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態的真實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2 11:22:00
導語:擬態的真實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真人秀;電視;真實;符號;本土化
【論文摘要】:2000年真人秀節目正式登陸中國,經歷了從單純模仿、改進到與國情相結合的道路。文章通過對"真人秀"節目的實質、構成要素及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的研究,試圖揭開"真人秀"的面紗,全面解讀其節目構成并分析未來的走向。
前一陣無意中聽到那句"天涯共此時"的經典名句,還在和舍友討論這只不過是古人美好的愿望,同時就在想,今天是什么消解了我們的文化空間的異質性和時間上的非共時性,最直接的我認為就是電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們會發現其實電視在通過一種符號化的途徑建構一種"影像現實",在這樣的一種現實中,個體經驗和媒介經驗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種"真實感"。當人們看電視節目時候,再也無法像看報紙閱讀文字時所經歷的那樣將那些異質的存在用一種整體的理性的思維組織起來,而是心甘情愿地被電視"牽著鼻子走",游走于過去與現在,這里與那里,虛構與真實,很難停留駐足于一個固定的時空中,同時也就很難構建一個由理性主宰的整體的世界,而是被一個不斷漂移和變化的符號世界所主宰,"而更多的時候,這也是一個消解了符號的深度意義的世界"。
一、關于"真人秀"
"真人秀"節目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興起的一種新的游戲節目形式。它將游戲規則設置的人為性和參與者表現的真實性以及場外觀眾參與的互動性結合起來,將游戲節目的智力競賽和體能競賽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符合美國觀眾口味的嶄新節目形式。我很同意老師的觀點,即"從大的類別來講,"真人秀"屬于游戲節目,而"真實電視"應該歸入記錄類,當然兩者的功能取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娛樂。"現在我們常見的"真實電視"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叫"真人秀"。而對于"真人秀"的理解其實并不容易。有的人認為它是建構性的紀錄片,有的人認為它與游戲節目的有著天然的聯系,也有人認為它是故事,歸結起來,我覺得可以說,電視真人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綜合性的節目,這樣的一個定義似乎更確切一些:"電視真人秀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是對自愿參與者在規定情境下,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
二、選題的原因及對"真人秀"的初步解讀
很早就看過電影《楚門的世界》,當時覺得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是很搞笑的,但又是很不真實的。但是當學習到真實電視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再回過頭來重溫這部影片,會發現這部影片在悲喜交加中,隱喻了今天的人們被媒介包圍、甚至生存在媒介建構的虛擬空間中。而在上個世紀末,電視真人秀的節目已經開始興起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開來,逐漸形成了一種電視文化的奇觀。
更值得關注的是,近些年來,真人秀的節目在我國迅速發展,從《生存大挑戰》到《超級女聲》,再到《夢想中國》……很多的電視文本都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也開創了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新領域,我也在一直關注的這這些節目,因此我想嘗試著研究一下"真人秀"之所以能夠廣泛開展的原因以及其未來的走向。
1922年美國學者李普曼提出:有必要將人頭腦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區別開。人的腦海中的景象是建立在媒體選擇性"提示"的基礎上的,是依據現實環境的客觀變動而結構出的一個符號化的環境,李普曼將其稱為"假環境"。"真人"的異化將是不可避免的,在"擬態環境"中,"真人"只是擁有真實姓名和真實身份的符號,他們是媒體挑選出的目標受眾的代表,是被格式化和媒介化了的"真人",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號。在這里,"人"的真實沒有任何意義,"秀"的真實才為媒體所關注。所以,從本質上說,"真人秀"是一種綜合性電視娛樂節目,是對"擬態環境"的真實展現。
"’真人秀’可以帶給觀眾的滿足和快感是完全虛擬的藝術作品和力求完全真實的紀錄片所無法企及的。數字化時代的現代人可以在緊張疲勞之余,躲在虛擬的背后尋找安全感和自信心,又可以在對虛擬事物的半信半疑中渴求被自己認同的真實的力量。"
三、"真人秀"節目構成的"方程式"
"真人秀"節目的可以分為生存挑戰型、身份置換型、表演選秀型等九類之多,但是無論哪種類型的"真人秀"都有著一些共同的構成要素。
(一)故事的主體人物元素--參與者
"真人秀"的主體是人,而且是所謂的"真實的人"。一般來說,這些參與者都是一些普通的人群中選出來的人(如《美國偶像》、《超級女聲》等),而即使是有些節目中有名人,這些名人也將從他原來的社會角色中脫離出來,作為普通的一員參加節目,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如湖南衛視的《名聲大震》,上海東方衛視的《舞林大會》等)。這樣一來,就降低了節目的成本,而且這些普通人就如我們身邊的朋友、鄰居一樣,讓觀眾有種天然的親切感和真實感,一舉兩得。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參與者的選擇上也不是毫無標準的。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幾點:參與者要有代表性,要能挖掘出參與者的能力,要塑造平民偶像。在這一點上,我還有一個想法,覺得其實這個訴求是借鑒了偶像劇的元素,因為其實無論是偶像也好,英雄也罷,實際上每個觀眾都在尋找自己,尋找歸屬感。
(二)"真人"的命運變化--淘汰與晉級
