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德育在學生德育工作的啟示
時間:2022-12-03 03:13:02
導語:具身德育在學生德育工作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具身德育認為,道德深植于身體與環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身體、環境、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塑造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是一種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活動,是從身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經驗。本文探討了具身德育的理論框架及其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具身認知;認知神經科學;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高級社會情感。人類對于世界的體驗,以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認知系統,是道德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具身德育概述
(一)認知的具身化理論思潮。認知的具身化理論思潮是認知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1-4]。認知的具身化理論認為,認知根植于人的身體及其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中。其主要觀點是:心智是體驗性的;思維大多是無意識的;個體的思維對于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主要是基于隱喻的,而隱喻是基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的。認知的具身化理論強調,身體、感知運動、環境、情境對認知和心智的作用。認知與身體是密切相關的,認知是身心統一的認知,認知是身體、心智、大腦的互動耦合系統,可以說,身體、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塑造和影響了我們的認知。體驗性、交互性、情境性是認知的重要特點。(二)具身德育具身德育主張。道德的形成與發展源于個體的身體及其環境。身體的解剖學結構、知覺經驗、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道德心理與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身體、知覺經驗、以及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塑造了道德。具身德育理論考察和研究身體的解剖學結構、知覺經驗、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等,對于個體和群體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塑造的作用和影響。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工作,既要注重自上而下的“灌輸式”傳授,更要注重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發展規律,遵循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發展規律,以考察體驗、模擬、模仿、共情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和新規律,研究自下而上、由具體到抽象、知行合一的感覺—知覺—思維認知過程。因此,從具身認知的角度來研究學校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從人類的認知發展規律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具身德育的教育策略和認知策略,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教育效果。(三)具身德育的理論基礎。Merleau-Ponty[5]指出,道德是發源于身體之中的。Looy[6]從社會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發現,道德具有與環境的交互性,是具身性的;Wilson[7]從倫理學研究的角度發現,道德是與身體密切相關的。近年來,在具身認知思潮的影響下,心理學家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探索身體與道德的交互作用及其內在規律[8-10]。葉浩生[11]關于具身性道德的研究發現,抽象的道德思維受到身體清潔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閻書昌[12]在綜述了國內外學者關于道德認知、道德判斷與身體潔凈的關系,并率先提出了“具身道德”的概念,即“身體經驗同道德認知與判斷等心理過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響”。而王锃和魯忠義[13]以中國人為被試,通過實證研究,進一步發現了道德概念和感知覺經驗的交互作用。(四)具身德育的實證證據。具身認知理論的思潮深入而且廣泛地影響了認知科學領域,并興起了一股具身認知理論的革命,身體及其環境與道德認知、道德情緒和道德行為間相互作用研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13-16]。Bobro[17]認為具身化是創造道德秩序的條件。這為具身德育理論的建立,產生了重要的啟示。1.身體結構對道德的影響大量實證研究發現,個體大腦與道德認知加工相關腦區的損傷,會影響個體的道德認知、道德理解、道德判斷、道德決策和道德行為[18-24]。2.感知覺經驗與道德的相互作用東方西方不同文化下的實證研究,都證實了知覺與道德的相互作用。研究發現,無論是在西方文化中,還是東方文化中,都發現了道德與感知覺經驗的一致性的相互作用,即“道德是潔凈,不道德是骯臟”[8-9];“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13,23];“道德是明亮,不道德是黑暗”[14-15,24]。孟萬金、官群[26]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功能》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具身德育的概念。這為傳統式的學生德育理念和途徑的變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具身德育的認知特點
具身道德考察和研究身體、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環境-社會等,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感覺知覺經驗、身體-環境-社會的交互作用等,能夠影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身體及其與環境的作用塑造了道德;除此之外,反過來,道德的心理和行為也會對個體知覺經驗及其對環境的感知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具身德育重視道德心理和行為所依賴的具體身體及其環境,強調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對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作用[27-30]。
三、具身德育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探索具身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論、應用價值、機制和具體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一)理論價值。其理論價值在于,探索和構建具身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論框架,解答具身道德教育的心理機制等問題。并基于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和心智發展的規律,探索學校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新路徑。(二)應用價值。1.遵循認知和心智發展規律,變革傳統說教式。灌輸式德育途徑與方式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學生德育,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要求。具身道德教育,變革了傳統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具身德育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從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從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發展的特點的角度出發,主張通過模擬的、模仿的、體驗的、共情的、沉浸式的,以及感知覺的、動作(操作)的、環境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生自下而上的加工機制,產生積極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2.運用第二代認知科學技術,服務國家立德樹。人戰略需求的深遠戰略意義在具身道德教育視域下,考察體驗、模擬、模仿、共情等體驗式學生德育的有效途徑,能夠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影響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將第二代認知科學中具身認知新技術,應用于意識形態工作,特別是德育工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感知覺參與。具身認知理論重視自下而上的感覺知覺經驗,對于道德的影響作用。抽象的符號不能形成穩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而具體的感知覺經驗、身體、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構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說教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德育往往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參與性的、互動式的、有感知覺經驗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動,能夠調動個體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知覺,能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二)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是道德形成和內化的重要基礎,情緒、情感等人類高級心理過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視。在學生的思想教育中,要重視情感體驗的作用以及教育活動的體驗性,避免灌輸性、體驗性缺失的教育活動,取而代之以能夠使個體產生積極情感體驗的教育活動,以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和政治認同。(三)心理模擬。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經生物學的證據。鏡像神經元在動作執行和動作觀察時皆被激活的事實表明,所謂內部心理過程,可能就是身體的動作經驗的心理模擬過程。心理模擬可以認為是對所描述事件的替代心理體驗。對行為的心理模擬能力,不單單對我們計劃和采取行動、理解別人的行為至關重要,也對具身德育具有重要的啟發。因此,具身德育理論主張,道德認知是一種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心理活動,而情境線索能夠促進道德認知。可以說,情境創設、情境模擬、心理模擬在學生德育工作中具有關鍵作用。(四)動作模擬和身體參與。勞動、實踐是構建道德體系的重要基礎,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視動作模擬、勞動、實踐在道德體驗和道德經驗形成中的積極作用。具身德育主張,身體的感覺運動,與理解、判斷抽象概念之間緊密聯系。反過來,抽象概念也能夠影響具體的感覺運動。因此,感覺運動經驗與道德概念之間有著交互作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的形成與感覺運動經驗密切相關。(五)多感覺通道參與。研究表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覺通道的參與,比單一感覺通道的參與,對于個體認知的效果更優。在德育活動中,應注重多感覺通道的參與。(六)遵循德育對象成長規律。與傳統的離身式的德育不同,具身德育是德育領域的一場革命。具身德育在德育領域中的革命,更加符合德育的基本規律,更加順應德育對象作為身體-環境-社會中的主體的心智和認知發展規律。德育工作者和其他廣大教育工作者應遵循德育理念的具身化、德育內容實踐化、德育方法多樣化、德育環境情景化的具身德育規律。
作者:王 锃 石 樂 李同法 岳曉東 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東湖高級中學
- 上一篇:學雷鋒德育實踐堅守與深耕
- 下一篇:班主任教學與德育工作研究