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科類傳播學專業課程設計思考
時間:2022-03-15 04:08:00
導語:單科類傳播學專業課程設計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單科類院校是指按行業類別設置、以為社會相應對口行業培養專門人才為主要職能的高等學校。狹義的單科類院校是指學校僅設有某一個學科所轄專業的院校,但調查發現目前高校鮮有此類絕對“單科”院校;廣義的單科院校是指辦學歷史上曾經以某一單科為主,經過發展學校有了其他學科專業,但傳統學科專業在學校中仍占主體地位的院校。文中的單科類院校屬于后者。在我國,傳播學專業屬于一級學科“新聞與傳播學”下的二級學科,目前現有的相關專業包括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廣告學等。隨著各級院校培養規模的日益擴大,其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的日益增多,“就業難”成了各級院校,特別是單科類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拋開一些外在供求因素的影響,與其他高校的相同專業目標定位界限模糊,相近專業之間課程設置重復,自身辦學缺乏特色,教研活動在整體上與業界實際需求脫節等這些內在因素才是我們單科類院校尋求改革的突破口。
一、我國高校傳播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分析
如今,高等院校傳播學本科專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開設在最初的綜合性院校,一些單科類院校,比如師范類、理工類、財經類、農林類等院校也都陸續開設了傳播學專業。各級各類院校的傳播學專業,是否能夠結合自身地域、文化、經濟等方面發展的特點,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是筆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一是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二是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只有實現二者的融合,同時做好兩個方面的教學工作,才能使培養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勁”。要完成這一目標,就需要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來支撐。
(一)理論層面課程設置
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下設機構中,并沒有成立單獨的針對傳播學專業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因此,關于傳播學專業本科階段的主干課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筆者對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收集整理(見表1)。
1.學理性課程。筆者對上述高校中學理性課程名稱出現不止一次的課程作了統計。從中不難看出,幾所高校不約而同地開設了“傳播學概論”這門課程;“新聞學概論”和“傳播學研究方法”這兩門課程開設的比例也超過了半數;另外還有2門課程,開設比例達到了40%。除此以外,武漢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還開設了“新聞史類”的課程;復旦大學和深圳大學增添了“新媒體類”的課程。
2.術理性課程。筆者對上述高校中術理性課程名稱出現不止一次的課程作了統計,80%的高校開設了“新聞采訪與寫作”這門課程(其中包括分開設置“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的高校);“傳播倫理與法規”和“媒介經營與管理”課程設置情況也超過了半數;“廣告創意及策劃”類的課程有40%。
(二)應用層面課程設置
相對于理論層面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共同性而言,各個高校傳播學本科專業的應用層面課程設置則差異較大,這是由不同高校各自傳播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所決定的。側重的方向不同,所開設的應用層面的課程自然會大不相同。但是,筆者通過統計對比,根據其各自側重的不同方向,各個高校都盡可能地提供了其專業方向相對完善的課程組合,在這一點上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見表2)。從表2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各個高校傳播學本科專業的應用層面課程設置中,開設率較高的集中在以下幾門課程:網絡技術基礎、網頁設計與制作、多媒體應用技術、電視攝像、電視節目制作、動畫制作等。上述課程都可以歸納到兩個方向的范疇中,一個是廣播電視方向;另一個是網絡方向。其余的課程設置,則重復性不大。筆者認為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決定的,不同級別的學校其學生未來發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則是學校類別和教師學緣結構決定的,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類教師資源,突出特色辦學,也是各校傳播學專業追求的目標。
二、吉林農業大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實踐探索
吉林農業大學作為廣義上的單科類院校,其傳播學專業從2004年開始正式招生以來,至今已有4屆本科畢業生。從這4屆畢業生的去向來看,每年都會有3‘~5人考取研究生,其余的則會就業,就業去向又主要集中在各級電視臺、廣播電臺、廣告公司、企業宣傳部門等單位。雖然2006年學校針對課程設置中不盡合理的地方進行了修訂,但整個課程體系仍是以廣播電視傳播為主要培養方向,修訂也主要集中在課程開設順序及個別選修課的調整。因此,目前學生的畢業去向選擇面仍過窄,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其與其他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的競爭激烈程度,提高了就業難度。針對上述問題以及七年來在實踐教學中得到的反饋,我們對2011年新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探索f生的改革。
(一)劃分專業方向
吉林農業大學作為省屬院校,其傳播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順應時展的前提下,如何形成自身特色是我們一直關注并思考的問題。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體已日益成為公眾的資訊工具,未來即將發展成為公眾主要的資訊工具。因此傳播學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應關注,甚至專注于新媒體,這已贏得了很多同仁的共識。因此,我們經過反復論證,決定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設定兩個專業發展方向:“廣播電視方向”和“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學生在大二下學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發展方向的模塊課程。