既然是競賽就一定會有輸贏,如所有的競賽一樣,"真人秀"必然有殘酷的淘汰與晉級。在"真人秀"節目的設置中,幾乎每一期節目都會有淘汰和晉級,而這樣的淘汰設置更大的目的在于給觀眾以情感上的巨大的沖擊。失敗者在眾目睽睽之下離開比賽,參賽者之間、參賽者與支持者之間、觀眾與參賽者之間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認同,那么這樣的一個場面,必然會牽動電視機前觀眾的心。這樣的話,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由誰來決定勝負,怎樣判定?在眾多的"真人秀"中,越來越通過讓觀眾參與評判的方式,在表面上更大程度上達到參與性和公正性。
(三)既定的時空安排
如果如前面定義中所說的"真人秀"是要在規定的情景內完成的,那么就必然要有時間和空間的安排設置,才能讓這樣的節目在掌控之中,而且我覺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時空界定,是"真人秀"真正的達到了"秀"的條件。
(四)實:用攝像機真實的記錄
這個因素是"真人秀"之所以能夠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相信其真實性最重要的手段。"真人秀"一般會采取多機位同時拍攝,當然必要的場面調度是要有的,但是要盡量減少認為控制的痕跡,這也是"真人秀"與電視劇的制作最不同的地方,要讓觀眾盡量剛收不到擺拍的痕跡,要追求自然、隨意、出乎意料……(五)虛:巧妙的藝術創作
"真人秀"必須要以參與者的真實的表現和事件自由發展的脈絡來記錄"真實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藝術穿作何修飾。這種藝術加工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1.對參與者的包裝
一般情況下,都會對參與者進行包裝,如形象、周圍人的評價等,以展現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和性格,使觀眾能夠區分開每個參與者,并和他們達到一種內在的共識。
2.蒙太奇手段的應用
在"真人秀"中,蒙太奇手法得到了充分的應用。通過平行蒙太奇、對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守法的運用,增加了節目的視覺沖擊力,吸引了觀眾關注每一個參與者每個時刻的狀況,增強戲劇性和矛盾的沖突性。
3.對比賽環節的干預
即使比賽是名義上打著公平、公正、公開的旗號,但是有的時候還是會為了吸引觀眾揮著下一步情節的需要而采取修改規則、暗示等方式達到干預的目的。當然一般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很容易引起非議。
四、"真人秀"的本土化改造--"真人秀"的衍生品
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真實節目《觀點點播》和《這是你的生活》,而真正興起是在90年代一批著名的收拾路極高的真人秀節目的新鮮出爐:《老大哥》、《生存者》、《閣樓故事》等。它們的出現標志等真實電視進入了一個成熟的階段。而由于其發展的時間較長相關的研究也較多,我就不做太多的贅述,在此我更多的想談一談真人秀在中國的產生、發展和現狀。
近些年來,真人秀在國內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有著非常嚴重的模仿歐美國家的影子。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這樣的一種單純的模仿帶來的不僅僅是缺乏創新性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原封不動的照搬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因為在中國,文化和經濟各個方面的差距都很懸殊,而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這樣就意味著必須能夠兼顧各個層面的人群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所以我認為國內的"真人秀"實際上是"真人秀"的衍生品,必然面臨著本土化的倫理選擇。這里有兩個例證。其一是《生存大挑戰·重走長征路》,可以說是經濟與政治,或者說商業力量與國家意識形態博弈的產物。愛國主義與情感相結合的模式,或者是集體主義與男女情感相結合的范式屢試不爽。其二就是2006年的《超級女聲》10進8的比賽中,開頭"超女們"集體用陜西話唱"八榮八恥"的宣傳歌曲。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超女們"對歌曲并不熟識,可見節目是倉促上陣的,再聯想《超級女聲》主題的變化,從05年的快樂到06年的勵志,我們不難發現湖南衛視在給節目貼標簽,讓大眾、市場和政治訴求尋找到平衡點,而在公益性和市場性的博弈中,我們也可窺見在中國的電視市場上,"真人秀"節目的生存狀態。
當然,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真人秀"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是很好的,有天然的優勢:低成本高收益的經營優勢,記錄的真實性與藝術的虛構性相結合的敘事優勢等。而且目前國內很多的"真人秀"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我認為在未來,只要能夠符合中國的倫理觀念基礎上,努力的開拓創新,必然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給觀眾真正提供一場場娛樂的饕餮盛宴,也將推動中國電視觀念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張建珍,吳海清.《誰比誰真實--電視》,云南人民出版社.
[2]布爾迪厄.《關于電視》.
[3]李普曼.《輿論學》.
[4]波茲曼.《娛樂至死》.
[5]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
[6]《"真人秀"的擬態真實數字化時代"真實電視"的文化解讀》.
[7]《虛構的真實--對"真實電視"的文化解讀》.
[8]《中國電視娛樂步入"真人秀"衍生品時代》.經濟參考報.2005,022版.
[9]《角色換位、話語建構與文化資本--對湖南衛視"名聲大震"節目的解讀》.
[10]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
- 上一篇:士兵突擊讀后有感
- 下一篇:電視全球化過程中文化認同穩定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