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漫談論文

時間:2022-09-22 11:21:00

導語:記錄片漫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記錄片漫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紀錄;真實;視角;思想性

【論文摘要】:紀錄片以自己特殊的視角和方法觀察、描述、記錄這個世界。紀錄片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策略,在執著地追求著紀錄片的真實。然而,紀錄片一個至今沒有統一定義。我們怎樣看待紀錄片的一些舊的觀念,怎樣認真清楚它的本質。文章著重談了作者對紀錄片本質的理解,并且對現階段中國的紀錄片發展給出了建議。

紀錄片被譽為人類的"生存之鏡"。在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上,紀錄片動態影像和聲色并茂的優勢是文字、繪畫和照相術等傳統手段所難以比擬的。正因為如此,"真實"成為紀錄片經典定義中不可或缺的詞匯。但紀錄片真的像鏡子一樣"真實"的反映了現實嗎?不盡然。紀錄片攝像時的開機時間、鏡別和角度的選擇,后期制作時的剪輯加工等工作,無不滲透了制作者個人的創作理念和表達欲念,所以,紀錄片只是"創造性地處理現實"(格里爾遜語),只是"抓住現實地片斷,將其有意義地結合起來"(維爾托夫語)。有人說,它不是復制現實的一面鏡子,而是面向現實的一條漸近線。我覺得,用"紀錄"界定更好。

我認為,紀錄片的生命是"紀錄"。文章從紀錄片的錯誤看法切入。著重論證紀錄片的"紀錄"本質。首先來看看紀錄片的定義:

一、關于紀錄片的定義

1."紀錄片"概念的提出

1916年,《北方的納努克》被國際影視界公認為第一部完整意義的紀錄片。1926年1月,約翰·格里爾遜在一篇發表于紐約《太陽報》上的評論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拿》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詞。后來,他對這個詞的含義作了更為明確的界定:紀錄電影是指"對現實進行創造性處理"的影片。

2.關于這個定義的討論

在近年來的電影理論研究領域,美國電影理論家比爾·尼克爾斯提出了"所有電影都是紀錄片"的著名論斷。如果這是一個完美的論斷,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所有電影都是故事片"。不論從前和以后的電影理論家怎樣定義紀錄片,可以肯定的是:紀錄片是與故事片相對的概念,沒有紀錄片就沒有故事片,反之亦然;記錄是一種手段,可以紀實也可以紀虛;虛構是另一種手段,但是虛構不等于虛假。

二、作者對"紀錄"的看法

它天生就是以一個記錄者的姿態出現。從盧米埃爾兄弟說起,1895年12月28日,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在潮濕和昏暗中,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幾部影像短片:《工廠的大門》、《拆墻》、《嬰兒喝湯》、《火車到站》。人們看到女工們穿著衣裙,軟邊帽上插著羽毛,三五成群,邊說邊笑地步入廠區的入口;火車站的月臺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車的到來,列車從遠處馳向月臺……這可以說是初期的"紀錄"片······或者說,電影的不成熟階段是紀錄片的表現時代。

1.紀錄不是實錄,而是盡量接近事實的紀錄。實錄是對自然的復制,絕對的并有些粗糙的原生態。沒有包含創作者太多的思想。記者把自己當成會走動的攝影機,事實上這就是紀錄片的特色:用人的眼睛"客觀"地紀錄著。

2.紀錄片中所展示的是個人的觀點,不存在權威性,不存在特權,不代表真理。或者說,他是站在體現人文價值、以實現人文關懷為特征的文化體系中。而不是站在國家意識所帶來的觀察視野上的。雖然有些間或也帶上了國家的色彩。

3.在紀錄過程中不要陷入一個誤區--獵奇。為了使自己脫穎而出,紀錄片往往采用邊緣題材、通俗題材。當今紀錄片通俗化成了趨勢,多是為了吸引多數觀眾的目光,讓他們覺得紀錄片好看、有意思。整個紀錄呈現出來的就僅僅是沒多少內涵的故事本身。應該力求一個力求以自然狀態呈現而有意味的故事。即主題選擇上要健康向上。

三、紀錄片的深度是怎樣體現的

紀錄片不僅僅是記錄?!吨袊娨暋?993年第2期至第5期,連續登載了劉效禮、冷冶夫的《紀實論》,共有4章,分別提出了4個命題。電視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實;在真實的背后:是紀實;在紀實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觀念。所以,紀錄的背后是觀念。

