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博物館選址要求及建筑管理特點研究

時間:2022-03-07 05:09:53

導語:遺址博物館選址要求及建筑管理特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遺址博物館選址要求及建筑管理特點研究

我國文明史源遠流長,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而遍布于中華大地上的數量驚人的遺址和遺跡,則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珍貴的、翔實的歷史資料。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大規模城區改造、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眾多埋葬于歷史塵埃中的遺跡終于得以重見天日。但由于受到我國當時的考古水平和能力的限制,除了少數非常珍貴的遺址、遺跡之外,大多數都在文物提取完成之后,就遭到廢棄乃至破壞,令人扼腕嘆息。隨著近年考古技術的長足進步和國家對于這些文化寶藏的日益重視,如何對遺址進行保護也提上日程。特別是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遺址和遺跡的資金投入的持續加大,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了遺址博物館數量激增的時期,根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50年代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即西安半坡博物館建成至今,目前全國在建和建成投入使用的遺址博物館就有近200個,根據學者推測,到了2020年以后,中國將有近千家遺址博物館。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目前,該類博物館的建設仍處于在摸索中發展的階段,筆者本文就想通過我所認識到的目前遺址博物館中存在的不足妄議一下選址要求和建設管理特點,請方家斧正。

一、選擇適宜的遺址為其建造保護性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的建立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可以說并非是所有的遺址都適合建立博物館。主要與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經濟因素。首先是遺址本身是否有建設博物館的價值,如果毀損嚴重,遺址本身的研究和參觀價值不高的話,無法帶來利用價值的話,建設博物館反而是對國家資金的一種浪費,就沒有建設博物館甚至展廳的必要;其次是當地經濟條件和地理環境是否合適,畢竟博物館的除了建設還需要后期維護和管理,以及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等長期開支,需要考慮當地是否有相應的財力、人力負擔這樣一個博物館,如果沒有的話,也沒有建館的必要。二是面積因素。如果面積過大,無法整體進行覆蓋的時候,就需要根據遺址當前的考古開發情況、展示條件與保護條件等要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建立不同覆蓋條件和展示條件的展廳或館所;如果面積比較小的話,就可以建設全覆蓋式館所。

二、提前做好遺址的微環境研究工作

一是注意遺址周圍水位和通風的問題。作為對遺址進行保護的重要場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決定建筑的地點。如山東省臨沂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洗硯池晉墓在這方面的問題就較多,由于晉墓附近就是王羲之洗硯池,其池中的水位高于晉墓的墓地,所以因此造成了水平向滲水問題,晉墓內濕度要遠遠高于室外。而在發掘的過程考古人員由于比較倉促,并沒有針對這個情況做好相應的防水工作,加之其地表水曾經入侵過墓室,且墓道狹窄,空氣流動非常緩慢,不管是自然通風還是使用空調系統進行通風都有一定難度,就導致墓室內容易出現水珠附著的現象,對遺址的保護非常不利。二是遺址采光的問題。在進行自然采光的時候應該知道,高強度的太陽光的長時間照射以及其中的紫外線會對遺址本身以及就地保護的文物產生一定的傷害,所以應該避免陽光對遺址實體的直接照射,如果確有設置玻璃頂進行采光的必要的話,也應該進行行之有效的遮陽處理;而在進行人工采光的時候,要盡量選擇發熱小的光源,盡可能減少對文物有害的熱量或者紫外線。

三、要制定科學的保護方案

在建設遺址博物館之前,必須制定出有效、操作性強的遺址保護方案。通常遺址的保護方法有兩種:要么是干保護法,要么濕保護法,但千萬不要讓遺址長期處于半干半濕的狀態,這樣對遺址的保護是最不利的。雖然從遺址出土的那一刻開始,長期以來形成的真空環境和微生物環境都會遭到破壞,從而難以維持其本來的狀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對保護遺址的建筑進行合理的設計,盡可能營造全干或者全濕的環境,將對遺址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四、選擇適宜的建筑材料與工程技術

我們在設計方案之前,還需要對遺址當地能否發生地質災害進行綜合評估,盡可能在客觀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所選擇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施工方式盡可能小的干擾遺址原貌。例如在地基處理的時候,采取適當的人工處理方式;為了盡可能減少對于遺址的破壞,就需要盡可能少的挖掘遺址內的土方,盡可能淺挖淺埋;在選擇材料時,盡可能選擇便于安裝同時方便拆卸的,可以反復利用的建筑結構和材料。

五、設計和諧的建筑造型

受現代某些求新求怪、標新立異的審美潮流的影響,有些博物館造型浮夸,與周圍環境顯得格格不入,違背了我們的國人天地和諧的審美觀和世界觀,反而對觀眾的學習過程的連貫性造成困擾。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不應該孤立地看待要修造的展廳或者館舍本身,而應該把它融合于在遺址的整體環境之中,讓它盡可能地消隱于地理和歷史環境之中、

六、安排真實、完整性強的陳展方式

和一般的博物館不同的是,由于很多遺址歷史悠久,毀損嚴重,對遺址客觀原貌與精神實質進行詮釋的要求極高,特別是遺址本身的展示要求更高,為了更加真實、完整地傳達遺址中的歷史信息,還需要和數字多媒體、圖片、工作人員解說、宣傳冊導引、自助語音導覽等輔助方式相結合,為觀眾提供立體式、全方位的參觀感受,從而激發觀眾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欲望,獲得更多的知識。

七、進行合理的運營和管理

一是周邊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對于處于郊區的遺址博物館來說,既要完善餐飲、休息等配套設施,又不能破壞博物館周邊環境的整體感和和諧之美;而對于處于城區的遺址博物館來說,就可以盡量減少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對遺址的干擾。二是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遺址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前往參觀;三是為民眾提供更便捷、更直達的交通出行方式,讓觀眾們不會因為交通不便而放棄參觀計劃。總之,遺址博物館比其他類型的博物館更加直接并且集中地展示了見證歷史和剖析歷史真相的考古價值之所在,而這種考古價值有時候是凌亂的、殘缺的、甚至是蒙昧的、晦澀的,只有通過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建筑學家、社會專家等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撥開幾千年來歷史的迷霧,將歷史的真相完整地傳遞下去,這需要考古挖掘、歷史研究和建筑設計三個領域專家精英們的通力配合。而這種將傳遞考古價值作為最終目標的遺址博物館,是后人從這些璀璨的文化遺產中探求歷史真相的必經之路。

作者:張曉飛 單位:王羲之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