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進軍大陸前景

時間:2022-09-05 03:04:23

導語:臺灣電影進軍大陸前景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臺灣電影進軍大陸前景

一、冠軍之殤———《海角七號》、《雞排英雄》兩度登陸遇“冷”

2011年1月1日,ECFA(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早收清單正式實施,其中大陸方面對于臺灣電影在大陸上映再不受進口電影配額之限制。7月12日,臺灣電影《雞排英雄》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享受到ECFA宏利的臺灣電影在大陸14個城市上映。本片在臺灣本土上映時取得了1.4億臺幣的票房成績,成為繼《海角七號》、《艋舺》后,第三部票房破億元的臺灣本土電影。除了指標意義非凡,《雞排英雄》更希望能夠在大陸市場的票房上有所建樹,但遺憾的是,《雞排英雄》上映之后票房慘淡,兩個禮拜之后又悄然下線。其實臺灣電影在大陸遇冷已經(jīng)不是頭一遭,2009年情人節(jié)在大陸上映的臺灣電影《海角七號》,雖然在臺灣本土曾創(chuàng)下5.3億新臺幣的驚人票房,在香港上映也取得4天200萬元的不錯成績,但在大陸上映兩天也才取得930萬元票房,同檔期的好萊塢電影《玩命快遞3》則是4天2500萬元票房、大陸本土小成本電影《愛得起》更是3天1000萬元,使得大陸不少院線緊急調整放映場次,從每天7場調整到每天5場。接連兩部臺灣冠軍電影信心滿滿而來,卻鎩羽而歸在大陸遇冷;血脈相連、同文同種也難敵好萊塢大片侵襲,兩岸的審美差異為何差距如此巨大呢?

二、票房“靈藥”跨海失效———臺灣電影登陸失敗原因探究

(一)閩南話為主,易生文化折扣

分析近期兩部在大陸上映臺灣電影《海角七號》和《雞排英雄》,無一例外人物語言都是以閩南話為主。閩南話是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是以福建代表,在用語習慣上專指在臺灣所使用的閩南語方言,主要分布在臺灣、福建、廣東、海南等地使用。閩南話發(fā)音較為復雜,因此在觀看這兩部臺灣電影時,閩南語地區(qū)以外的觀眾在理解影片上有難度,亦很難產(chǎn)生文化共鳴。例如《雞排英雄》,這部描寫一群在“八八八”夜市的樸實樂天的美食攤主們?yōu)榱吮Wo夜市不被強拆,聯(lián)合起來,成為平民的“雞排”英雄,與惡勢力抗爭的故事,如此市井氣息濃厚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主要的語言都是閩南俗語,不了解閩南語的觀眾是無法領悟其中的來源自閩南地區(qū)生活的方言意境的,票房打折扣也在所難免。

(二)忽視商業(yè)性,大陸觀眾難共鳴

臺灣電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了電影“新浪潮”,并以此確立了以文藝片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重視影片藝術性和國際聲譽,放棄商業(yè)票房的風格。其中以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人最為出名,作為大致出生于20世紀四十年代的群體,新浪潮導演們成長于臺灣最為動蕩的年月———日據(jù)時期結束以及后殖民時期的影響、國民黨攜大批大陸民眾入臺、美國軍事協(xié)防、、二二八事變、白色恐怖時期等一系列政治歷史事件,因此他們通常都以社會認同及現(xiàn)實環(huán)境關懷作為主題,以充滿自傳性的電影題材反映歷史與現(xiàn)實交錯、個人和時代碰撞的種種悲劇性故事[1]。盡管這一時期臺灣電影在國際上大獎接踵而至,但文藝氣息濃厚、敘事結構緩慢、故事情節(jié)不強等特點也嚴重影響了臺灣電影的票房表現(xiàn)。特別是2006年,臺灣本土電影僅占整個臺灣電影市場總票房的1.6%,而反觀在如今商業(yè)運作相對成熟的大陸電影市場,大陸觀眾的欣賞口味早已經(jīng)被好萊塢商業(yè)大片所深深影響,慢節(jié)奏的臺灣電影顯然不能為大部分大陸觀眾接受,也難怪《海角七號》在大陸上映兩天只取得930萬元票房,同檔期的好萊塢電影《玩命快遞3》則是4天2500萬元票房了。

(三)墻內開花墻外難再香

不少臺灣電影先是在本土上映之后反響不俗,才選擇到大陸電影市場分一杯羹,其中《海角七號》在上映近一年之后才進入大陸,而許多真正喜愛臺灣電影的大陸觀眾已經(jīng)通過網(wǎng)絡、購買DVD等途徑觀看過該電影,即便是臺灣電影史上的票房冠軍,失去了最佳的宣傳期,電影票房表現(xiàn)只能差強人意。

(四)選擇檔期無策略

在大陸電影市場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即便是票房保證的本土大導演,在選擇電影上映時間上也注重策略性,避開好萊塢強檔或是同類型影片的上映時間,而上述兩部臺灣電影的上映時期的選擇都不理想,例如《雞排英雄》7月份在大陸上映之時正是暑期強檔,其中兩部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7•下》來勢最猛。競爭對手如此強勁,以描述臺灣夜市攤主們聯(lián)合反抗黑惡勢力的小成本賀歲電影也就只能成為暑期電影市場當中的炮灰了。