紀錄片的思考和深刻觀念在優秀紀錄片中表現得極為明顯。像《微觀世界》不是單純地展現自然的生態奇觀與各種生物的生存狀態等,而是以"自然"為主角,講述了一個生命故事。《鳥的遷徙》從鳥群的遷徙開始到鳥群的回歸結束。

1.視角--平視

這是紀錄片保守而又常使用的一個角度。平視作為平民主義的視角,作為紀錄片的一種創作理念和方法,已經廣為流傳。作為對早期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反駁,平視生活成了許多紀錄片創造者努力遵循的基本準則。從藝術的角度說它可以有多重視角。但是從心態接受上它跟受眾一定要是平等的對話的。從藝術的角度說紀錄片完全可以拍得像電影一樣有深度有內涵,但是從使用的角度說它似乎走大眾路線是它的本行。人物紀錄片《》(劉效禮,1993)把領袖請下神壇,拋棄了早期紀錄片對偉人的仰視視角,以平視視角表現既不同于神又不同于普通人的偉人經歷;《鄧小平》對鄧小平的表現視角則不僅是"平視",還要"走近",特別是對早期鄧小平的記述更是采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表現他在成長為革命領袖之前,也是一位普通人。

還有其它視角的切入。學術視角,安徽電視臺的《狗與神--狗在中國的社會史》(2006年),《長城》,老體裁,國際視角。還有《故宮》,導演說,關注歷史中的人,將是我們這次創作的重要視點。

2.介入不是簡單地相加,不是膚淺地介入

介入不僅意味著一種手段,更意味著一種認知方式。不能只是遠遠地觀察、等待,紀錄的不過是一種外表包裹下的假相,根本無法觸探到事件的真相。但是對真相的揭露,紀錄片呈現出的是紀錄的姿態。

那紀錄片的思想跟其他文藝作品或者說是電影的思想有社么不同?紀錄片的思想沒有那么強的主觀色彩。作者的創造但是是隱含在呈現底下的。

紀錄片的不同就在于他用紀錄這樣一種客觀呈現表達一種"真實"。

紀錄片用客觀冷靜的鏡頭表現外部世界是其主要特長,但也有些編導將鏡頭深入到攝制對象的內心,從中反映出他們面對外部世界的屬己思維方式,以及面對人生突發事件的人性掙扎。正如編導張以慶說,思想是深刻的。紀錄片《最后的山神》自始至終形象地表現了一個游獵民族的內心世界。這個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更迭而改變著。它的思想是耐人尋味的。

四、結論

私以為,紀錄片的實質就是"紀錄"不管是作為一種表達手段還是作為一種觀點表達的途徑,它要的就是紀錄的質感--紀錄的質量和紀錄的感覺。

從紀錄角度出發對當代中國紀錄片的幾點思考

1.對真實性的探討要繼續

私以為為,其不定義性或許是其優勢。只有多元化實現的時候,它才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千姿百態的人生。隨著DV技術在民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加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隊伍中來,雖然由于文化和專業的差異,他們的片子整體看來良莠不齊,但其中自有一種樸實無華的魅力,不可否認,個別片子水準極高。鳳凰衛視曾經開播的《DV新世代》、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DV365》等均為此類欄目。在紀錄片繼續發展的同時對其本質的探討是及其有幫助的。

2.鼓勵多樣化表現手法的嘗試

紀錄片表現的總是真實生活中的一個存在、一個流程、一個片段,以此來反映活脫脫的人生現實,給予觀眾一個評價生活的基點,一種真實的人生體驗。這是紀錄片的美感所在。紀錄可以是多樣化的。還有些導演把關注的目光直接投射到當代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上,這方面《沙與?!罚到帲┛芍^是經典之作。對比手法的應用尤為突出?!队⑴c白》(張以慶)實錄了在一起生活長達14年的大熊貓"英"和飼養員"白"的一幀生活狀態。通過對英和白的日常生活紀錄,此片展現了人獸關系在特殊環境下的變異,其中對英的性欲求的解決過程做了客觀真實的影像表現,在這個解決過程中,飼養員白以一種近乎母愛般寬容的胸懷給予了英以溫情的抱慰。

參考文獻

[1]尹鴻.《霸權與多元:新世紀電視文化隨想》.

[2]呂新雨.《當代中國的電視紀錄片運動》《讀書》,1999,5.

[3]朱景和.《紀錄片創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劉濤.《從話語方式到紀錄質感》.

[5]肖文.《國產記錄片,敢問路在何方?》,文藝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