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創新小微企業科技論文

時間:2022-07-24 04:24:38

導語:金華市創新小微企業科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華市創新小微企業科技論文

1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生態圈”模型

為了深入掌握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筆者選擇了33家小微企業進行深入訪談和問卷調查,其中金華9家、義烏10家、永康8家、東陽6家,總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2份。經過全面系統分析,發現不少金華市小微企業對于科技創新存在著“沒動力、沒實力、沒能力、沒價值”等消極看法,目前影響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創新動力、創新能力、創新效力、創新環境以及創新激勵五大方面。據統計,2013年金華市小微企業中只有不到1/3的企業有正式的科技創新計劃,2012年只有28.3%的小微企業開展過R&D活動,金華市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的“生態”系統尚未真正發力。根據國內外對企業創新的相關研究,結合深度訪談小微企業人士意見,概括出影響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創新動力可分為推力(如市場競爭、科學技術)和拉力(如市場需求、政策制度)兩類,創新能力主要包括要素能力(如資金、人才、技術、組織、信息)和動態能力(如投入能力、研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管理能力),創新效力則可歸納為成果(如新理念、新產品、新市場、新技術、新制度)和價值(如專利申請數、新產品銷售額、銷售利潤率、市場占有率、勞動生產率)兩種績效[1]。而且金華市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并不是封閉式開展的,它要承受內部環境(如企業家、戰略、文化、制度、組織、科研條件)和外部環境(如政府、供應商、客戶、金融、中介、競爭者、合作伙伴)這兩類環境“場”的作用力,經過內外力量的共同發酵將創新動力最終轉換為創新效力。與此同時,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持續動態地開展,創新效力會通過創新激勵影響企業的創新動力,績效獎勵、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成果保護、新增訂單等正向激勵措施良性推動企業深入創新,技術外溢、資金困境、人才流失、市場歧視、需求下降等逆向激勵則阻礙企業繼續創新。根據調查,在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全程中,資金流、知識流、信息流一直在運動并供應資源,而且鑒于小微企業自主創新實力偏弱的現實,許多金華市小微企業開始重視戰略運營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這三條合作鏈,構建多種渠道的協同創新聯盟。在此基礎上,形成研究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生態圈”模型(見圖1)以及相應的“生態”指標體系。

2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影響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最重要因素依次為缺乏人才(70.8%)、資金不足(31.3%)、科研條件薄弱(25.6%)、政府扶持力度不夠(22.8%)、知識產權保護不夠(14.7%)、技術交易渠道不暢等,其他因素占11.5%。國內相關研究提出小微企業創新面臨的主要困難為融資難、人才瓶頸、自主創新能力弱、創新動力不足、創新環境不佳、信息缺乏等問題。有機融合調查研究與專家學者的觀點,根據約束理論(TheoryofConstraint)深入剖析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生態圈”,發現制約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有四個瓶頸:主體動力不足、關鍵要素缺乏、動態能力薄弱和成果轉化不易。

2.1主體動力不足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創新的主體包括企業家和創新者(如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服務人才等)兩類。在調查中發現,金華市小微企業的企業家和核心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不足。金華市小微企業家多數是“土生土長”的“草根企業家”,企業家的創新意識不強,片面滿足于技術引進帶來的眼前利益,不舍得面向未來為自主創新買單,小微企業家能接受的投資回報周期為2~3年的最多占29.8%。84.5%的小微企業家認同科技創新具備的高技術、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但是擔心沉淀成本高、創新風險大、投入產出周期長等不利因素,65.4%的小微企業家因畏懼創新成本太高而不愿投入。雖然政府出臺了各項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措施,但是小微企業家因為創新環境不佳和政策制度難以落地等種種現實障礙而內生創新動力不足。根據調查,金華市小微企業的核心科技人才最關注的因素為發展空間(31.2%)、工資水平(25.6%)、人才政策(16.8%)、研發水平(9.7%)。但是當前金華市小微企業中只有31.9%的企業制定了明確的科技獎勵政策,只有28.3%的小微企業設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30.5%的小微企業設置了專門的創新預算,44.6%的小微企業家實際支持創新活動,73.8%的小微企業沒有讓科技人才占有股份。鑒于金華市小微企業的現行創新體制不完善,核心科技人才擁有主動創新意愿的只有29.6%,42.3%的科技人才認為小微企業的科研環境不佳,只有23.8%的科技人才對企業的創新激勵感覺滿意,核心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尚待激發。