(五)過度刪減,原味盡失

由于兩岸電影審查制度不同,臺灣電影在本土上映實行分級制度,主要將電影分為普遍級、保護級、輔導級、限制級;而大陸電影采取“一刀切”的審查制度,因此臺灣電影進入大陸上映需要在題材、臺詞、主要人物的故事走向上嚴格把控,其中涉及違規(guī)部分都會予以刪除,因此在大陸電影院放映時,觀眾看到的常常都不是原汁原味的正港臺片。以《海角七號》為例,其中男主演因為在臺北打拼事業(yè)不順利,他的口頭禪常常都是“三字經(jīng)”;扮演架子鼓手的女孩每次出場都聽著隨身聽,并唱著一首名為《愛到死》的歌曲,顯現(xiàn)她叛逆青春期的獨特性格。由于他們的臺詞內容違反了大陸方面對于電影內容不得“宣揚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刻意渲染、夸大民族愚昧落后或社會陰暗面”的規(guī)定,經(jīng)審查后在大陸上映時全部被刪除,以至于大陸觀眾在欣賞本片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嚴重影響了整體的觀影感受。沒有了完整的敘事結構,影片原味盡失,觀眾花錢走進影院,卻看了一部看不懂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票房表現(xiàn)當然會打折扣。盡管臺灣本土電影由于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大陸難獲青睞,但是在2011年———ECFA元年,臺灣電影走出本島,進軍大陸的步伐卻正在加快,兩岸電影人集結各自優(yōu)勢,一股新的臺灣電影、兩岸合拍的熱潮正在興起并迅速發(fā)酵。

三、后ECFA時代,臺灣電影兩岸合拍新趨勢

2011年11月3日,由華誼兄弟公司和原子映像聯(lián)合出品、根據(jù)臺灣知名漫畫家?guī)酌自鞲木帯⑴_灣新生代青年導演林書宇導演,兩岸三地知名演員劉若英、桂綸鎂、徐嬌等主演的電影《星空》正式上映,這也是兩岸在ECFA元年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合拍影片,影片從籌劃到上映都集結了一票兩岸三地的電影精英。更喜人的是,《星空》首周末即斬獲千萬票房,在臺灣上映也以千萬臺幣拿下新片票房榜冠軍;同時影片口碑良好,在兩岸、尤其是年青一代受眾當中特別受到追捧。為什么橫空出世的《星空》能夠獲得成功?主要原因可以總結如下:

(一)因應兩岸“文青”熱潮,主打“小清新”《星空》的劇情相當簡單,描述了一位13歲女孩在父母離異、爺爺去世后,和同班同學一同出游探險,在旅途中探尋人生價值的故事。對于現(xiàn)今大陸電影市場的主要受眾大多是80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對于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可謂感同身受:忙于工作的父母無暇顧及生活的細節(jié)、年邁的爺爺奶奶年歲已高,無法像童年時候一樣體察自己進入青春期的種種困惑……而臺灣電影最擅長的就是此類文藝片:在一個平淡的故事主線當中發(fā)現(xiàn)生活、生命的真諦。在現(xiàn)今兩岸普遍都是獨生子女的社會大背景下,影片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青睞也是意料之中。

(二)主創(chuàng)班底強勁,號召力滿分臺灣影視劇在大陸風靡多年,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臺灣的明星偶像效應。而《星空》在演員班底上啟用了有“票房保證”之稱的劉若英、桂綸鎂等知名影星,為影片的宣傳造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作為華語流行樂壇的中堅,臺灣流行音樂的優(yōu)勢一直不言而喻。《星空》此次的原聲更是請來了在兩岸知名度都爆棚的五月天為其譜寫主題曲,在影片上映之前搶先在各大媒體播放,掀起了一波“星空”熱潮,更有粉絲提前在各大網(wǎng)站PPS開展影片討論專欄,提前為影片的上映預熱,制片方更推波助瀾,將男女主角的片場花絮、微博互動、廣告代言一波接著一波在上映之前占據(jù)各大媒體版面,最終推動了票房大賣。

(三)巧攻淡季市場《星空》之所以票房頗佳,跟上映檔期的選擇不無關系。進入12月份,大多屬于賀歲檔大片來臨前的短暫淡季,同時期的競爭對手相對薄弱一些,《星空》選擇在這一時期上映,既避開了強勁的對手,又能在歲末影片大戰(zhàn)到來之前占得先機。

(四)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全方位聯(lián)動宣傳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宣傳造勢的主要工具都不再是往常的傳統(tǒng)媒體,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微博的流行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互聯(lián)網(wǎng)才是新的媒介高地。《星空》也不例外,在影片上映之前,主創(chuàng)人員都在新浪微博開了專欄,和粉絲提前就影片進行互動、甚至提前公映影片花絮、工作花絮等等新鮮熱辣話題,為影片上制造了諸多話題,都提前為影片的票房爆發(fā)映埋伏筆。四、結語:大膽創(chuàng)新,兩岸攜手共雙贏當然除了《星空》,另一部兩岸合拍的《LOVE》也在緊鑼密鼓地拍攝當中,有望在明年初和兩岸的觀眾見面。在合拍電影的領域,兩岸電影人都還處在初期的探索階段,兩岸電影從影片的類型、演員的選擇、敘事節(jié)奏的把控、后期宣傳模式等等還有許多方面需要磨合與改進,但是展望未來華語電影市場,兩岸三地電影人的集結號已經(jīng)吹響,并將合奏出更加恢弘的影像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