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運輸管理研討
時間:2022-07-23 09:28:02
導語:集裝箱運輸管理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課程開發設計思路
(1)以企業需求為起點。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設計,要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1]。因此筆者在設計課程結構之前,利用帶學生實習的時間,對上海英脈物流有限公司、寧波太平洋國際物流公司等幾個企業的集裝箱運輸狀況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并對相關港口物流從業人員的集裝箱運輸管理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了分析。
(2)以工作系統為指導。以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最大的特點強調工作過程的系統性。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注重在同一維度下,每個學習情境下的工作過程完整性設計[2]。因此,我們在集裝箱運輸管理課程開發設計過程中,并不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而是強調工作過程的完整性。
(3)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傳統學科體系下的課程一般是理論與實踐二元分離的教學模式,內容的排序也是遵循傳統的學科邏輯體系。但在新的課程開發與設計中,我們遵循工作過程排序內容,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以便于學生在實際的工作過程操練中構建知識,也利于知識在不同情境下的遷移。
(4)強調職業能力為本位。集裝箱運輸管理課程是港口、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它特別強調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因此,在課程開發與設計中強調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
(5)以認知規律為內核。課程開發設計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掌握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通過課程學習達成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筆者在課程開發與設計過程中遵循認知規律,秉著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目的,既有平行項目的設計,同時還有遞階項目的設計,遵循“新手”到“行家”的職業發展途徑[2]。
2課程開發設計
集裝箱運輸管理從業人員不需要懂得集裝箱運輸的具體操作,但需要具備識別集裝箱、配載集裝箱、管理集裝箱裝卸與堆箱及轉運的職業行為能力。
因此,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設計中,對課程內容選擇限定在各類運輸方式的分析與操作管理。試圖通過學生對具體運輸方式的分析與操作管理,逐步培養學生“選用集裝箱—配載集裝箱—管理集裝箱的裝運、堆載和轉運”的集裝箱運輸管理職業行動能力[3]。通過對具體情境下的集裝箱運輸的分析與操作管理,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做中學”教學模式,避免了傳統的“先理論儲備,再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對于集裝箱運輸管理這樣職業性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最大特點是教學活動對具體情境的依附性,也就是說,只有在某種具體情境下展開的教學活動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例如在教選用集裝箱課時,首先讓學生實地認識幾類常見的集裝箱,并現場詳細介紹每一類集裝箱的結構和特點,然后給學生幾類貨物,讓學生分組討論,選出每種貨物最適合裝載的集裝箱,最后任課教師分析給出答案。這樣在具體情境下的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正確選用集裝箱的職業能力。
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與設計,學習情境的構建成為課程開發與設計中最具創意的關鍵所在,而載體從某種意義上卻是劃分不同情境的維度標準。如圖1所示,我們在集裝箱運輸管理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中選擇的載體是“集裝箱運輸的類型”,以此劃分了四個學習情境:情境1集裝箱的水路運輸;情境2集裝箱的鐵路運輸;情境3集裝箱的公路運輸;情境4集裝箱的航空運輸;情境5集裝箱的多式聯運[4]。前面四個學習情境從難度梯度上基本是平行的,而最后一個的學習情境是在前面四個情境的基礎上的一個遞進與綜合,因此可以根據學生的前期準備狀態進行可選,也可以從不同的側重點對學生的集裝箱運輸管理能力進行培訓。其中每個情境下面又可以細分為五個子學習情境:集裝箱的選用、集裝箱的發放和交接、集裝箱的配載、集裝箱的裝卸、集裝箱的堆積。這五個子學習情境是根據工作過程為導向設置的,從子情境1到子情境5,這五個情境下的工作過程項目從綜合職業能力上逐步遞增。通過前面四個項目的學習,逐步實現了職業行動能力從“新手”到“行家”的進階。其中在第一個情景的五個子情景的學習中,教師每講一步,學生跟著做一步,可以說手把手的教;而在第二個情景的五個子情景的學習中,教師只講和第一個情景區別的部分,然后學生自己參照第一個情景摸索的做;在第三個和第四個情景的學習中,學生以自學為主,教師只起指導、答疑作用。
這樣,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教師參與程度逐步下降,學生參與程度逐步上升,也就是在課何定芬: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集裝箱運輸管理課程設計程教學初期,教師手把手的指導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進展,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逐步成長,教師逐步從主角成為配角,退出教學活動的舞臺中心。
3課程實施的配套條件
課程開發與設計是個系統工程,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課程開發與設計不是一個單純的文本的制定,需要針對新的文本實施提供有效的配套條件。具體表現在:
(1)教材及相關資料。選用先進、適合教材,與行業企業合作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課件、案例、習題,實訓實習項目,學習指南等教學相關資料齊全,符合課程設計要求,滿足課程教學需要。
(2)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分析、辨別提案是否清潔一案時,筆者選用了2005年3月新疆申浦京鋼鐵有限公司向杜菲克公司購買冷軋鋼卷時“中波輪”船簽發的提單。筆者先把有關材料背景給學生,然后請三組同學分別扮演原告、被告和法官,開設模擬法庭。先讓學生自己判案,最后教師給出答案,當時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3)實訓條件。最好能提供安裝有對應的每個情境需要的集裝箱運輸的軟件環境,建立虛擬企業、虛擬車間、虛擬項目等仿真教學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4)師資條件。課程的實施最好由既有集裝箱運輸管理經驗,又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雙師素質教師擔任,特別是主要的實踐教學任務。因為課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模擬工作行動領域的分析與操作管理過程,也是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匯的教學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需要把相關理論知識有機的融匯在實訓過程當中。因此,對師資的條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教學進程的安排。在教學進程安排方面比傳統學科的安排更加靈活。新課程每一個教學單元課時是根據每一個工作過程的完整完成所容載的知識內容為劃分依據,綜合模擬工作過程的教學,有可能需要一至兩周的時間集中學習才能完成,因此不可能像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固定的課時。
4小結
探索高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切入點是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6]。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集裝箱運輸管理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打破了傳統學科性課程的先理論后實訓的二元教學模式,解決了來自實際項目中的載體設計,對教學內容選取、教學內容結構和知識序列進行了重構,更好地整合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課程的執行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7]。通過幾個學習情境下的完整工作過程的訓練,逐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這種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模式具有傳統學科類課程不可比擬的優勢。
- 上一篇:審計局深化年實施意見
- 下一篇:生態系統服務消耗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