(二)完善課程體系
現有的課程體系主要是以廣播電視的課程為主,并沒有涵蓋傳播學專業應有的知識范疇,也沒有整合和利用農業大學特有的資源。按照上述高年級分設兩個專業發展方向的構想,我們必須精簡廣播電視的課程,增加網絡與新媒體的課程,加大跨院系的選修課程的數量,并填補一些專業基礎理論課程,開闊學生視野,使其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
1.專業基礎課。在專業基礎課中,我們選定了5門學理性課程,其中“傳播學概論”和“廣播電視概論”為原方案中課程予以保留,新增“新媒體概論”“新聞學史論”和“傳播學研究方法”3門課程。其中“新媒體概論”作為與“廣播電視概論”相對應的專業方向發展的概論性課程,可為學生選擇專業方向提供參考;“新聞學史論”有助于打牢學生的專業基礎,具備長遠發展的潛質,同時它也是一些高校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課程;“傳播學研究方法”作為研究方法類課程,也是一個專業課程設置中所必需的。另外,傳播學專業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與文字功底,原培養方案中我們在低年級開設了“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兩門課程,由于新方案要在低年級增補一些理論課程,考慮到學時的限制,我們決定將上述兩門課程整合為“中國文學賞析”這一門課程來開設。同時,為了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突出自身辦學特色,我們開設了“農業科技概論”這門課程,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打好基礎。
2.專業主干課。我們對原有方案基礎課之外的專業課程作了梳理,把一些術理性課程以及兩個專業方向都需要涉及的應用型課程作為主干課開設。其中,“數碼攝影”強調數字化的拍攝和后期處理;“電視攝像與照明”是原方案“電視攝像”和“電視照明”兩門課程整合后開設的課程;新添加的“文案策劃與寫作”課程旨在加強學生的文案策劃與寫作表達能力;“媒介經營與管理”也填補了原課程體系中媒介管理類課程的空白;其余課程,即平面設計、非線性編輯、新聞采訪與寫作、媒介經營與管理、廣告創意與制作、編輯出版、媒體政策與法規則是兩個專業方向都要涉及的原方案課程,予以保留。
3.專業方向選修課。(1)廣播電視方向。對于廣播電視方向課的設置,相對較為明確。根據原有方案的實施情況,結合學生的反饋,我們決定在廣播電視方向設置“廣播節目制作”(由原方案的“錄音技術”和“播音與主持”整合)、“影視后期包裝”(由原方案的“影視合成”和“影視動畫”整合)、“農業科教片與專題片創作”(新增),其余課程為原方案課程,包括影視語言、電視節目制作、影視作品解析、欄目與節目策劃。(2)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對于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國內成型的課程設置還很難找到,大家還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其實,新媒體只是一個新的平臺,其包含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在,主要包括資訊、娛樂、商務和社交。從傳播學的專業特點來看,我們應該重點關注資訊方面的內容。結合現有的硬件設施和師資狀況,并考慮學生未來的發展,我們購買了大量的相關教材,反復討論,并逐一落實開課教師,充分兼顧了教師和學生的利益。最終決定在網絡與新媒體方向開設7門選修課程:網絡傳播概論、網絡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網絡新聞編輯、網頁設計與制作、數字媒體、農業新媒體運營。整個該方向課程中,除“網頁設計與制作”為原方案課程以外,其余課程都是新開設的。
三、關于單科類院校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未來發展的設想
(一)專業聯合培養很多媒體行業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更需要傳播學之外專業的畢業生,究其原因只有一點,學生的內容制造能力不足。針對這一現象,我們不妨嘗試在本校非傳播學專業的大三學生中進行二次招生,由其入學時的專業(比如農學等)負責培養學生的內容制造基礎能力,由傳播學專業培育學生從事媒體工作所必需的媒體和運營能力。這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突出辦學特性、提升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二)行業輔助培訓深入媒體,按照專業人才培養規律循序漸進,開展確保質量的畢業生產實習,是傳播學培養合格畢業生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目前,雖然各級院校都注意開展學生的教學實習與畢業生產實習,但具體的實習質量、規模以及整個實習的標準都參差不齊,沒有統一的科學要求。如果能夠通過各地各級政府部門,篩選指定若干媒體部門作為畢業生入行前的培訓機構,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不管不問的定點實習單位,按照行業規范對學生實施一年左右的入行培訓,那么對于統一行業人才教育標準,增強各級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多元評價體系多元評價是多樣化評價以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對多種能力的評價,且對不同能力采用最適切的評價方式,開發基于電子作品的評價平臺,追蹤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軌跡進行科學的評判。這樣,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依據的便不僅僅是其本人隨身攜帶且經過包裝的簡歷;也不必再擔心成績單的科學與客觀的程度;他們可以直接通過網絡調取該生四年本科學習的電子學檔,更加直觀地對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有一個詳盡的了解。課程改革需要循序漸進,順勢而為。貿然進行大幅度刪改是不科學的做法,也是專業不成熟的表現。即便是需要改革,也要在兼顧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多方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深入,適度調整。
另外,對于網絡與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實務操作型師資短缺是各高校都面臨的問題。如何解決實務操作高手沒有博士學位難以進入高校以及在崗教師因為需要科研成果不肯轉入實務操作的矛盾,將是長期困擾傳播學專業網絡與新媒體方向發展的問題。
- 上一篇:地稅局檢查工作規定
- 下一篇:商務系統普法依法治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