2.2關鍵要素缺失

科技創新需要企業投入充足的精力、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多樣化的要素資源來保證,要素能力是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金華市小微企業因自身的實力較弱,客觀上遭遇資金、人才、信息這三大關鍵要素缺失的瓶頸。根據《2013年10月金華市小微企業運行監測分析報告》[2],金華市小微企業10月凈利潤率在5%以下的企業占比為62.36%,凈利潤率在5%~10%的企業占比為33.97%,利潤率在10%~20%的企業占比為3.08%,小微企業的微利經營嚴重制約了自身造血功能。在調查中發現只有42.5%的金華市小微企業認為自身資金充裕,小微企業的創新投入不高,2012年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不足2%,而且95.4%的R&D經費支出靠企業自籌資金。70%以上的金華市小微企業認為科技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量小、融資渠道不暢成為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最大困境。科技創新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金華市小微企業的R&D人才占員工總數的比重不到5%,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則不足3%,而且核心科技人員的內部、隱形、外部流失等現象較為嚴重。根據調查,金華市小微企業不僅缺乏科技人才,也缺乏科技型企業家、科技型管理人才、科技型服務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創新人才儲備量明顯不足。六成以上的小微企業家認為優秀創新人才難以吸引和留住,而且優秀人才的高工資、高需求,企業大多難以全部滿足。人才瓶頸已經成為金華市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最嚴重“短板”,85.7%的小微企業渴求優秀的創新人才加盟。科技創新非常需要企業掌握準確充分的信息,信息是科技創新的源泉,而金華市小微企業的科技創新信息的有效供給不足,尤其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極度缺乏[3]。根據調查,38.6%的金華市小微企業不了解行業的最新技術信息,28.9%的小微企業不明確客戶的最新需求信息,36.5%的小微企業不知道政府的最新政策信息,近三成的小微企業家無從尋找創新機會,部分小微企業有錢但是“不會投”,想“砸錢”但不知如何保證“投有所值”。

2.3動態能力薄弱

國內外學者認為創新能力是一種多維度的綜合能力,既包括技術創新能力也包括非技術創新能力[4],創新能力是基于不同情境的動態能力,既要關注創新內容也要關注創新過程[5]。動態能力以企業資源和核心能力為基礎,強調企業要更新資源和能力來構建企業競爭優勢。事實上,金華市小微企業不僅投入能力低,而且研發能力與管理能力更加薄弱。根據對金華市小微企業的調查,制定正式的創新計劃的企業占比僅為22.7%,投入的96.9%的科研經費都用于較低層次的試驗發展。小微企業的實際投入能力有限,創新投入為1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最多占36.4%,其次是100~500萬元的企業占比為28.4%,七成以上的企業不愿意大手筆投資科技創新。微笑曲線的兩頭是自主研發和自主營銷,但是超過六成的金華市小微企業承認自身的研發能力較低,企業認為因投入不足導致缺乏研發技術、研發人才、研發設施等不利研發條件,嚴重制約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且金華市小微企業九成以上是民營企業,多數實施家族化管理,八成以上小微企業尚未建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創新體制,對于科技創新的項目管理水平較低,實施精益管理和卓越績效管理的企業不到三成。小微企業中支持創新的領導者擁護、科技制度、創新氛圍等軟管理環境尚未真正形成,尤其是對于科技創新人才的業績考核、培訓、晉升、任用、流動、利益分配、資金配置、保障、技術入股等長效激勵機制尚未切實落地。六成以上的企業家希望引進高層次的職業經理人等管理精英來幫助自己,金華市小微企業的管理水平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軟肋”。

2.4成果轉化不易

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關鍵是促進科技成果的商業化與產業化,只有創新成果轉化市場成功,創新價值才得以實現。然而,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只有25%左右,最終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6]。在所調查的金華市小微企業中,只有23.4%的企業表示曾經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功,32.6%的核心科技人才表示希望企業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研究成果轉化困難,據粗略統計,大約35%左右的產品創新項目是由于商業上的失敗而終止。而且金華市小微企業中認為創新成果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10%以上的不到六成,只有不到七成的小微企業的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0%以上,半數以上的小微企業對于科技創新帶來的專利申請數、銷售利潤率、新產品銷售額、市場占有率等物性價值提升效果表示失望。甚至部分科技創新成果一直被束之高閣,根本未曾進入市場。還有部分金華市小微企業不太清楚如何進行技術成果交易。絕大多數小微企業認為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成本太高,小微企業望而卻步。

