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關節痛治療護理綜述

時間:2022-05-04 09:19:00

導語:小關節痛治療護理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關節痛治療護理綜述

痛風以急性反復發作的關節炎、痛風石形成、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特征。雖然手術能清除沉積于關節囊、軟骨、韌帶、肌腱等處的痛風結晶,但由于四肢小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及肌肉覆蓋少,術后容易引起傷口開裂、不愈合及肌腱、骨質外露,關節功能恢復不良等并發癥…。我科于2004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2例四肢小關節痛風石患者手術切除痛風石后經心理疏導、疼痛護理、用藥指導、飲食管理與健康教育、功能訓練指導等綜合措施的應用,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2例,男l9例,女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45.25歲。其中雙手指1~5掌指關節4例,右手中指近節指問關節2例,左手中、環指末節指間關節4例,雙指(趾)2~4指多關節8例,右足趾第一跖趾關節3例,左足趾第三、四跖趾關節1例。病程2~7年,平均3.85年。血尿酸482~756mmol/L,所累及的指(趾)關節至少有一個痛風石,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痛風石手術切除。

1.2護理方法

護理方法主要有:①心理疏導,及時了解其情緒變化,幫助患者解除思想負擔;②術后注意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注意傷I:3有無殘留痛風結晶體排除,如有結晶排除,應用5%碳酸氫鈉溶液反復沖洗,以利于痛風石溶解促進傷口良好愈合;③術后2周內禁止關節主動活動,可適當進行靜力性肌肉收縮訓練,避免造成傷口裂開和骨折,2周后根據傷口愈合情況進行關節主(被)動屈伸活動,每周2—3次,每次20~30min,以不引起明顯的腫痛及不適為宜;④根據腎功能、24h尿酸排泄總量合理指導患者聯合應用降尿酸藥物、促尿酸排泄藥、抗炎止痛藥以利于迅速緩解癥狀,治療期間除觀察患者對藥物的反應,及時調整藥物及其用量外,還要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⑤嚴格控制嘌呤類及脂肪的攝入(如動物內臟、魚類、海鮮等),鼓勵患者多食用堿性食物,(如杏仁、核桃、草莓、蘿卜、土豆、洋蔥等堿性食物),堅持每日飲水2500—3000mL;⑥采取個體化教育,制定出一系列適合個體的健康教育計劃,并隨時檢查和評估落實情況,并及時調整健康教育方案;⑦出院時詳細交代患者在用藥前及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及血常規,定期復查血尿酸。為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囑患者可在飯后服藥。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通報病情變化。

2結果

本組22例患者累及78個小關節,經手術切除痛風石后20例傷口一期愈合(16~18d),平均15.4d,2例因痛風石殘留及關節活動不當致傷口開裂,經局部應用5%碳酸氫鈉液傷口沖洗換藥,術后24d愈合,傷口愈合率達100%,無感染、遷延不愈等并發癥,22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2~4年,平均2.3年,17例病情穩定,關節活動無明顯受限者,5例痛風石復發,優良率77.3%。

3討論

痛風是長期的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60%~70%首發于第一跖趾關節,其次為跖趾、踝、指、腕肘等關節J。受累關節局部有紅腫、疼痛、發熱和運動受限,晚期因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中沉積引起慢性炎性反應,受累關節呈非對稱性不規則腫脹、進行性強直以致受累關節持續性疼痛,廣泛破壞并有較大皮下結節形成終致病變關節畸形而出現不同程度畸形和功能喪失。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發病率呈明顯增加。外科手術切除痛風石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可以矯正畸形,防止關節和軟組織進一步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但術后飲食管理、健康教育及傷口護理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痛風的發生與飲食和生活方式存在密切的相關性。我們通過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強了患者對痛風的認識和了解,建立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從而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通過傷口護理、關節運動指導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我們認為:外科手術是治療小關節痛風石的關鍵,術后采取有針對性主動地進行護理干預,是降低術后并發癥,最大限度挽救關節功能,減少致殘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