且,一國關稅的提高,往往會遭致貿易伙伴國報復性關稅反擊,造成“雙輸”的局面。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進口的商品通常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賴性強,進口彈性差,提高關稅只會加重國內消費的負擔,自身的福利損失更大些。出口退稅補貼的實施要有政府財力做為保障。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出口退稅補貼會成為一張空頭支票,對外貿易企業不能得到及時的貨幣補償,引起企業支付能力和周轉能力下降,陷入生產危機。另外,出口退稅補貼的多少,即出口退稅率的確定,還要考慮外匯緊缺程度,如果外匯短缺、儲備不足時,提高出口退稅率,能夠調動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增加創匯;反之,就有條件訂得低些。

以上兩種措施是政府在改變進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施加影響,政府還可以通過配額在進口商品數量上直接控制,來抵消由于本幣升值使得進口商品成本低,進口商品有條件降價而形成的對國內生產廠商的沖擊。配額的使用有一個特點:彈性較差,進口配額上升會受到貿易國伙伴的歡迎,但下降就會招致強烈的抗議,因為配額的數量是透明的,貿易伙伴按照原本配額設定產品數量組織生產進行供給,配額減少后,進口數量遭到強制壓縮,無疑會使其生產能力閑置,形成投資浪費、加大失業。所以,配額增加容易減少難。

綜上所述,政府在對本幣升值進行政策抵消時就可以綜合考慮三個因素,即關稅調整、出口退稅率和配額。假設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我們能否還用這幾種措施進行抵消呢?首先,從關稅上講,加入WTO后,我國鄭重承諾大幅降低整體關稅水平,再次提升關稅水平勢必影響大國的誠信和形象,配額也是如此,只能是一個逐步擴大、放松,乃至取消的趨勢。從出口退稅上來講,出口退稅率調整確實對出口增長的影響非常直接,中國出口企業對稅收成本的增減非常敏感。1999年在東南亞國家貨幣相繼貶值的浪潮中,我國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堅挺,事實上是人民幣升值的過程,外貿部門的出口形勢變得異常嚴峻,于是將出口退稅率平均由6%提高到15%,政策效果顯著,當年出口額為1949億美元,到2002年底增加到3256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8.6%。據有關專家測算,平均出口退稅率上調一個百分點,中國出口增速將增加4.9個百分點,出口退稅對本幣升值的作用可見一斑。但應該看到,我國目前擴張的財政政策已形成巨額赤字,財政狀況比較薄弱,出口退稅的拖欠問題越來越嚴重。前不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下調了出口退稅率,平均水平降低了3%左右。毫無疑問,動用出口退稅政策來沖銷本幣升值必須有充足的財力作后盾,況且近幾年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由短缺變為盈余,迫切需要外匯的壓力變小,政府不愿在出口退稅上再做文章。

三、市場自我調節對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市場運行機制的自我調整是指在本幣升值后,影響了出口商的經營行為,進而改變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帶來物價的全方位下跌,進而又為出口改善了貿易條件,市場自身的力量使本幣升值后盡可能回落。這一機理作用過程如下:本幣的匯率升值,首先影響到進出口價格,使得進口價格降低,出口價格上升。出口價格上升,削弱了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會很快喪失國際貿易中的份額,這一點在某些發展中國家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進口商品價格下跌,排斥了本國商品供給,使得本國商品生產萎縮,喪失出口能力,使進出口失衡,這一點在某些發展中國家也產生過。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往往是傳統的日用品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的附加值低,他們之間的產品出口替代性強,因而其出口貿易不僅要接受發達國家的歧視性定價,還面臨著其它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一旦本幣匯率升值,價格優勢丟失,原來擁有的國際市場會迅速被其它發展中國家所占領。本國貿易部門生產出的龐大產品規模只得轉銷入國內市場,加劇國內商品市場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只能是日用品市場價格水平的下跌。出口產品轉向國內市場銷售帶來國內產品價格下跌,這和本幣對外升值帶來的進口商品價格下跌共同形成了物價水平整體下降,是同樣的效應,即意味著本幣對內升值。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素質較低,科學技術不很發達,使得國內產業在適應新的出口形勢而進行結構調整時顯得更為漫長,物價往往持續地滑坡,低迷不振,把經濟拖入通貨緊縮的泥潭。因此在外匯匯率管制的情況下,如果本幣升值一步到位不再調整,可以說本幣的對外升值也會通過市場自身的機制誘發貨幣對內升值。按照前面的假設,名義匯率不再調整,貨幣對內升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意味著實際匯率下跌,因而可以抵消名義匯率在前期上升的部分幅度。前文已經論述過,對內升值可以起到減緩進口商品涌入的速度,為出口商壓縮生產成本擴大出口創造條件;其實質是市場通過自身的力量影響貨幣價值而進行的自我恢復性調節。這種市場性的調節會帶來市場機制的通?。鹤饔面湕l長,時間緩慢、形成資源的浪費。要充分認識到市場自我的調節機制對貨幣對內價值的作用,使之盡量為國民經濟發展施加正面影響。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人民幣堅持不貶值,一時間大量商品出口受阻,積壓嚴重,只有拿到國內市場上出售,致使供過于求,物價下跌。而貨幣當局沒有預測到這種現象,實行了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劇了通貨緊縮的程度,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只有依靠后來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去刺激經濟增長。應當說,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會產生負面作用。