3促進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對于如何破解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本文認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不能坐等政府、銀行、客戶等外部盟友上門服務,政府和銀行等合作者能做的最多只是“扶上馬、送一程”,企業的發展最終只能靠自身的“勤學苦練”。李艷華認為內部研發和管理知識開發對中小企業技術提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7]。但是由于內部資源匱乏,中小企業更加依賴與外部組織的互動獲取知識[8]。因此不贊成企業“閉門造車”,單打獨斗,雖然名字叫“小微”,但是擁有機制靈活和富有創新活力的優勢,建議金華市小微企業創新思路,采取多級借“制”、多元借“資”、多方借“智”、多維借“網”、多邊借“臺”等方式整合優質創新資源,先借力后消化吸收創新來突破瓶頸。

3.1多級借“制”集聚資源

總理提出要依靠制度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9]。金華市小微企業要善于并敢于借國家、浙江省、金華市、本縣、本區等各級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意見》等多項利好企業科技創新的制度,讓政府為企業“做媒”牽線搭橋,從而有效集聚科研資金、創新人才、科技信息、實用技術等創新資源。與此同時,企業內部要建立具體支持創新的產權機制、分配機制、組織機制、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等相關制度,系統完善企業創新體制,勇于探索“內部企業家”“、EAP(員工幫助計劃)”等長效激勵措施,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濃郁創新氛圍,深入內部挖潛。

3.2多元借“資”破除困境

資金始終是壓在小微企業頭上的一座大山“,融資難、融資貴”是小微企業多次提到的“痛處”。根據統計,57.5%的金華市小微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只有不足1%的科研資金來源于企業外部。為了破解資金困境,建議小微企業兩條腿走路,一是立足長遠,以戰略眼光增加研發經費投入,爭取每年保證將2%以上的主營業務收入投資于科技創新,要意識到“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二是多元借“資”,在政府不斷優化融資環境的扶持下,充分利用財政補助、科技銀行、科技擔保、風險投資、創業天使基金、科技保險、戰略投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或者合理借用供應商、客戶、科研院校等有形和無形資產共同創新,從而打破科研經費單一渠道的融資現狀。

3.3多方借“智”創意驅動

創新人才是小微企業自主創新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匱乏是金華市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最大瓶頸。企業的發展關鍵要靠人才,小微企業鑒于當前自身人才素質不高的現實,在強化以人為本真正有效激勵現有人才的同時,尤其要注重多方借外“智”來創意驅動企業創新。不僅要借“人”,更要本著“不求擁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借“創新大腦”提升創新的“智力資本”。要向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技社團、中介機構等單位,以及國內外高端人才市場借“智”共同激發創意,以創意驅動來突破創新能力瓶頸,并且幫助企業找準自身定位,有效實施“差異化”戰略實現轉型升級。

3.4多維借“網”升級管理

吳曉波教授建議要為浙江傳統產業插上“網絡化”和“金融資本”這雙翅膀來助其騰飛[10]。建議金華市小微企業要注重運營管理好以下三個網絡:一是虛擬網,要充分發揮虛實兩個網絡的優勢,借助網絡整合優質創新資源。例如建議小微企業有效運用電子商務試行線上線下共同營銷。二是信息網,美國小微企業普遍實行了“ERP”管理,而金華市小微企業真正進行“ERP”管理只有18.7%。針對小微企業缺乏準確有效信息的現狀,建議企業在內外多渠道構建創新所需的“信息通道”。三是產業鏈、創新鏈以及價值鏈網,小微企業要充分運用上下游企業、產學研合作單位、終端客戶等同一鏈上的不同主體構建創新網絡體系,探索全方位的協同創新。浙江大學教授應放天認為“技術、設計、商業、用戶四者協同的創新模式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金華市小微企業可積極構建多樣性的創新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圍繞產業鏈開展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網絡化集成創新。

3.5多邊借“臺”護航風險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伴隨著創新收益高回報同行的是高風險。企業科技創新面臨的結果既可能是成功也有可能是失敗,而且現實是目前企業科技創新的失敗率較高。金華市小微企業的實力弱,自我風險承擔能力較差,既要富于企業家精神開拓創新,但是也要做好周密細致的風險防范。一方面,要注重自主創新過程的風險控制;另一方面,要學會利用外部的“大平臺”為科技創新護航。充分利用政府和行業搭建的融資平臺、人才引進平臺、技術支持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產權交易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政府采購平臺以及國際市場平臺等廣闊的空間,來降低企業自主創新可能面臨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道德風險、人才風險等創新風險。例如可以利用政府牽頭建立的“科技公共管家”“、爬山虎”中小企業成長聯盟、網上技術交易市場等平臺尋求所需的創新源。

作者:吳旻工作單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