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習慣培養防治手足口病論文
時間:2022-06-29 11:35:00
導語:洗手習慣培養防治手足口病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采用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以便有效縮短病程。方法回顧性分析56例住院患兒病例資料,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聯合使用利巴韋林和雙黃連抗病毒。包括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結果56例患兒全部治愈出院,無任何并發癥。結論聯合用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方法有效。
關鍵詞:手足口病皮疹腸道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多見。多發于學齡前兒童,尤其以4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重癥病例出現腦膜炎、腦炎、肺水腫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病人在發病1-2周內自咽部排除病毒,糞便中排出病毒時間較長,大約3-5周。主要通過消化道(吃飯、飲水等)傳播,呼吸道(咳嗽、噴嚏、談話等)途徑傳播。衛生部于2008年將其納入國家法定報告丙類傳染病。
1臨床資料
本院于2008年1月到2009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留院觀察病例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小于4歲的35例,大于等于4歲的21例。在幼兒園入托的49例,居家照看的患兒3例,小學生4例。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發熱、體溫38℃-40℃。29例體溫超過38.5℃持續1-3天,31例口腔黏膜皰疹形成潰瘍。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個別患兒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神經系統: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驚厥。呼吸系統:個別患兒呼吸困難,口唇紫紺、肺部可聽到濕羅音。循環系統:面色蒼白、出冷汗、心率快、脈搏淺速。
實驗室檢查
56例患兒均做了血常規,外周血白細胞升高者49例,血小板升高者24例。生化檢查,26例患兒ALT、AST、CK-MB、LDH升高,僅有1例患兒肌鈣蛋白升高,胸片異常。有一例患兒表現為肺紋理爭強,斑片狀陰影。心電圖異常17例:其中竇性心律過速5例,T波變化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例。
治療
一般治療為: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加強營養。囑托患兒多飲水,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藥物治療以抗病毒為主,采用利巴韋林15-20mg/kg.d和雙黃連60mg/kg.d靜脈注射,療程3-5天。同時加用抗生素,一般選用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同時物化吸入利巴韋林和的塞米松,每日2次。對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給予阿昔洛韋膏外用。經過4-8天的治療56例患兒血常規全部正常,生化檢查54例恢復正常,52例患兒心電圖正常,2例患兒心率略有不齊。56例患兒先后全部出院,平均住院6天。
2討論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蘭發現的一種新型傳染病。[1]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類型很多,但均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類腸道病毒屬,包括柯薩奇病毒組5、10、16、19及腸道EV71型和新腸道病毒。但最常見的為CA16和EV71型[2].1981年國內首次報告了手足口病疫情。天津市在1983年和1986年的5-10月間發生兩次較大規模的手足口病流行。1998年臺灣地區在6月和10月兩次流行中報道有近13萬手足口病患兒。病原學證實CA16和EV71是主要病原體。上海地區2002年4月-6月兒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間67患兒病原學調查表明CA16與EV71比例為6.4:1[3]。2007年山東省臨沂市出現手足口病流行和2008年3月底安徽省阜陽市出現的手足口病流行,經病原檢測主要為EV71型病毒所致[4]。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經吉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抽樣檢測證實也是EV71感染所致。
手足口病一般患兒癥狀較輕,只要發現和治療及時多可痊。手足口病的治療宜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雙黃連為純中藥制劑,由金銀花、連翹、黃芩等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抗菌和抗病毒雙重作用,同時也可以加速病情緩解,加速退熱過程,縮短病程。本院收治的56例患兒中無1例出現并發癥。由于本院采用了中西醫聯合用藥的治療方法,使56例患兒全部康復出院無并發癥和后遺癥。
筆者體會
對每一個患兒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減少危重病例發生的關鍵。這就要求醫生在掌握該病的臨床表現的同時更要仔細觀察每一個患兒的病情。本病的潛伏期為2-7天,通常3-4天患者突然發病約半數出現發熱。皮疹在發病當天或第二天出現,1-2天出齊,先是玫瑰色紅斑或斑丘疹,一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皰疹。皮疹呈離心性分布,主要見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圍。嬰幼兒多見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內側。皰疹呈卵圓形,直徑多為2-5mm,最大可達10mm,內含微混漿液。一般不破潰無繼發感染。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呈深褐色結痂,脫痂后不留疤痕。手足口病好發年齡1-5歲兒童,易在幼兒園和學前班等集體中傳播。傳染源為患兒和隱性感染者。患兒咽喉部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染。病毒還可以通過唾液、毛巾、玩具、食品以及床上用品等間接感染。醫源性感染也是導致本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本組5歲以下發病率為91.3%,證實了1-5歲為高發人群。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幼兒園、學前班、小學的管理。要求室內通風良好,玩具餐具消毒,培養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6]。
參考文獻
[1]霍淑芳,嚴起英,王菊芬.小兒手足口病60例臨床分析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5,21:65.
[2]吳曉波.手足口病68例臨床分析[J].小兒急救醫學,2006,13(6):559-560.
[3]楊智宏等.2002年上海手足口病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9):648-652.
[4]趙順英.李興國等.關注小兒重癥腸道病毒感染[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6):401-403.
[5]照日格圖.近年來出現的重癥病毒性疾病的診治進展[J].小兒急救醫學,2005,12(5):356-359.
[6]王旭藝等.雞西地區46例小兒手足口病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2(5).
- 上一篇:公司黨委創先爭優工作匯報
- 下一篇:小學黨支部創先爭優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