四、本幣對內價值變動對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在國內市場上可以運用貨幣政策使貨幣價值變動,即使其對內貶值或升值,對沖本幣對外的升值或貶值。比如,在國內市場上,使貨幣貶值的方法是造成國內物價上漲,形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造成的國際貿易的后果一般說來,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因為進口商品在國內市場上銷售能隨著物價的上漲趨勢多賣錢,出口商卻因為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工資等因素的上漲而加大生產成本,以本幣計算的出口換匯收益就要下降,減弱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使出口數量減少。所以,在外匯匯率管制的條件下,本幣對外升值,而對內貶值,對出口商會產生雙重利空,但對進口商而言,卻是雙重利好,這樣會迅速惡化國際收支狀況,導致貿易失衡,所以應該采用貨幣對內升值的辦法來抵沖對外升值給出口帶來的影響。這樣,出口商便能以低的成本進行生產,以低的價格出口,改善本幣升值的不利局面。但是,又可能出現另一個問題,本幣的對內升值,即通貨緊縮,會造成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是貨幣當局不愿看到的。這樣的貨幣政策操作便是以犧牲國內整體經濟發展速度來保證貿易部門的利益,對此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根據實際進行利弊權衡、政策取舍。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在一個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外貿部門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貨幣政策則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外貿部門的利益,阻止貿易狀況因本幣升值而過度惡化,通過貿易部門平穩發展來帶動整體經濟;反之,如果外貿依存度不高,國內經濟運行對通貨緊縮反應強烈,則貨幣政策要側重考慮整體經濟的發展情況,不宜使貨幣對內升值,要暫時犧牲外貿部門的利益來保證整體經濟的健康運行。

五、利率調整對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

匯率是貨幣資金的對外價格,利率是貨幣資金的對內價格。如果本幣匯率上漲,則持有本幣多的人在賺錢,持有外匯多的人吃虧,因此會影響企業出口創匯的意愿。如果利率下跌,則持有本幣多的人吃虧。運用這一機理,在人民幣匯率上調的情況下,出口企業的損失可調節利率杠桿來彌補。也就是說,作為出口型的企業,本幣的升值,意味著財務環境惡化,外幣收入轉化為本幣收入后減少,為了保證他們獲得合理的利潤,要使用利率手段增加擁有外幣的收益,減少運用本幣的成本,可謂堤外損失堤內補。操作的手法有:一方面,上調外匯存款利率,增加持有外匯的收益,使之相對于人民幣存款更具有吸引力,變相提高外匯對本幣的兌換價格,增強企業出口創匯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針對外向型企業,提供人民幣的優惠貸款,考慮允許外向型企業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發行債券直接融資,降低外向型企業的財務成本和運營成本,創造低成本的融資環境。這些措施屬于結構性的,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不會干擾其他經濟變量,也無關國際經濟利益。尤其是我國很多出口企業是中小型企業,要對沖人民幣升值的負面效應,尤為重要的是解決他們的融資困境,降低融資成本,在出口中獲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中國加入WTO兩年了,越來越深刻地融入國際經濟關系的大家庭中。在國際經濟關系中,匯率一向是焦點所在,它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還越來越多地蒙上了政治的色彩,匯率的高低也遠非一國所愿,匯率變動的方向和幅度隨著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性而帶有不確定性。幾年前,我們還沉沒在人民幣貶值的一片呼聲中,現在卻又深刻地感受到了升值的壓力。面對人民幣升值的紛爭,我們所要做的絕非只是以靜制動,人民幣匯率一成不變終究不是萬全之策,而要以務實的態度,考慮各種可能性,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的可替代性,考察它的對沖機制和機理,以更靈活適度的政策措施配合匯率政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謀求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